抗生素药品临床及耐药性分析
2010-02-11苗慧娜何华亮
戴 劲 苗慧娜 何华亮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37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其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某些条件致病的菌毒力增强,使患者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进而增加了患者二重感染的易感性。最后都导致抗菌药物在治疗中的抗菌效果和医疗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2]。为此,本文旨在对我院2010年1~5月住院患者的临床抗生素药品的应用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0年1~5月住院580例患者的送检样本,对其进行分析。送检由血液、尿液、大便、痰液、阴道和其他分泌物、脓液、腹水、胆汁、引流液等等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和细菌培养。
1.2 药敏试验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法——Kirby-Bauer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培养基的选择需要根据细菌的特性进行,菌液浓度为1.5×108cfu/ml温度为37℃下培养过夜,观察并记录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580例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应用种类及其病原菌种、使用情况、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率。其中,耐药率的计算采用统计列表法进行。
2 结果
2.1 我院主要使用的抗生素:本次调查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在2天~47天之间,中位时间14天。其中使用一种抗生素的占23.5%,两种抗生素联用的占47.7%,其他为三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的情况。
各类抗生素中 (不含口服抗菌药物),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和氨基酸糖苷类五种药物为最常用抗菌药物。其中,在2010年1~5月的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中,头孢类所占比例最高,高达70.2%,其次是青霉素类抗生素,占16.2%,喹诺酮类次之,占8.3%,硝咪唑类占3.4%,氨基酸糖苷类占1.4%。
2.2 细菌培养结果送检的标本中,痰液的送检次数最多,共235例,阳性检出次数46次,阳性检出率为22.4%;尿液送检次数次之,114例,阳性检出次数23次,阳性检出率为20.2%;血液送检77次,阳性检出次数12次,阳性检出率为15.6%;大便送检69次,次阳性检出次数17次,阳性检出率为24.6%;阴道分泌物送检34次,阳性检出次数5次,阳性检出率为14.7%;腹水送检7次,阳性检出次数0次,阳性检出率为0.0%;,胆汁送检14次,阳性检出次数5次,阳性检出率为35.7%;,脑脊液送检5次,阳性检出次数1次,阳性检出率为20.0%;,脓液送检26次,阳性检出次数5次,阳性检出率为19.2%;引流液送检12次,阳性检出次数2次,阳性检出率为16.7%;前列腺液送检17次,阳性检出次数1次,阳性检出率为5.9%。
2.3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和氨基酸糖苷类五类常用抗生素中,青霉素类的耐药性最强,94例中65例产生了耐药性,耐药率占69.1%;头孢类的耐药性次之,407例中245例产生了耐药性,耐药率占60.2%;硝咪唑类的耐药率为60%,喹诺酮类耐药率为50%,氨基酸糖苷类的耐药率为37.5%。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起到了治疗已感染患者,挽救了其生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或滥用,产生了新的多重耐药菌株、增加了耐药菌株的数量,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提高,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抗生素的药用价值,同时增加了机体对感染的抵抗阻力,使得抗菌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阻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必须加强对临床抗生素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和监测,准确及时检出耐药菌株,加强耐药菌株耐药机制的研究;同时,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和药政管理,及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严格执行。
从我院2010年1~5月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临床应用最多的抗菌药物是头孢类,其次是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和氨基酸糖苷类。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常用抗生素均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耐药性。由于这五类抗生素每天的临床用量均较大,所以其耐药率也是最高的。本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1~5月份我院住院患者的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青霉素类的耐药性最强,头孢类的耐药性次之,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和氨基酸糖苷类抗生素均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我院送检580例患者的血液、尿液、大便、痰液、阴道和其他分泌物、脓液、腹水、胆汁、引流液等样本,通过对送检样品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和细菌培养分析可知,送检样本细菌的阳性检出率从0~36%不等,其中胆汁、大便、痰液、尿液及脑脊液的细菌检出率均超过20%。
我院一种抗生素的使用率不高,仅占23.5%,而两种抗生素联用得比率较高,占47.7%,三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的情况也不很多,占28.8%。两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因素之一[3]。一般情况下,单一一种抗生素能够达到治疗和抗病毒效果的,不倡导使用二联及以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一种抗生素不能达到临床用药目的,最多可使用二联抗生素,一般三联、四联等多重抗生素联用情况没有必要,而且还可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造成菌群失调[4]。
临床医生应根据2004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药物选择不合理、用法不合理、无指征用药、用药时间长及重复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方法,必须熟练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遵循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力争避免或减少抗生素的经验性使用,防治用药失败或滥用抗生素导致的二重感染。医院有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学专家和细菌室的作用,及时向管理制定者反馈有关信息,从而根据本院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为临床抗生素品种及数量的采购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临床效果。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一定要注意抗生素间的搭配合理性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选择抗生素的搭配用药,如头孢噻肟钠和头孢呋辛钠联用,则会导致抗药菌株大量增加。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5],通常联合用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的,实际应用中可以进行配伍用药。如静止期杀菌剂 (氨基糖甙类等)与繁殖期杀菌剂 (β-内酰胺类等)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 (大环内酯类等)与速效抑菌剂或者慢效抑菌剂 (磺胺类)之间的联用可产生累加作用,静止期杀菌剂或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如果抗生素间联合用药出现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则应避免配伍使用。如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或慢效抑菌剂的联用。
使用某种抗生素3~5天无效时,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但尽量不要过度频繁的调整治疗方案。通常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三先三后”的选用原则[6],即先用“一线”抗生素,后用“二、三线”抗生素;先选常用、普通的抗生素,后选不常用、昂贵的抗生素;先考虑口服给药,后考虑注射给药。此外,医护人员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合理安排给药时间[7]。
[1]赵舒斌,郭玲华,侯颖.临床抗生素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7):453-454.
[2]夏永祥.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和细菌耐药性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3,1(4):331-333.
[3]王敏,陆以杨.抗生素在儿童中的合理使用 [J].中华临床医药,2003,4(13):18.
[4]吴惠学.护理人员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3,21(1):37.
[5]胡仅吉.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在现代儿科疾病中的地位[J].实用儿科杂志,1989,4(6):316.
[6]孙迪清,付晓波.我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规定[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3):286-287.
[7]陆权.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