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使命 记中国果菜特邀专家、寿光市“一边倒” 果树研究所所长蔡英明
2010-02-11李子才,王萍,吴绍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采访“一边倒”果树高产栽培技术发明人蔡英明,教人顿生这样的感悟。
他曾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把满腔热血倾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他热衷于科技,理解农民,他把淳朴而真挚的感情融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冲破世俗偏见,打破陈规,挑战自我,最终闯出一条适应自身专业特长、奉献于社会的成功之路。他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社会发展为己任,改变农村贫穷与落后为目标,以攻关果品优质高产为起点,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为渴望的土地撒下勃勃生机,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带动千百万农民走向科技兴农的富裕之路。他以“崇高的思想境界,精湛的技艺品牌”,深得广大农民朋友的尊重和信赖。以“年年攻关新项目,日新月异的新品种”,拉动绿色产业向纵深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潜能和智慧。他以独到的见解和骄人业绩,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2001年发表果树“一边倒”技术论文。2002年第一次申请专利,同年成立寿光市“一边倒”果树研究所。2003年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科学家论坛。2004年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第二次发表论文,并申请专利。2005年再次应邀出席中国科学家论坛。2006年3月21日,被任命为中央国家机关农村生产基地果树种植高技术展示项目组组长。2006年5月21日,应邀出席山东新闻出版社组织的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科技论坛。他所编著的《果树“一边倒”技术》,《种植技术与市场》等书籍资料,深受广大果农的好评。其中《何为水果保持地“一边倒”栽培技术》一文,在“十五”社会经济发展与特区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他以行动演绎了自己的诺言,他以诚信诠释了壮丽的事业。
谦逊质朴,善交健谈,举止高雅,精明能干是蔡英明给人的第一印象。他那挺拔清秀的身材,朴素整洁的着装,与他开朗坦诚的性格相辅相成。白净清瘦的长方脸膛,常挂一丝从容与自信的微笑。一双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文武兼备的气质与充满活力的神采,给人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鼓舞和力量。无论从言行举止,还是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中,无不展示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待人总是那么热情诚恳,和蔼可亲。与他畅谈,使人倍感轻松和亲切,爽快的言谈中透露着他心胸的坦荡与包容,阐述着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见解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与蔡英明相见,可谓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各级领导和专家们实地考察,一批批订苗客户的到来,纷至沓来的求教者,就连吃饭的时间也常被客户的来电间断我们的访谈。
回首十几年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饱经创业艰辛的蔡英明颇有深切感悟:路是人走出来的,以诚信走天下。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人们的理解与尊重。敢于吃苦,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才能有真才实学。打破陈规,大胆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超过的路,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举世瞩目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迎来百万商客嘉宾,宽阔明亮的展厅里,果蔬飘香,经意盎然,琳琅满目的展品让观众目不暇接。在精品云集的“一边倒”果树研究基地上,丰满鲜艳、缀满枝头的柴李红杏格外抢眼夺目,令观众驻足流连,啧啧称奇。有的争先询问栽培技术,有的竞相求苗订购,著名专家学者指枝数果,赞叹不已。好奇的“老外”翘起拇指“OK”“OK”……透艳流金的珍瓜奇果,鲜嫩滴翠的名优特菜,处处飘溢 着科技的芳香,无不闪烁着勤劳智慧的灵光。2005年4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寿光视察期间,深入了解科技兴农的发展过程后,亲切接见了果树课题组成员,并关切询问了蔡英明发明的“一边倒”果树栽培技术。领导的关怀,社会的认可,是对蔡英明科技创新的最大支持和鼓舞,使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为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的蔡英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在当时多数同学不愿从教的情况下,应同学对调,被分配到昌潍农校任教。
昔日荒丘薄岗,如今绿色银行。1985年春,昌乐县朱汉乡针对农民单一粮食生产成本高收入低的状况,经考察论证,决定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发展经济高效的万亩果园。为确保万亩果园计划顺利实施,乡政府与昌潍农校协商,决定聘请以蔡英明为主要成员的专家技术人员,担任果树技术顾问。
为打破传统种植模式,他首先奔波于全乡各村果树种植区,了解当地实际。根据果树适应性能,结合土肥水质,详细分析精心调研后,与韩力举、胡天升、张指南等技术人员达成共识,协助乡领导全力推行果树新品种纺锤型矮化密植技术。为满足各种植区大面积推广需要,他白天手把手指导传授果树栽培技术,夜间通宵编写技术指导材料。他查阅多方面技术背包袱,结合自己果树栽培管理经验,集果树育苗、种植、管理、防疫、治病理论知识于一书,为指导万亩果园栽培管理和技术部门网络信息、编著技术资料提供了可靠依据。 经过全乡干部群众与技术人员密切协作和不懈努力,让朱汉乡农民连想都不敢想的收入变成了现实,由乔化种植果树盛产期的12-15年,提前到矮化密植的6-9年。由全年粮食生产亩收几百元,猛增到果树亩产收入的上万元。引发全国高效农业种植学朱汉的热潮,并荣获农业部“科技成果奖”。
技高铺开成功路
