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2010-02-10撰文罗栋

中国果菜 2010年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建设

撰文/罗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让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果进一步加强,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必然体现于社会的和谐之中。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行为规范和原则的总和。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实践证明,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疑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的社会。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基础的支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以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作为社会意识范畴内的道德建设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道德产生的根源,只能存在于人类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即道德建设状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固然要靠社会成员的内省,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通过道德建设,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理智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从而发挥道德的认识、教育与协调功能,为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精神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道德主体性意识的泛化 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但同时,由于道德意识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原则扩张使得道德主体意识被泛化了,人们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甚至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过度被推崇的利己主义和唯利是图的心理滋生了一系列的丑恶现象,如将亲情、爱情、友情以利害关系来衡量;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屡禁不止,等等。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二)道德评价标准混乱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同时并存,造成一些人道德取向的混乱,使我国现阶段呈现出多种道德价值观并存、冲突的状态,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着道德判断和选择。但是,当前的道德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道德评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也被弱化了。

(三)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道德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交融碰撞,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但是多元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一些负面现象相结合,产生了道德失范现象。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领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如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对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置若罔闻,官员利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医生收受病人红包,家庭生活方式上的变态扭曲等。

(四)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不灵活 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方法滞后,拓新力度不够,和与时俱进的要求相比还差很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缺乏连续性。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只强调政治思想品质,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而忽略了个人的自身修养,并且从连贯性上看,往往一个时期一个口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少持续性。表面上看红火热闹,实际上缺乏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教育难以扎根,效果也不显著。二是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缺乏生动性。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内在需要,现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习惯于把概念化的东西用简单生硬的方法来讲述,缺乏感人肺腑、形象具体的内容,缺乏个性化品质的创新。不仅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还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致使思想道德教育难以吸引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因而收效不大。三是思想道德教育教材缺乏稳定性。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的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不仅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甚至连大字不识的农民也能背诵。当前我们缺乏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材,通俗的、科学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好教材也是少之又少。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

(五)思想道德建设与现实衔接不紧密 作为新事物出现的和谐社会与旧有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在实施路径、价值对接、关系协调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探讨与摸索的地方,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路径探索

(一)以核心价值导向为内在支撑,确立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伴随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变、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矛盾的新变化,要使人们在利益关系的得失比较和现实矛盾的分析处置中分清主次大小,最终谋求和谐相处,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在发展前途与命运、根本利益和愿望上取得共识,在共同的目标上奋斗,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可行性。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这样一个大目标,人人围绕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各有想法,互不相让,甚至形成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现阶段社会成员的最大利益出发,引导全体人民以当代中国发展大局为重,以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先,坚定不移地相信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势,冷静分析、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追求中,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目标大理想当中去,有了个人理想目标与社会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与对接,才会使思想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独特力量,才会使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真正达到有机对接。

(二)加强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德作为简单的道义和正义的准则 ,对于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关键在于人们的诚心和爱心,要求社会成员把对亲人和熟人的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社会和所有的人,这样的社会公德才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相吻合。职业道德涵盖着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必不可少的。家庭的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亿万个家庭结合起来构成了社会。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家庭美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健康生活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环节,是品德形成的基础。社会公德也好,职业道德也好,家庭美德也好,都离不开个人品德,都是个人道德修养在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体现。

(三)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注重发挥法律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们都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来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历史经验表明,要治理好国家,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当某些行为不能够或不便于进行法律制裁时,便采用道德手段来加以调解,从而使道德在法律无法对社会生活内容进行覆盖时,以法律的基本精神承担起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整的任务;一旦有些行为已经不能靠道德手段调解时,就只能采取法律制裁的方式,从而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

(四)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五)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及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针对当前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深刻全面地表达公民的道德要求,以发人深省、生动活泼的新闻宣传形式。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道德的主要特点是以个人的内在自觉性为基础,从而达到对社会规范的认可和个人行为的约束,因此,道德建设重在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而大众传媒、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对不道德行为和认识的抨击,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是要把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道德规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才能使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真正得以落实。

(六)道德教育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任何内容及形式的教育,都不能离开社会实践。道德建设更是如此。要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公民道德建设最大限度地群众化,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社会性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有力支持、协调配合,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基础和道德支撑,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建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