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美将中陷入世界对立面
2010-02-10
苑基荣
有人说,2010年中美关系是多事之秋,也有人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保持斗而不破。尽管如此,笔者认为,2010年的中美关系还是有些苗头值得注意。最主要的就是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性质的改变。这种性质转变就是美国不再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战略竞争对手,而是视为事实上的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在做法上不是停留在小布什时期的说得多做得少,而是做得多说得少;在手段上更加隐蔽和细腻,更容易引起全球共鸣。目前的一个重点则是美国有意将中国陷入与世界对立的局面,将中美对立转化为中国与世界的对立。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崛起已经从国际现象成为国际社会的事实,这超出了美国的想象。当美国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而不能自拔,自身又被金融危机搞得遍体鳞伤需要救助的时候,中国已经俨然成为世界大国出现在世界。这种今非昔比的落差使美国这个世界老大日益感觉到中国的战略威胁。
原来只是表现小打小闹,给中国制造麻烦等层面,比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传统的涉藏问题,台湾问题和贸易问题等方式。从2008年以来美国在运用一些传统方法外,开始使用一些隐秘而又容易引起全球共鸣的话题来给中国上套,这里面典型的就是“中国责任论”;挑起西藏骚乱用人权挑拨中国与世界;新疆骚乱挑拨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对立;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上有意无意的突现中美共治挑起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恼怒和怨恨。近期又打出言论自由论,即谷歌事件,挑起全球网民与中国的对立和国内网民的对立。甚至还放出口风让中国在反恐上出兵,跟中国讨论核军备谈判这些容易引起全球与中国对立的议题。此外,还包括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归结为导致全球贸易失衡,等等。这里有些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上在全球形象中的软肋。
从这些轨迹来看,美国是在有意制造中国与世界的对立情绪,把中美之间的对立转化为中国与世界的对立,同时也在挑拨中国国内的对立情绪。从国际责任,气候变化,言论自由等一系列国际议题上来看,美国从战略上遏制中国更加细腻和隐秘。这很多是美国冷战及其后冷战期间的惯用手法,如文化冷战和后冷战的颜色革命。
上述一些打击和围堵中国的新苗头表明美国已把中国视为事实上的最大战略竞争国家,只是鉴于以下两个因素还不得不有所隐忍。一是当前美国在全球上对中国的战略依赖,主要表现在经济危机的救助,反恐战争的帮助,伊核与朝核的合作,全球气候问题的同舟共济等。二是中国的发展是融入全球化的发展,美国若打击和遏制中国有时候反而伤及自身。
反过来说,这些也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看待这些问题不能用线性思维来看待,中国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问题,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这种压力来自内外,深化改革,释放国内各种力量将其转化为有利因素和改革动力。而美国将中美对立引向中国与世界对立既是挑战也是宣传中国的机会,只要拿捏好了外交妥协和进攻的度,这些因素就能演变为有利因素。比如气候变化问题,言论自由问题都可以化不利为有利。最后,要加强与中国国家利益相符的国际宣传,这种宣传不要夸大,不要矫情,要吻合所在国的文化风俗和行为习惯。▲(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