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皮瓣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的体会
2010-02-09孔珺李哲秦兴军张劲松
孔珺,李哲,秦兴军,张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1.附属第四医院眼科,沈阳 110005;2.附属第四医院手术室,沈阳 110005;3.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沈阳110002)
临床上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是很常见的,对其进行修复的方法也很多。其中随意皮瓣因取材方便、应用灵活、修复效果理想,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眶周软组织的缺损因其部位特殊,皮肤薄,为功能运动区域等特点,修复术后极易影响眼睑的外形和功能,是眼科及颌面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临床课题。我们自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使用随意皮瓣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65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5例,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及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男38例,女27例;年龄17~66岁,平均39.5岁。缺损部位:上睑17例,下睑22例,内眦区11例,外眦区15例。缺损原因:肿物切除26例,外伤23例,瘢痕畸形16例。缺损形状:类圆形、不规则形、菱形及类三角形。缺损面积:1.0 cm×1.0 cm~2.0 cm×3.5 cm。皮瓣类型为:滑行皮瓣15例,对偶三角皮瓣15例,旋转推进皮瓣11例,菱形皮瓣10例,风筝皮瓣9例,双叶皮瓣5例。本组病例设计制备皮瓣时均不带轴型血管,只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和部分皮下脂肪,均为随意皮瓣。皮瓣设计蒂宽1.0~2.5 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为1.0~3.5 cm,长宽比例不超过2.5∶1。
1.2 术前准备
1.2.1 缺损原因、面积的评估:肿瘤病变先切除病灶,术中常规做冷冻切片,明确病变性质。在确保肿瘤切除干净后,根据缺损部位、大小和形状,在缺损临近正常皮肤处设计不同类型的随意皮瓣;外伤性缺损先进行彻底清创,然后测量缺损大小;对瘢痕引起的畸形,先切除瘢痕,彻底松解瘢痕牵拉部位,然后根据缺损大小、形状进行设计。
1.2.2 缺损修复设计的评估:根据眶周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充分考虑到眶周各部位创口愈合后对眼睑功能运动的影响,设计尽量短小的附加切口且沿皮纹走行,同时结合患者的个性化要求,作皮瓣的合理设计和选择。
1.3 手术要点
1.3.1 皮瓣设计:术前用美蓝标好皮瓣设计线,皮瓣范围上可达眼眉,下可达鼻底线,内侧可过中线,外侧可达颞区发际;眶周软组织的动脉来自面动脉、眶下动脉、面横动脉及眼动脉等血管分支且有静脉伴行[1],故眶周区有丰富密集的血管网,根据此解剖学基础决定了皮瓣蒂部的方位要求不严格。我们设计皮瓣修复缺损的原则:利用软组织的弹性和延伸性,上下睑区采用水平方向的软组织转移修复垂直方向的缺损;内外眦区采用垂直方向的软组织转移修复水平方向的缺损。按此原则修复后可保证上下睑功能运动、静止形态以及内外眦的形态良好。
1.3.2 皮瓣制备:按皮瓣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于皮下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筋膜层剥离,分离底面时用单齿钩钩住皮瓣缘皮下组织层,起扶持作用,避免用力牵拉及钳夹;强调锐性分离,减少对皮瓣的损伤;皮瓣所携带组织的深度根据缺损部位的层次可调整,但不可过浅;按照皮肤缺损形状,可制备多种形状皮瓣,如:矩形、类圆形、三角形或分叶形等;在形成皮瓣后,要对皮瓣周围适当范围作皮下潜行分离,保证没有“猫耳”形成,同时使皮瓣修复后的整体协调性良好;皮瓣应彻底松解无张力覆盖于创面上;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后,皮瓣供区可充分游离两侧创缘后直接拉拢关创,5-0和6-0无损伤线缝合皮下和皮肤,缝合创口落于鼻唇沟、上下睑及内外眦皮纹上,这样术后无显性瘢痕;修复后保证上下睑无外翻,内外眦无扭曲变形。特别强调:设计皮瓣时长度要测量准确,避免缝合时皮瓣远端张力过大,否则影响皮瓣成活。
1.4 术后注意
一般在术区放置微小胶皮片引流,同时创区适当加压包扎以促进静脉回流,利于尽快建立动静脉平衡;术后24~48 h撤胶皮片;注意皮瓣蒂部加压力度适当;注意观察皮瓣颜色及肿胀程度,尤其皮瓣远端。
2 结果
