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突发事件救治中护士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2010-02-09冯蕾李萍谢敏苏香红石艳杨园阿曼古丽
◆ 冯蕾 李萍 谢敏 苏香红 石艳 杨园 阿曼古丽
群体突发事件往往存在事态紧急,状况危险等特点。在近期新疆地区发生了一起性质恶劣的群体突发事件,使许多无辜群众受伤害。事发过程中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经历了意外伤害人群的救治工作,目睹了犯罪分子的残忍以及无辜受伤群众受伤害的情景,救治护士的心身遭受到了挫伤。但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急诊救护的护士不顾个人生命安危,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地完成了427名伤员的应急抢救、分诊、转运等救治任务,及时救治,减小伤害,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1]。质性研究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景的参与,直面实事,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构建作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故本次研究的主题即通过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入访谈参与“7.5”事件救治的护理人员,由于她们既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灾害,又要超体能地救治伤员,因此研究她们的心身反应以及应对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7.5”群体突发事件当晚救护伤员的9名亲临一线的护士(分别用A、B、C、D、E、F、G、H、I表示),均为女性,年龄为27~50岁,2名护士长,3名已婚,6名未婚;5名护士,2名护师,1名主管护师;急诊科3人,门诊2人,儿科4人。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根据Edmund Husserl观点构成的诠释现象学理论方法,以现实情景和隐含在情景下的涵义为基础,分析某种特定现象中的内在成分和外在成分,把其中的重要要素提炼出来,并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2]。记录救护护士的主观心理体验,并视作所有曾参与突发意外事件一线救护护士的真实心理体验。
1.2.2 资料的收集:采取深入访谈的方法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并作现场录音和笔录[3]。研究者按照与受访者约定的时间、地点(本研究均为单独办公室)进行访谈,保证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研究者先向受访者解释本次访谈的目的以及意义,取得护理人员的配合[4]。对访谈的具体内容不作准备,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只运用了刺探和引导的方法,以范围较广的开放性问题开始,如从询问“参与此次意外突发事件救治,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开始,根据受访者的回答,逐步深入询问,如进一步询问“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你最大的压力是什么?”等问题,与受访者进行深入会谈,以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谈话时注意自然、亲近地接近受访者,耐心倾听,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提问,但不主导会谈的内容和方向,不将自己的观点施加于对方。令受访者更深入地发掘她们参与突发意外事件一线救护的感受,至受访者认为无新的内容产生后停止[5]。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并及时记录护士有意义的非语言行为及其提供的个人基本资料[6]。每次访谈时间30~60min,访谈中认真观察对方细微的表情变化。在得到研究参与者同意后,对整个谈话过程进行录音,以保证研究者掌握所有重要细节并且防止“偏见”[7]。谈话结束后即刻播放录音,将录音的原话记录下来,参考现场记录,将访谈的内容整理成完整的文字资料,录入计算机。反复听录音,阅读文字资料,回忆访谈时的情形,仔细分析和推理,对文字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出共性的部分,最后形成主题。
1.2.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8]:通过以下步骤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①将录音和观察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誊本;②反复阅读访谈记录;③找出有意义的部分,进行反思、分析,寻找其间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④对有意义的内容进行编码,并分类别;⑤根据编码和类别,提炼主题,找出反映主题的相关文字;⑥寻找各类主题之间的相互关联。采用以下方法提高研究信度:充分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就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提问;为避免霍桑效应,护理部主任身份的研究者回避面对面访谈的资料收集工作,以保证访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研究对象,以核对其真实性等。
2 结果
2.1 紧张和恐惧感
恐惧主要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员被送进急救中心:护士A说:“看到那些人血肉模糊,头破血流,挺紧张……”护士B说:“看到那些场面被吓着了(张大嘴),有点抵触,但还是投入到抢救中……”护士C说:“我负责看守原先留观患者,看到当时的场景,我想,完了,不会打进来吧?赶紧锁大门”……(苦笑)护士D说:“有点害怕,腿直发软,说话声音都发颤,原留观室的病人有自己把针拔掉了的,怕有暴徒冲进来时来不及跑!”(抱拳跑状)
2.2 职业责任感
