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广西茧丝绸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2010-02-10黄梅梅
黄梅梅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
茧丝绸加工业是农工贸紧密相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比较效益十分显著。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区),具有种桑养蚕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优势,加上面向东南亚、临近粤港澳的区位优越,为发展蚕桑产业及茧丝绸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发展茧丝绸加工业,对调整广西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和总体效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飞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广西蚕桑生产的发展现状
1.1 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在茧丝绸业比较效益提高、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的推动下,广西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切入点,大力推广“良种 +良法 +产业化”,使桑园面积大幅度增加,蚕茧产量大增产,产业产值大增长,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广西产茧量为 2.9万 t,列全国第 7位;2005年,产茧量为 14.9万 t,超过长期排名榜首的江苏;2007年,产茧量高达 20.5万 t,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 25.9%,世界总产量的 18%,超过了全球第 2大蚕业国——印度;2009年,广西桑园面积达 12.73万 hm2,蚕茧产量 17.3万 t,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比例首次突破 30%,连续 5年稳居全国第 1,成为国内重要的蚕桑主产省(区)和茧丝绸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缔造了神奇的中国蚕业“广西现象”[1]。
1.2 蚕桑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初具雏形
随着蚕桑种养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蚕桑产业向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优势区域集聚。其中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 5个蚕桑重点主产区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约占全区总量的90%,全区桑园面积 “万亩”以上的县(市)有近 30个,年产鲜茧 500 t以上的县(市)有 31个。2009年,宜州市桑园种植面积 1.76万 hm2,全市小蚕共育发展到 40多家,蚕农近 12万户,年产鲜茧4.2万 t、分别占广西和全国的 22%和 7%;干茧1.6万 t,产值 9.2亿元,全市养蚕户户均收入 8 000多元,人均养蚕收入2 000元,成为广西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宜州市、横县云表镇的蚕茧产量分别以 4.2万 t和 7 800 t继续保持全国蚕桑第 1大县(市)和第 1大镇的地位。广西蚕桑产业的稳定增长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形成,为茧丝绸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 广西茧丝绸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茧丝绸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除大力培育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模式,逐步引导蚕桑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及农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外,广西还积极扶持本土茧丝绸加工企业及民间资本发展缫丝生产,建设茧丝绸加工业园区,进一步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并提升了产业化水平,茧丝绸加工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截止 2009年底,广西有持证茧丝加工企业 78家,其中缫丝企业 73家,约 25万绪;鲜茧收烘站(点)有 839家,桑蚕丝产量达 1.67万 t,同比增长11.65%;加工蚕茧达 14万 t,消化了广西 80%的蚕茧,生丝产量全国第 4位;2009年新增织绸厂 2家,连同原来的 3家织绸企业,丝绢加工产值 42.91亿元,同比增长 9.8%[2]。
目前,外省到广西各地投资、合作的企业已占全区丝绸企业的 70%以上,区内蚕茧自用比例由 2005年的 35%上升到 2009年的 80%。广西缫丝工业初具规模,桑蚕丝产量由第 9位上升到第 4位,自动缫普及率达 100%,生丝质量普遍达到 4 A级,部分达到 5 A级;完全改变了过去生丝等级低、产量小的状况。茧丝绸加工业已成为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产业[3]。
3 广西茧丝绸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3.1 产业集群优势突出 品牌效应日渐显现
近几年,广西积极引导蚕桑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及农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多渠道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尤其是鼓励东部和先进地区的优势企业到广西投资发展茧丝绸加工业,构建茧丝绸深加工产业集群。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山东省丝绸集团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和江苏省苏豪丝绸集团公司等,一大批有实力、有市场、有基地、有品牌的东部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南宁、来宾、宜州、蒙山、象州等地,促进了当地茧丝绸工业的快速崛起。同时,还发展了一大批如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柳城县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和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创利税数百万元的农工贸一体化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此外,各地还积极推行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和形成了一批广西知名品牌,如 “宜庆 ”、“柳锦 ”、“叶茂 ”、“银后 ”、“玉宝 ”、“环宝”等品牌蚕种,“洛清江”牌蚕茧,“晟容”、“桂花”等品牌生丝。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的“绮源”牌经线丝,荣获广西优质名牌产品称号并打入区外老生产基地茧丝市场,从而打破了所谓“广西的生丝不能作织绸经线”的行业偏见。
