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备向“巧经济”转变
2010-02-09
香港《南华早报》2月8日文章,原题:中国领导人强调向“巧经济”转变 中国最近号召内地调整发展模式。分析人士称,这凸显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正面临严峻的增长挑战。
上周三,在有省部级官员参加的研讨班上,中国领导层要求中国加快经济发展转型,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和创新型新产业。瑞银证券中国经济研究部主管王涛(音)说:“从这个讲话可看出,高层领导人对转变增长模式是认真的,他们着力要为今后一些棘手的结构性改革争取共识和支持。”
分析人士称,这只是重申了几年前就有的政策,但这是中国领导人迄今在调整经济结构问题上作出的最有力表态,显示这个任务已变得愈加紧迫。
SMRA研究公司驻北京经济学家汤姆·奥里克表示,这个表态表明政府已认识到,“保持中国发展势头的关键是勇往直前。”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从认清问题到落实到行动当中去解决它,”奥里克说。他表示,如果重新平衡经济轻而易举,中国政府早就做到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出口业都受益于当前的投资-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放弃那种模式,改变主要政策……与他们的利益相悖,因而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奥里克说。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马国贤(音)表示,现有的官员考评体系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由此造成产能过剩和环境破坏。“多年来,GDP增长率一直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不二标准。结果,官员们大肆兴建面子工程、造纸厂或小煤电厂,毫不考虑经济效益或环境污染和能源成本。”马国贤说。
由于产能过剩有损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国领导人呼吁加快关闭或改造过时、效益低下及容易产生污染的工厂。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是属于产能过剩问题最严重的产业。马国贤说:“去年的强劲增长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愈加严重。产能过剩若得不到妥善、及时的处理,不仅会给经济带来问题,也会造成社会和政治后果。”
奥里克表示,下个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草拟下一个五年计划,“是改革支持者还是既得利益者占据上风”,届时将初见分晓。同样是在周三的研讨会上,中国领导人表示,内地应改革增长模式,让经济增长建立在技术和创新的基础之上。▲ (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