护士D说:“病人及家属看到窗户外的骚乱场面,非常烦躁,想把家人带走,我们就再三请求大家留下来(身体前倾),并告诉他们,护士能保证大家的安全!”护士D接着说:“其实我们心里也没底,但一想到主任、护士长都在,应该没问题吧!”护士E说:“我是白班下班后,又紧急前来加班的,当时体力真是有点透支,但一想到我要是倒下了,那么多病人怎么办?”护士A说:“病人越来越多,听到他们的呻吟声,这边着急打不上针,那边又推来受伤伤员,已经体会不到累了!”护士所形容的这两种反应均发生在救治伤员过程中。护士E说:“觉得这些工作都是急诊科护士应该干的,没有人去抱怨,如果我不在医院,我也会想办法来院参加抢救。”
2.3 愤怒感
护士在看到伤员不断被抬进来,有些已奄奄一息,有些面目全非,护士C说:“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血腥味,受伤情形都不忍心再看下去,隔着窗户还能看到有暴徒在打人,真想冲出去抓坏人”。护士E说,“血腥的场面几乎看不下去,暴徒实在太残忍!”护士G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如果可以,我真想出去抓暴徒!”(咬牙切齿状)
2.4 悲伤感
悲伤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丧失(loss)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心理反应。内在心理方面则主要包括情感与认知的部分[9]。护士A说“一位老奶奶头破血流,医生说她不太好,满头大汗,眼神在飘,快不行了,说了一句话‘瓜还在外面放着呢,是给我孙子买的……’(流泪状)平静后,护士A又说:“后来这位病人家属来找过,我们就告诉他们去殡仪馆找,谁也没有直接说出那句遗言,怕家人难过……”(擦眼泪)护士B说:“看到一对夫妻同时被送进来,男的不太重,女的是炸伤合并枪伤,皮肤已焦了,病情严重,男人一直祈求医生赶快抢救女人,后来我去ICU转运病人,看见这个男人趴在那个女人身上大哭,我想是没有抢救过来……”(擦眼泪)
2.5 不可控感
控制感即“我控制着我的人生乃至周围的世界”[10],突发意外事件告诉我们,你能控制的事情很有限。“与普通病房的生老病死不一样,病痛产生的死亡是一种解脱,意外就让人觉得非常难过!”(流泪)“病人越来越多,病情也越来越重,总觉得东西不够用”,“刚开始,护士少,人员未到位,四处又戒严,病人多,忙不过来,护士多一些就好一些”,“前面抢救时,材料用物不齐全,不够用,不到一小时后,材料就齐全了,随手就能拿到东西,不像刚开始还得计划着用”。
2.6 应激反应(post 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PTSR)
面对压力时,人的机体常常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神经反应,即应激反应[11]。在人的一生中,何时将遭遇天灾人祸是无法预测的。在经受灾害所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后,许多人会发生创伤后应激反应,严重者会发生诸如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心理疾病[12]。本次访谈参与救治的护士们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意外事件后应激反应:护士D说“早上6点稍闲一下后,(感觉)就像在做梦一样,突如其来,接受不了”。护士A说:“现在,外面稍有点声音大、吵(一)点,心里就挺紧张”,护士B说:“晚上睡觉不踏实,休息不好,害怕紧张,不愿再想起那件事,觉得太惨了!”护士C说:“妈妈要我去看此次突发事件图片展,我不想去看,不愿意再回忆,都已亲眼目睹”。(声音颤)
2.7 救治护士的应对方式
2.7.1 消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情境和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13]。被访谈护士在访谈过程中都流露出“不想再提及这些事”的心理感受。
2.7.2 寻找宣泄方法:处于支持性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人比较缺乏社会支持的人能更好地照顾自己,适应环境。大部分护士通过科室领导安排休息,选择回家听歌曲,看电视等娱乐休息方式,个别护士选择疆内外出行旅游方式进行压抑排解。在护理工作中,管理者应重视与护士的沟通,对其要提供足够的医疗性、信息性、情感性支持,以使他们摆脱种种困扰,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和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3 讨论
3.1 救治护士对护士角色的认同感
本研究通过深层次地挖掘在特殊环境下抢救重症伤员护士的真实感受,了解她们内在的思想以及深层次的情绪反应。此次群体突发事件是一次严重的暴力事件,对新疆各族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昼夜不停,完全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超负荷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其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经历。通过个人深入访谈法我们发现参与救治的护士都存在对护士角色的认同感,她们都能坚守一线工作岗位,且在与家人失去暂时联系的前提下,依然把保护患者安全视作工作中心内容,对待各族患者一视同仁,表现出护理人员综合政治素质以及急救应急能力。
3.2 护理管理者采取合适方式减轻护士心理压力
美国心理学家 Lazarus[14]认为: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而对事件做何种认知评价又同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有关[15-16]。护理人员采取消极态度与本次事件性质有关,原本大好的局面因少数暴乱分子而遭到破坏,护士不愿相信这一事实,希望通过忘掉部分细节内容,以便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这种回避或屈服等消极应对方式,护理管理者可采取淡化事件的管理方式,尽量减少此类话题,避免不良刺激。但应重视护理人员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期望和现实的冲突,调整定位,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其对应激的应对能力。社会支持对机体具有缓冲和保护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成员的鼓励和支持,可明显改善人们的心理状况,提高人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17]。