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疗急症的新思路——发展中的内风学说

2010-02-11何光明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2期
关键词:内风筋脉学说

何光明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鹤壁 458030)

内风学说源自《素问·至真大要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至金元时期刘完素“热极生风”理论之后,内风学说才逐渐兴起并流行开来。经过历代的发展,内风已成为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近年来,对内风学说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正在成为中医急症治疗的新思路。结合有关进展,笔者在此探讨对内风学说的几点看法,敬请同道指正。

1 内风产生的途径被重新认识

传统理论认为,内风的产生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4种途径。但现在看来,内风的产生还应该有其他多种途径。

1.1 瘀血生风 20世纪80年代,笔者对中风、癫痫、痉证这3种典型的内风病证与瘀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没有传统生风途径的情况下,可以由瘀血引起内风的产生,并且活血化瘀治疗有效,因此提出了“瘀血生风”的理论[1,2]。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生风途径,促进了许多医家对“瘀血生风”学说的探讨和研究。

1.2 痰浊生风 周氏[3]分析了中风、痫证、痉病、颤证等内风病证,认为这些病证的发生与痰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引发内风的病机主要是由于痰浊阻滞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筋脉失养,以致筋脉发生异常运动。

1.3 阳虚生风 阳虚筋脉失于温养,拘急而痉挛或震颤,则内风生矣。古人已用温补脾肾之阳的方法治疗小儿慢惊风之证,如《景岳全书·论惊风证治十三》云“小儿惊风,肝病也,亦脾肾心肺病也。盖小儿之真阴未足,柔不济刚,故肝邪易动,肝邪动则木能生火,火能生风,风热相搏则血虚,血虚则筋急,筋急则为掉眩反张,搐搦强直之类,皆肝木之本病也”,“治此之法有要存焉,盖一曰风,二曰火,三曰痰,四曰阳虚,五曰阴虚,但能察此缓急则尽之矣”。近年来,周氏[4]更明确提出了阳虚动风的概念。施氏等[5]认为《伤寒论》阳虚证中“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即为内风症状,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温阳息风运用得十分精妙。

1.4 气郁生风 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气血运行紊乱,筋脉一时失养,可发生震颤、拘挛等症,西医所谓癔病常有此类表现。笔者亦曾用疏肝理气法治疗震颤而获效[6]。

1.5 中毒生风 这里的“毒”指的是某些物质的毒性。某些药物或毒物中毒常发生抽搐、强直等动风症状,如毒鼠强、马钱子等,乃由毒物犯脑伤筋所致。

1.6 正气衰竭生风 临床上常见患者在正气极度衰竭,特别是脑缺血缺氧或临近死亡时,出现抽搐、强直等动风症状,如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低血糖、窒息、心室颤动等。

2 内风是否病因尚有争论

内风是“内生五邪”之一,“邪”即致病因素之意。近年来对内生五邪是否病因却有异议,《中医基础学》明确写到“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阴阳、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普遍地认同,《中医内科学·湿阻》中谓“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但内风与其他内生四邪所不同的是,其他四邪有明确的“所伤”,即所导致的后继病理变化,如内寒伤阳,内火伤阴,内湿伤脾,内燥伤津。而内风所伤,历代医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而承认其他内生四邪是病因者,也往往对内风是否病因存在异议,如有医家提出内风不是病因,而是“病证”、“病理过程”等[7,8]。

笔者认为,判断内风是否病因,关键是看其产生之后能否导致新的病理改变,即能否“致病”。从中医病机理论来分析,内风形成之后可导致以下病理变化:(1)加重原有病因的作用,如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可使邪热更盛;(2)产生新的病理产物,如内风犯脑可致络破血溢,产生离经之血;(3)使原有病理产物发生位置上的改变,如内风可夹痰上冲,使气血上逆等;(4)耗伤正气,抽搐过多、过久,均可耗伤正气,甚至使正气脱失而死亡。如热病极期,高热抽搐之后,体温下降,肢体发凉,脉搏微弱,转为正气虚脱之证。西医认为,各种疾病中的抽搐,能增加机体氧耗,加重呼吸困难,甚至使呼吸停止,增加中枢的缺氧性损害,反复抽搐还可使体温升高。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的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即代表从量变到质变的完成,也就是形成新的病理变化;脑血管的出血或阻塞,则相当于中医的“风生则变生”。因此,内风是致病因素。

3 内风病症的范围正在扩大

历代医家对内风症状的描述以脑和筋脉的症状为主,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抽搐、强直、震颤等“动”的一类,以“风性主动”而命名;二是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眩晕等中风病症状,因其与风之“善行数变”、“来之迅疾”等特性相似而命名。笔者认为,根据这两组症状的特征,可归纳为“抽动”类症状和“中风”类症状,判断内风有无的标准,自然是这两类症状的有无。

但近年来,对内风临床表现的认识有扩大化的倾向,判断内风有无的标准也有向是否类似风之特性发展的趋势。瘙痒性皮肤病,以往多归于外风,但现在也有以内风论治而收效者[9]。快速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因呈发作性,类似风之变化迅疾之特点,也有以内风论治者。甚至有医者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符合风之走窜、善行易变特性,而从内风来论述其机理,认为内风暗旋、肝风内动为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之一,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基本条件[10]。笔者认为,与风主动、善行数变、来往迅疾、易袭阳位等特性相似的临床表现很多,随着内风理论的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有可能继续扩大其临床病证的范围,形成一门系统的多分支的学说,息风法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扩大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应用的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展望内风学说的研究,亦有可能出现类似血瘀理论那样受到广泛重视的局面。

[1]何光明.中风病因病机的探讨 [J].陕西中医,1989,10(9):105~106.

[2]何光明,孙莉,陈兴金,等.瘀血与内风关系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1992,12(1):4 ~5.

[3]周平龙.痰浊与内风关系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2):73 ~ 74.

[4]周平龙.阳虚动风证治[J].江西中医药,1992,23(5):21.

[5]施云,杨国芳.《伤寒论》阳虚动风刍议[J].江西中医药,2005,36(11):22.

[6]何光明.气郁震颤治验[J].陕西中医函授,1989,9(6):9.

[7]韩建峰,郑金发.内风与气血关系浅谈 [J].河南中医,2008,28(4):7.

[8]李蔚生.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20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8(11):16 ~ 17.

[9]王冬梅.从内风辨治皮肤病举隅 [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4):228.

[10]贺用和,韩静.论风与肿瘤转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24 ~125.

猜你喜欢

内风筋脉学说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知足常乐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一统天下(龙首)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