3.2 加工业由单一向纵深推进 由粗放向高精发展
广西茧丝绸加工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加工门类齐全、产品种类较多和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体系,茧丝绸加工业正在逐步由单一的生丝生产向深加工推进,由粗放型生产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全区已建设投产的 78家丝绸企业中,除加工生丝外,还进行丝绵被、捻线、织绸和绢纺等深加工;桑枝培育食用菌、桑枝造纸、蚕沙提取叶绿素与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产品项目,也在广西各地相继建设和投产;茧丝绸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江苏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率先在宜州市投资建成广西第一家丝绸生产企业;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在平南县投资 2.05亿元,兴建西南地区最大的缫丝厂;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与广西丝绸进出口公司联姻,创建了集桑园基地建设、蚕种、缫丝、丝绸深加工及丝绸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联手在蒙山县创建的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建成工业销售收入达 10亿元、出口创汇达 1 500万美元的大型上市丝绸集团。
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公司通过改制引资、加大技术改造,迅速成为以自动缫丝为主,生丝与双宫丝生产并重的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该企业生产的白厂丝,被国家商检局鉴定为 5 A级产品,填补了广西不能连续批量生产 5 A级生丝的空白,也结束了广西没有能力生产高品位生丝的历史。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在南宁建立的广西大宗工业原料交易市场,为广西蚕茧和生丝销售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对广西蚕茧、生丝的销售和流通以及茧丝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企业的迅速成长,为推动广西茧丝绸加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经济效益显著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茧丝绸加工业,已成为广西推进优势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种桑养蚕比种植粮食作物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当地富余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大批农民养蚕脱贫致富,蚕桑新村处处可见。截止 2009年底,广西蚕桑生产涉及 725个乡(镇),桑园面积达 12.73万 hm2,全年饲养蚕种 458.6万张,蚕茧产量 17.29万 t,同比增长 1.17%;全年蚕茧平均收购价 22.13元/kg,同比上升 36.77%;蚕农售茧收入 38.26亿元,同比增长 38.37%;全区涌现出一大批蚕桑生产专业乡(镇)、村、屯和专业户,其中年养蚕收入超万元的有17.75万户,超 5万元的有 5 560户。
茧丝绸加工业企业与蚕农关系日趋紧密,企业与基地、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形成。宜州市有超过 90%的农户从事种桑养蚕,通过引进资金 3亿多元,建成缫丝企业 10家,安排就业 3 000多人,年产白厂丝 1 600多 t,消耗该市 1/3的干茧资源,仅此一项就比卖鲜茧增收 2.39亿元。桂林永福睿丰制丝有限责任公司安排当地劳动力 300多人就业,收购鲜茧 1 400 t,直接带动农户 4 000户,带动基地400 hm2,助农增收1 440万元,户均增收 3 600元。
4 茧丝绸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虽然进入全国蚕桑大省之列,但由于观念、体制和发展策略等原因,蚕桑资源的加工程度与资源可供开发和市场需求的潜力很不相称。一是茧丝绸加工企业普遍基础薄弱,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尤其是在税收、贷款、财政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二是蚕茧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广西的蚕茧产量已占到全国蚕茧总量的 1/4强,而生丝产量仅占全国的 9%,尤其在绢纺、丝织、印染和丝绸服装制品等丝绸深加工,以及桑、茧、丝、绸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发展缓慢。三是蚕茧和生丝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由于茧丝洁净大部分为 92~93分,只能生产 3 A级生丝,难以生产 5 A级以上生丝。四是随着广西蚕业快速增长,蚕业科技人员结构逐渐老化,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欠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广西蚕业自主创新、持续发展最关键的瓶颈因素。五是名牌产品少,市场知名度不高。现有的茧丝绸深加工企业基本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一般都是粗加工茧丝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不多。
5 加快茧丝绸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5.1 实施扶持政策 落实保障措施
