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卫勤保障难点及对策

2010-02-09于晓宏

转化医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野战卫生防疫卫勤

于晓宏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参战力量多元,地理环境复杂,卫勤保障任务重、范围广、难度大。高原缺氧环境,高原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影响战斗力的形成。低氧环境对人体危害是全方位的,对机体生理、心理、营养物质代谢、机体抵抗力、人的认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原缺氧环境使人体劳动耐力大大减低,劳动效率下降,抗病能力减弱,患病率增加,病员数量多,造成非战斗减员率上升。高原作战时,部队多为由平原部队急速开进,急性高原反应患病率高。据统计,海拔3000~3 500 m,轻度急性高原病(AMS)的患病率高达 30%~90%,病死率为1%~5%[1]。所以,认真分析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卫勤保障面临的难点问题,研究其对策,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战伤救护物资保障困难,必须构建及时有效的药材保障体系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战伤救护物资保障面临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原高寒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基础设施差,综合保障实力不足,可利用的有效保障资源有限。当地医疗技术力量薄弱,依托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战时医疗救护主要靠部队自身保障和内地地方力量支援。医疗救护物资供应无论是药品、血液及救护仪器设备等大部分物质,需要依靠后方支援。二是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参战力量相互阻隔,卫勤保障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战伤救护物资保障困难。高原高寒地区医疗装备损害率高,补充维修率低,制约和影响医疗救护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高原高寒地区作战,药材消耗高。具体体现在氧气、血液及液体的供应需求显著增加,尤其氧气的需求矛盾特别突出,成本高、费用高;药品、器材需求品种数量庞杂,除具有医疗常规武器伤常用药材外,还要有特殊武器伤救治的专用品种,如抗高山病药,“三防”救治、防护药品和器材,特异诊断及急救、治疗药品和器材等;预设战场地域地形复杂,道路崎岖蜿蜒,运输不畅,加之敌对交通运输线的封锁破坏,部队机动作战,给战役药材储备、供应等都带来很大困难,往往会出现供不应求和供求脱节的状况,战伤救护物资供应补充困难。提高战伤救护物资保障能力,必须构建及时有效的药材保障体系。

1.1 改进储备方式、方法 军民通用、市场来源多路的常用药品,以经费和国家储备为主;军队专用的战救药材,以军队储备为主;积极摸索军地联储方式,建立药材储备轮换更新机制,保障药材常换常新。以战略、战役药材仓库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家药材储备,组成战略药材保障支援体系,负责对战役药材仓库实施补充供应。充分利用战区、地方药材储备,组成战役药材保障体系。负责对野战药材仓库实施药材装备的批量补充供应。以战区野战药库为主体,组成区域药材供应体系,负责区域药材的装备供应。地方药材仓库按照地方支前部门的指令,实施区域供应保障。

1.2 确定战救物资的筹备、携带量 根据作战规模、作战时间确定战救物资的筹备、携带量。战材、常材携行量按照不同军兵种战时携带量规定执行。大部队急进高原时,加大氧气携行量,确保机动途中的用氧量。由于大部队急进高原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高海拔缺氧地区,极易发生急性高原病,且途中没有氧气补给[2]。必要时,在适当地域开设供应站负责保障。战时需要上级配发野战运血车、三防消毒车、野战手术方舱及野战消毒车等。

1.3 加强储备标准更新完善机制 及时修订战材消耗标准、战役储备限额,根据重点地区、医疗后送保障体系及各级救治任务,研究药材配备标准,并预测未来战时药材总需求量定额。加强对全区制氧站的安全检查和经常性管理,保证处于安全状态。加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管理,保证用血安全。