处处留心皆学问。谦虚、认真、执着、热忱是蔡英明处事为人的行为准则,这也许是造就他学识渊博的重要因素。早在1988年任教期间,他与临胞第三职业中专教师张永禄,带领学生实习时,一株只有单主杆倾斜苹果树,引起他的注意。其树占地面积小,而结果体形大,且数量多。按单株面积计算,亩产量数字大的惊人。虽然在当时没有试验种植条件,但毕竟这一发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而蕴育了一种美妙的梦想。
1992年,蔡英明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希望。他根据政策有关规定,在亲朋好友的担忧和与睥睨中,办理了有关工作手续,求亲靠友筹措资金,于寿光市屯上村承包70亩土地,建立起果树新品种育苗、栽培、管理自主经营的试验基地。为探索优质高产新技术打基础。他首先利用大部分土地,培育新品种果苗,创造经济高效益。为充分利用土地,他在试验基地沟沿渠边,栽植了多品种果树,并细心整枝管理:全部只留一个主枝,整枝被倾向一边,将整株树作为一个主枝对待。结果发现,桃树和苹果分别于栽植后第三年和第四年获得高产,并且果品色泽和口感皆为上乘。首次试验,初见成效,欣喜与自信感为他鼓足了创新的勇气。为进一步扩大试验规模,多方借贷资金,求人情租赁仪器设备,于1995年承包凤凰育苗场,迈出了专项研究果树优质高产新技术的第一步。
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论证,初步总结出了这种树形的基础原理:枝叶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地——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多。骨干枝少而且不光秃——生长消耗浪费营养少。全对不遮光——呼吸消耗浪费营养少。营养积累多是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在露地栽植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他又把该树形试验对准了冬暖式大棚。
1995年,寿光市六股路村韩守国的大棚桃,因错过季节而不能按其它树形整枝。作为以大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民,遇此情景,心急如焚。正在束手无策之时,蔡英明便帮他把桃树整成了这种倾斜形。与此同时,他自己的大棚桃、李、杏也全部整成了这种树形。至1996年,这种树形桃、李、杏皆获丰收。初战成功,令蔡英明信心倍增。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于1997年开始布点试验。所试验的桃、李、杏、樱桃、苹果、梨、柿、山楂、石榴等主干性果树,都到或超过预计产量和质量。并在技术不断完善中打到了合理株行距、倾斜方向、倾斜夹角以及调控技术。并将该综合管理技术定名为“一边倒”技术,同时向社会推广应用。
2000年,正值反季节水果即将异军突起之时,他瞅准了新技术推广时机的到来,与寿光市园艺场朱备升合作,成立了“升明水果保护地研究所”。于2001年发表“一边倒”技术论文。2002年申请专利,同年创建“寿光市一边倒果树研究所”,使崭新的果树“一边倒”技术开始发扬光大。
果树“一边倒”技术是以树开为基础的果品优质高产新技术。它要求树形单主枝,无主干,无多层主枝,主枝上直接着生结果树组,树体呈鱼刺状扇形而整齐统一。因南北行向西倒,两面见光,并且下午光照比上午更强。使傍晚温度更高,形成昼夜温差加大,有利于优质高产。
果树“一边倒”技术的试验成果,同时解决了100多年来其它技术改进未能解决的结果慢、产量低、质量差、难管理四大难题。
实践证明,采用“一边倒”技术果品质量好。“一边倒”树形主枝背后也能充分见光,果实不但大而正,而且色泽美、糖度高、口感好,所以果品质量好。果树“一边倒”技术易管理:其它树形树体高大,树下空间小,人不能树下直立行走,对于管理操作,而“一边倒”树形矮小,而树下空间大,人不但能直立行走,而且可以使用小型机械生产,因此,耕耘、授粉、疏果、施肥、浇水、喷药、采收、修养等极其方便。与其它树形相比,可节省人工费用50%以上。农民栽植果树,采用“一边倒”技术就像种粮食一样简单,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为农民铺开了一条通向富裕的新路子。
农民富裕我幸福
如果说菜博会是春天响产业的华美乐章,那么为绝色产业作出贡献的典型人物,即是五线谱中的重要音符。王乐义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促成了菜篮子工程,蔡英明的“一边倒”技术在果树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事迹引起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的竞相播报。如今,当人们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视察蔬菜科技博览园的情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走进三元朱蔬菜大棚,穿行在“一边倒”果树研究基地,亲眼目睹科学种植为农民带来巨大经济的效益,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曾两次亲临蔡英明指导的台湾甜油桃大棚视察甜油桃种植情况,给予高度评价。
在十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他不仅创造发明了适应于新栽干性果树“一边倒”技术,而且还试验成功了适应于新栽蔓性果树的“小龙干”技术和大棚果树三步调控技术,并探讨总结出了果树管理的“满透平”理论和六字修剪法。2005年4月,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挑战吉尼斯电视栏目,播出大棚樱桃高产实况。专家估测亩产量达8677斤。公证处公证、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科技报》、《科技信息报》、《农村大众》、《农业知识》等各家媒体跟踪报道。
不经一番彻寒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提及十几年夫妻走过的风风雨雨,淳朴、贤惠、平日里简言少语的邱玉霞颇有切身感触:“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志气。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干出一番事业,体现人生价值,生活才有意义……要说我们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俩之间的观点一致。”是的,丈夫为农民兄弟早日富裕而奔波于天南地北。妻子一身泥巴一身汗水,日夜忙碌在试验基地。夫妻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齐心协力。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些更为可贵的呢!
一块块金色的奖牌,印证着他们十几年艰难坎坷的创新轨迹。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正是他们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高尚人格魅力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