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应给予护士心理支持,通过肯定护士的工作成绩,变换排班班次或给予休假等方式使护理人员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充分调动护士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性,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护士的社会和家庭功能的恢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3 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者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物资支持
只有硬件和软件相互结合,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使损失降到最低,使护理人员的心理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本次急救事件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统一部署与协调下,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本研究通过对9名参与突发事件护理人员深入访谈,探究其真实体验,得出5个主题。现象学一般结构就意味着这个结果是凌驾于有形结构之上的,一个金标准就是其涵义结构越恒定不变,那么它就越适于推广[18]。所以本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护理管理人员深入了解护士的内心感受,为今后发生类似突发事件后的护理救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依据。本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研究者尽可能地以客观的态度记录和描述资料,但仍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质性与量性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使护理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其研究结果更加客观真实[19],本研究今后将继续结合量性研究方法作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志谢:本文得到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1]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
[2] Patton MQ.Varietyin Qualitative.Inquiry:Theoretical orientations.In Qualitative Reases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3rd ed.California:Thousand Oaks,2002:75-142.
[3] 赵一鸣.医学伦理学:医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华医学杂志,2005,85(6):424-426.
[4]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75.
[5] Britten N.Qualitative Research:Qualitative interviews in medical research.BMJ,1995(311):251-253.
[6] 刘明.护理质性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118.
[7] Streubert H,Carpenter D.促进人道主义的权威.钟玉娟,李智峰,张莉琴,译.台北:玉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115.
[8] 胡雁.质性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6,11(21):964-966.
[9] 陈维樑,钟莠筠.哀伤心理咨询.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
[10] 武志红.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广州日报,2008-07-05(21).
[11] Dennis Coom.心理学导论.郑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08.
[12] 久留一郎,罗丹.灾害受害者的心理与社会支持.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2):79-82.
[13] 张慧,周郁秋,沈春玲.乳腺癌病人康复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08,8(5):15-18.
[14] 张黎黎,钱铭怡.美国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国家心理卫生服务系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395-397.
[15] Karin Dahlberg.从现象学角度谈护理质性研究.马伟光,译.中国护理管理,2008,8(11):73-75.
[16] Gail M J,Charlotte R.质性个案研究: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实用策略.第13届质性健康研讨会资料,韩国首尔,2007.
[17] 李莘,罗艳华,翟丽玲,等.地震灾区救护护士心理反应与应对方式的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8,12(43):1070-1072.
[18] Dahlberg K,Dahlberg H.Nystrom Reflective lifeworld research.Lund:2nd revised dition,2007.
[19] Janice M.质性与量性混合方法学设计原则.第13届质性健康研讨会资料,韩国首尔,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