2 医疗后送任务艰巨,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后送手段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参战力量多元,伤员分布空间广,分布地域隐蔽复杂,后送难成为卫勤保障的主要矛盾。其中地面道路运输的“瓶颈”矛盾,将直接影响伤员医疗后送。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原高寒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面机械化运输困难,许多地段车辆无法通行;依靠直升飞机后送伤员,选择起降场地难度大。二是通讯效能降低。复杂地形,信号盲区范围大,无线通讯联络不畅,有线通讯架设困难,通讯受影响,沟通联络不畅,影响伤病员后送。三是山高沟深,密林、沟壑中的伤员不宜发现,伤员不能及时救治后送。四是边境预设作战的一线地区,相距二、三线后方有很长的纵深距离,医疗后送路途遥远,途中山高、坡陡、谷深、水急、林密、道路崎岖的颠簸,延误伤病员救治。五是高原环境不仅人体劳动耐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同时也影响机械效率,机械故障率高、效能低,影响医疗后送任务的完成。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医疗后送手段。及时后送伤病员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只有迅速、安全地把伤病员后送到医疗设备较完善的救治机构,才能使其得到及时、良好的治疗,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

2.1 救护与治疗 在救治阶梯上,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突出现场救护和早期治疗。在医疗阶梯和后送方式上,为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伤员早期并发症严重、救治后送要求急的需要,医疗阶梯层次将适当减少,各救治阶梯的任务将加重。伤员后送将灵活采取地、空方式和逐级、越级前接后送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减少伤员在各阶梯中的滞留,加快后送速度,使伤员尽快得到确定性治疗。战时根据分级救治的规定,要求对伤病员在后送过程中实施不间断的救治。主要由连卫生员为骨干,组成火线抢救组进行;营、团救护所分别实施急救,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

2.2 救治与后送 战时建立伤员后送指挥机构,统一协调伤病员的救治与后送。要组织好后送途中的护理和急救、车站、机场配置医疗救护力量。在救治机构部署上,适应前、后方界限淡化的特点,强调救治力量靠前配置,特别是专科救治力量适当前伸。

2.3 边治边送 利用先进的医疗装备做好医疗后送途中的救治,边治边送,不中断治疗,特别对重症伤员。

2.4 提高后送能力 充分发挥现代化运输工具,如救护直升机、卫生飞机、卫生列车及快速救护车的作用,提高越级、立体后送的能力。

2.5 医疗后送机构 根据高原环境特点建立完善的医疗后送机构。如果条件许可,应建立以陆路、空运和直升飞机为主要工具的医疗后送体系,建立立体医疗后送网络,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组织运输力量和卫生保障力量。

2.6 传统后送方式 在高原高寒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仍然需要人背、马驮及担架抬等传统的伤员后送方式,要组织好征集民工和畜力运送计划方案。

3 伤员救治难度大,必须提高卫勤保障综合能力

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伤员救治难度非常大。战争爆发的突然性表现在时间的紧迫性,在有限的战场空间和时间内,作战强度将成倍提高。短时间内将发生大批伤员,要求卫勤保障必须快速到位,快速救治[3]。一是“硬杀伤”造成全身多部位、多脏器损伤的伤员人数大量增加,伤情重、伤类复杂;炸伤、烧伤、挤压伤及冲击伤同时并存,重伤比例高,致残率高;激光、微波、粒子束及次声等武器造成的新概念武器伤增多;各种燃烧性武器、子母弹、钢珠弹等新型武器的大量使用,将产生大批烧伤和复合伤伤员。高原高寒地区,这种特殊的作战环境会发生各种特殊病症,包括高原适应不全症、高寒缺氧、晕动症、皮肤病和特殊传染病等。二是“软杀伤”造成参战人员严重的心理创伤和生活失能状态,战斗力再生困难,“战伤后遗症”发生率高、伤残率高。现代战争使参战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战斗应激症、战场精神病及战斗疲劳症将会大量发生。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伤员救治难度大,必须提高卫勤保障综合能力。

