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
2010-02-10马小燕
马小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检验科 广西桂林 541002)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间在本院住院的慢性丙型肝病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从36~66岁,平均年龄(50.4±5.7)岁。临床分型为,慢性丙型肝炎40例,合并肝硬化10例。均为抗HCV阳性,HCV-RNA阳性,HBsAg阴性,均未接受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
2 方法
抽取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保存于-20℃冰箱待测。ELISA法检测抗HCV:抗HCV的检测是临床诊断急性或慢性丙型肝炎、筛选献血员的重要手段之一。抗HCV阳性表明曾经或正在感染HCV。抗HCV不能作为HCV感染的早期指标,也不能判断病毒感染的阶段。检测HCV特异性抗体需要用重组抗原。ELISA检测抗HCV是最常用的方法。其试剂已经经历了几代。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A),抗线粒体抗体(AM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心磷脂抗体(ACL)检测采用ELISA法;抗HCV、HBsAg检测采用ELISA法;HCV-RNA检测采用实时PCR法。
3 结果
在医院住院的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男性占26例,女性占24例。其中血清内5种自身抗体检测中发现,至少有1个阳性的31例,占整个测试对象的62.0%。其中男12例(占男性患者的46.1%)、女性19例(占女性患者的79.2%)。ACL阳性最多20例(占40.0%),其次为ANA阳性15例,RF阳性10例,ASA阳性4例,AMA阳性1例(2.0%)。女性患者每一种自身抗体阳性率均高于男性。
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比较,结果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年龄大,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普遍高于自身抗体阴性患者。
4 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为直径55nm的球形颗粒,去包膜后为直径33nm的核完蛋白包被的核心部分,内台全长约9400个核苷酸的单股正链RNA基因组。HCV感染后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的基础。其标志物主要包括HCV-RNA和抗HCV。由于血清中HCV的含量相当低,尽管有用核酸杂交方法直接检测HCV-RNA的报告,但其阳性率较低。目前主要是采用逆转录cDNA多聚酶链反应(RT-PCR)采检测HCV-RNA。由于HCV的变异较多,RT-PCR检出的敏感性受到了引物序列的影响。经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引物取自于核苷酸结构比较稳定的区域PCR的成功率比较高,而取白于变异较多的区域则RT-PCR的阳性串较低。
RT-PCR检测HCV-RNA阳性常见于HCV的近期感染或持续感染的病毒血症期间。因此它是诊断HCV感染的最直接而可靠的标志。HCV-RNA检测也可用于来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考核。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时,如ALT不能降至正常范围,则血清中HCNRNA持续阳性,而HCN-RNA的阴转往往同时伴有症状的缓解。ALT降至正常范围。经过治疗后即使ALT下降,只要血清中HCVBNA末阴转,则治疗效果往往是暂时的。
抗HCV也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标志由于抗HCV检测方法简便易行,已将到了广泛的应用。新抗HCV检查技术是采用多个HCV的多肽作为抗原建立起来的第二代ELISA和基因置组蛋白印迹免疫试验。上述方法捡出的抗体为IgG型抗体。该抗体在血中出现较晚,故早期诊断的价值铰差,只能作为慢性HCV感染的标志。也曾尝试检测血清中IgM型抗HCV,以协助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尽管IgM抗HCV出现的时间早于IgG型抗HCV,但在慢性HCV感染者,特别是在那些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往往也可检出抗HCV-IgM。抗HCV-IgM的出现频率往往与患者肝损害程度的严重性相关。因此抗HCV-IgM较抗HCV–IgG更能反映HCV感染考的肝脏受损程度。由于抗HCV-IgM应用还不太多,其特异性的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丙型肝炎患者检测自身抗体,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自身免疫性肝炎多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丙型肝炎的治疗可用干扰素。干扰素在HCV感染者的治疗中,可诱发自身免疫现象,干扰素具有清除病毒的效应外,还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过程中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发作。干扰素既增强免疫活性,又能增加自身免疫,两者作用相反。自身抗体低滴度时,以抗病毒作用为主,高滴度时则抑制免疫反应为主。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对自身抗体滴度进行检测,随时对治疗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
[1]蒋明.自身抗体测定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1).
[2]梁喜林,郑晓芙,彭亚丁,等.PCT检测HCV-RNA阳性与血清HCV抗体的对比研究[J].武警医学,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