各蚕桑重点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发展蚕桑产业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研究出台具有导向性的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桑蚕产业链延伸项目的扶持力度。一是对建设蚕种场、蚕房、烘茧设施、生丝加工、丝绸深加工和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生产用地,给予灵活、优惠的政策。二是要对财政、发改局和农业等部门扶持茧丝绸加工企业发展的各类资金,及税务、工商、国土和电力等部门的各类优惠政策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协调服务,把扶持资金打捆使用,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三是在扶持方式上,使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与扶持茧丝绸加工企业做强做大的信贷资金配套,发挥放大效应。四是要加大对各项扶持优惠政策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兑现。茧丝绸加工企业要积极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争取把茧丝绸加工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统筹规划,政策扶持,精心组织,顺利实施。
5.2 大力发展茧丝绸深加工 提升生丝档次
当前广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抓好加工业,要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环保水平,发展茧丝绸深加工。以优势蚕茧产区为中心,鼓励缫丝生产与桑园发展相结合,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的茧丝加工企业,发展捻丝、绢纺、真丝针织和丝绸等加工业,逐步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4]。
通过建立工业园区构建的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商家来广西投资建厂,利用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发展织绸、印染、服装等丝绸深加工产品、拓展茧丝绸产品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广西茧丝绸的深加工、精加工比重,延长产业链,全面推动茧丝绸加工业的升级。此外,针对广西蚕茧特性和茧丝洁净偏低(92分以下)影响生丝质量档次的现状,组织技术力量研究蚕茧上蔟与营茧、收购与烘干、缫丝等环节能提高洁净的关键技术及工艺设备,提高生丝产品档次,使生丝等级从现在的 3 A级提高到 4 A~5 A级。
5.3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促进茧丝绸产业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形成茧丝绸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丝绸加工企业建立蚕桑基地,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能够紧密联系茧丝绸加工企业与蚕农的蚕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蚕农的组织结构,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加盟,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蚕桑生产体系,促进蚕桑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市场引导蚕桑生产和茧丝绸加工,通过产业化经营与蚕农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从而解决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切实保护蚕农的利益,促进茧丝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5.4 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充分发挥广西“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依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建立全区蚕桑种养技能培训中心和茧丝绸工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二是鼓励区内大专院校恢复和设立茧丝绸加工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力培养蚕桑及丝绸专业人才;通过与企业联合设立培训中心,定向培训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和服饰等相关技术人才,提高完善茧丝绸深加工的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与区内外大专院校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办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四是围绕原料购进与商品流通,加强企业现有销售人员的培训和引进专业营销人才,造就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适应内外贸需要的茧丝绸产品营销队伍。
5.5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大力推广蚕桑种养新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收烘的同时,茧丝绸加工企业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打造一批新的具有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蚕茧品牌和蚕丝名牌,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有关部门应制定鼓励政策,支持茧丝绸企业创名优品牌;凡是创出省级以上名优品牌,又带动当地蚕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茧丝绸加工企业,政府应给予重奖。要充分利用广西便捷的出海通道和沿边的区位优势,鼓励和组织茧丝绸加工企业参加诸如“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广西丝绸出口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5]。
[1]余勇.打造“蚕业强省”:广西桑蚕成就惊人[J].中国纤检杂志,2010,(3):10-12.
[2]胡乐山.广西 2010年蚕桑生产形势的分析[EB/OL].中国茧丝交易网,2010-04-27.http://www.cncsen.com/newsPageUI.action?id=2c9082e42839d 38401283d4b5711106e&strPageNum=0.
[3]李顺,张文德.广西蚕茧占全国 1/4茧丝绸业成新兴产业[EB/OL].广西经济新闻网,2010-05-18.http://www.n139.com/if.php?url=http://www.gxcbt.com/2010-5/2010517103008.htm.
[4]胡乐山,肖丽萍,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EB/OL].中国蚕业信息网.http://www.silk-online.net/meet1/9.html.
[5]吴青.茧丝绸业——广西产业新力量[N].广西日报,2008-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