3.1 提高独立保障能力 参战力量在多个方向或多个地域展开,部队高度机动,高度分散,战场情况变化快。提高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实现反应快、开进快、展开快。在作战初期,在无后方支援和后送条件情况下,对部队实行伴随保障,独立完成保障任务。作战人员在上述区域执行作战任务,在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掌握野外生存、求生、救生的知识和技能。现场自救互救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负伤后的愈合。因此,必须重视提高官兵自救互救技术训练,熟悉急救器材的应用,包括伤员寻找器材、包扎材料、止血与骨折固定器材、复苏器材的研究与应用技术。

3.2 提高救治的针对性 提高救治的针对性。从力量构成上,既有队属建制性卫生力量,又有各卫勤支援保障力量;既有常备军队卫生力量,又有后备卫生力量;既有通用卫生保障机构,又有特殊伤病专业保障机构。各卫勤保障力量机构要结合战场战伤的特点,提高救治的针对性。

3.3 提高卫勤保障机动能力 为适应高原高寒地区作战的需要,建立或抽组卫勤保障机动力量。包括建立应急机动医疗所、野战医疗队、野战手术队、空运伤员后送队、野战防疫队、核化伤员救治队、野战检验队、野战药材补给连及卫生器材维修排等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机动力量。各类卫勤机动力量应配备先进的运输工具,装备可空投、空运的卫生装备。

4 卫勤保障协调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卫勤保障信息化手段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参战力量多元,组织卫勤保障涉及部门多。各军兵种、军地间的协同任务重。大批伤员突然发生,时空分布不确定,伤员流向将打破传统的“线形”流程,呈现无序状态,没有前后方概念。既要组织各级卫勤力量间的通用保障,还要协调各军种间的专用保障,协调难度大。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必须综合运用卫勤保障信息化手段,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

4.1 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组织指挥方式已成必然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用于评估战伤伤亡减员、物资贮存、卫生装备数据、卫生系统任务划分、血液供应、伤病统计和报告以及医疗后送等方面的管理。

4.2 建立各种数据库系统 建立医疗救护数据库、卫生装备数据库、后送数据库、卫勤决策辅助数据库、卫生防疫数据库和卫生减员预计系统、医疗后送工作评估系统及卫勤决策辅助系统等。

4.3 远程医疗救助网 构建“数字化野战医院”,开设远程医疗救助网络系统。对危重伤病员进行专家指导诊疗,为伤病员救治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救治服务。

5 卫生防疫形势严峻,必须构建可靠的卫生防疫、防护体系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战场环境可能面临病原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等情况,疫情形势严峻,不乏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可能发生,其他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疫源性疾病常见。

高原高寒地区作战,战场自然地理环境特殊,致病因素多,应当组织指导部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卫生防疫和防护。组织良好的卫生防疫,是作战卫勤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卫生防疫能力,必须构建可靠的卫生防疫、防护体系。

5.1 组建卫生防疫、防护机构 由战略卫生防疫队抽组野战防疫队和三防医学救援队组成一级卫生防疫、防护机构,为战区部队实施防疫、防护战略支援保障和卫生防疫、防护基础咨询。由军兵种抽组野战防疫队和三防医学救援队组成二级卫生防疫、防护机构,为部队实施防疫、防护技术指导和防疫、防护机动支援保障。由建制部队防疫组成三级卫生防疫、防护机构,为本部队实施卫生防疫、防护保障。

5.2 提高卫生检疫和防护能力 防疫人员要掌握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传染病检疫、消毒和杀灭、水源侦察、水质检测及生物战剂判定。各卫生防疫机构,要结合专业特点提高野战条件下卫生检疫和防护能力。

[1]杨晓红,刘运胜,李维民.高原地理对战时卫勤保障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6):1495-1496.

[2]谭祖春,蔡钢山,刘子文,等.高寒山地卫勤保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南国防医药,2007,17(4):501-502.

[3]易晓阳,孙思荣.浅析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对卫勤保障的新要求[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4):442-443.

猜你喜欢

野战卫生防疫卫勤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告别“文战”,来一场情爱“野战CS”
抗震救灾野战医疗队不同运用模式及启示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提升抗震救灾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建议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