本组3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皮瓣远端或边缘出现表皮暗红及水泡现象,经积极处理后皮瓣完全恢复;其余病例均Ⅰ期愈合,色泽良好,皮瓣完全成活。全部病例术后5~7 d拆线,随访8个月~2年,创口无明显瘢痕,皮瓣部位与周围颜面皮肤色泽协调一致,质地柔软,弹性良好,功能理想。对发生表皮水泡现象的病例进行密切随访,最长约35 d左右完全愈合,无异常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无五官牵拉移位病例,无影响眶周软组织功能运动病例。
3 讨论
随意皮瓣又称皮肤皮瓣,特点是没有知名血管供应,因此设计时长宽比例受到限制。随意皮瓣是以随意分布式的肌皮动脉穿支为血供而形成的。掀起皮瓣时,穿支血管被切断,形成依赖皮瓣蒂无特定血管的皮瓣。该皮瓣优点是在身体任何部位、任何方向均可形成,但切取皮瓣时受长宽比例限制。
关于随意皮瓣长宽比例,在肢体及躯干部位长宽之比1.5∶1为最安全;因颜面部血液循环丰富,一般可 2∶1~3∶1,个别情况可达 4∶1[2]。有文献报道[3]鼻唇沟部位长宽比例可达5.5∶1。本组病例中皮瓣长宽比例均未超过2.5∶1,临床实践证实在眶周该比例是安全可靠的。眶周部随意皮瓣长宽比例是否也可以达到3∶1~4∶1,目前未查到专门文献报道,需在今后的基础解剖和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根据解剖学基础[1]并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眶周部软组织血供丰富,交通支多,在设计随意皮瓣时不必刻意考虑血供来源和方向,无需携带知名血管;皮瓣长宽比例选择适当;并且随意皮瓣修复后生长良好,与缺损周围皮肤颜色协调一致,弹性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理想效果。随意皮瓣修复缺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术前要合理设计皮瓣的形状、大小、长宽比例及附加切口;术中要保证皮瓣张力不宜过大,尤其远端;术后适当加压以利静脉回流,注意观察皮瓣颜色。本组病例中3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皮瓣远端或边缘出现表皮暗红及水泡现象,分析原因:排除皮瓣长宽比例失调的因素(长宽比例均未超过2∶1),很可能是由于初期经验不足,设计时皮瓣长度稍有不足,缝合时皮瓣远端张力大所致。所以,临床中应重视在无张力情况下缝合皮瓣。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随意皮瓣在眶周的应用原则:保证修复后上下睑功能运动基本恢复正常,保证修复后五官不受牵拉变形。眶周软组织的厚度除了邻近区几乎找不到相匹配的部位,尤其上下睑区。因此,目前随意皮瓣是眶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最佳选择。对缺损较大或张力较大的部位可采用双叶皮瓣,以改变受力方向和分散牵拉的力度,但双叶皮瓣所造成的瘢痕对颜面部来说还是不够美观。我们建议在眼眉水平以下、眉梢垂线以内范围的缺损慎用双叶皮瓣修复,而将其应用在外眦及颞部,能很好的避免眼眉、上睑和眼角的牵拉。本组5例双叶皮瓣应用在外眦及颞部,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于眶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仍是个难题:邻近的随意皮瓣面积不足;血管化游离皮瓣修复后颜色及厚度不相匹配,并且修复后的眶周软组织功能运动难以恢复;而皮片修复又显过薄,且还常出现花斑,移植后皮片发硬[4],影响美观及功能;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具有许多优点[5],这项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不少临床难题,但治疗周期长,头颈部并发症发生率很高[6]。因此,对于眶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1]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7-220.
[2]邱蔚六.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30-1232.
[3]岳毅刚,殷国前.鼻唇沟皮瓣血供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3):459-460.
[4]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6-490.
[5]Hudson DA.Maximising the use of tissue expanded flaps [J].Br J Plast Surg,2003,56(8):784-790.
[6]陈荣亮,姜会庆,袁斯明,等.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统计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7):92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