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2010-02-11祝滢
祝 滢
浙江省江山市中医院(江山 324100)
创伤性休克多见于各种严重创伤,如大血管破裂、大范围组织挫伤、大面积撕脱伤、挤压伤、骨折或大手术等[1]。我院急诊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52例,创伤范围广、病情重、多脏器功能紊乱严重,随时危及患者生命。及时识别休克早期症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救护5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13~68岁;颅脑损伤25例,胸腹损伤14例,全身复合伤13例;损伤原因:高空坠落伤8例,车祸伤41例,利器伤3例;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经急诊抢救治疗后48例抢救成功,均收治入院;4例30min内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1)专人护理:休克患者病情严重,应安置于危重病室,并设专人护理。将患者置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2)呼吸支持。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为防止缺氧引起低氧血症而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需达40% ~50%,流量4~6 L/min,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者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3)迅速扩充血容量: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分秒必争,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使用16~18 G静脉留置针选择健侧上肢大静脉或颈外静脉快速输血输液。创伤性休克抢救时,输液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应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胸部以上的损伤宜选下肢静脉。否则,可能造成废用性输血(输血未发挥作用即被排出),影响复苏效果。严重休克者宜早期作静脉切开,既可满足快速输液输血的需要,又可测量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的量和速度。扩容做到早、快、足,液体首选平衡液,后输入全血或代血浆,二者量比2∶1~3∶1。早期输液速度可达2000~3000mL/h,以维持有效循环。最好在CVP监测下进行,可有效防止急性肺水肿。(4)及时控制出血:严重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出血,因在短期内丢失大量血直接造成血容量锐减而引发休克死亡。对骨折者用夹板固定,出血伤口用敷料加压包扎或清创缝合,内脏出血不止者休克症状稍有缓解应及早手术治疗。(5)纠正酸中毒:由于组织缺氧,导致乳酸、丙酮酸蓄积,休克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应视病情选择补给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6)改善心功能:由于大量出血,导致心脏排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心率加快,心音无力,可适当应用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增加心肌收缩力。(7)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应用过程中,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预防血压骤降引起不良后果。血压平稳后,经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减慢速度后撤除,以防突然停药引起不良反应。(8)防意外损伤:对于神志不清、烦躁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
2.2 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15~30分钟测量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做好记录,或应用心电监护仪实行动态监测。(2)应随时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和黏膜及周围循环灌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实施急救处理,有头部外伤者应同时监测瞳孔和意识的改变。(3)尿量的观察:准确记录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尿量是肾脏灌注状况的反应,也是判断休克极为重要的指标。休克患者常规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如果患者每小时尿量在30 mL以上说明血容量已基本补充、休克缓解,可适当减慢输液速度。pH在7~8之间,以防止血红蛋白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测量尿比重是为了观察肾功能的变化,正常尿比重为1.003~1.030,若在较长时间内比重偏低则提示肾功能障碍。(4)体温的观察:低体温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凝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防治应予以重视,对体温不升者常规复温法多为热水袋加被服保温、低温电热毯复温、空气调温等,多功能生命监测仪体温监测发现,以上方法效果不理想 (尤其在冬季低温时大量快速补液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常规复温法及改变复苏液的温度以调节体温收到良好效果。即将输液瓶放入70~80℃温水中,静置2~4min,液体温度即可达到35~42℃。有条件者,可使用贝格CBW 686型干式输液输血加温器,1 min后可达到所需温度。临床实践证实,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影响体温、血压回升;在休克状态下用热水袋在体表加温是不可取的,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供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且易导致烫伤。(5)全面动态观察: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伴有复合性损伤,观察病情时不能只顾受伤部位,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动态观察。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应考虑有无内脏器官、血管破裂出血,当患者皮肤黏膜有出血点、瘀斑,静脉穿刺有出血或伤口有异常渗血,提示有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必须高度警惕,做好抢救准备[2]。
2.3 心理护理 突发的意外伤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有些家属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故要求护士在抢救中工作热情,富于同情心,操作准确迅速,充分理解家属并针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家属讲述医生与护士积极抢救的经过,尽可能详细说明病情及其发展预后、可能出现的后果,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尽量采取措施稳定患者家属情绪,取得理解与配合,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以影响对患者的抢救时机。
3 结语
休克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创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抢救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病情鉴别观察能力,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熟记抢救程序、流程,熟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缩短受伤检查时间,积极主动地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
[2]牟灵英,冀玲,历德凤,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相关问题调查分析[J]. 山东医药,2004,44(8):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