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环境与浙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0-02-09金世昌
金世昌
(浙江海洋学院社会科学部,浙江舟山 316004)
1 海洋渔业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环境总体仍不容乐观,局部海域环境呈继续恶化趋势,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恶化状况未得到有效控制。有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管辖海域中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4×104km2,较上年增加了0.1×104km2,渤海、东湾等海区污染程度仍然较重,海洋环境灾害频发。2002年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9次,累计面积超过10 000 km2,并且呈现出发生时间提前、发生频次增多、影响范围扩大的特点。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由于污染使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饵料生物减少,水生生物的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急剧下降,致使大量水生生物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捕捞产量损失约50×104t,经济价值约30亿元。多年来,由于对海洋渔业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及时有效的整治,使海洋环境逐年恶化,导致渔区资源衰竭,渔民收入下降,严重地影响浙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由渔业生产活动造成的近海海域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海洋水体油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
1.1 船舶溢油造成海洋水体油污染
在监管部门对渔业船舶进行现场监察的过程中,往往凭肉眼便能观察到船舶落水孔处粘有油迹及海面上出现浮油现象,这主要是由船舶的操作性溢油和非法排油造成的。油体进入海洋后,在水体表面形成油膜,阻碍海气交换,于是导致了藻类和其他低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所含的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会在海洋生物尤其是贝类动物的体内累积,破坏生物体的DNA,最终通过食物链将长效毒物如致癌物带入人体体内;另外,油类组分会导致哺乳动物及游离菌类对化学刺激反应失调,阻碍水体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影响生物链的循环,破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重视力度不够及缺乏资金投入,在污染严重的地区,海上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专项整治小组及配备相应的防污、排污设备,使部分海上作业者有机可乘,长期从事不正规的海上作业,导致海洋水体油污染问题逐年恶化。
1.2 海水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入近海水域以及海洋产业高速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部分渔民急于提高产量,过分扩大养殖密度,做不到合理施肥及适度用药,且没有严格遵守养殖废水排放标准,使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91年以来,近海水域化学耗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均呈上升趋势,无机氮浓度全部超标,致使有害藻类和病原微生物大量繁衍。如夜光藻、异湾藻及丹麦细柱藻等的滋生,其中,夜光藻过量繁殖会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异湾藻会直接导致虾类感染白斑。震惊水产养殖业的对虾爆发性流行病,自1993年发病以来,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其它主要养殖品种如扇贝、鲍鱼、牡蛎、海带、紫菜等的病害也日趋严重,如近几年夏季发生的扇贝突发性大规模死亡,损失达几十亿元。几乎形成一种不可思议的“养什么,病什么”的严重局面。
海水富营养化现象的严重,造成了沿岸渔场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河口及沿岸海域传统渔业资源衰退、渔场外移,部分鱼类产卵场消失、产卵亲体数量明显减少,产下的卵无法正常发育繁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长江等主要污染源和各地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使沿岸海水富营养化,浙江省近海海域已基本无Ⅰ类海水,加上过分利用虾、蟹类、鳀鱼等小型低营养级资源,导致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赤潮发生的频率提高,使自然资源和养殖生物大量死亡,经济损失严重。污染还使海中有毒、有害物的残留量增加,沿岸的贝类和养殖种类经常发病,生物体中有毒物质残留量增加,间接或直接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沿岸渔场是东海一些传统资源最主要的产卵场,也是一些名贵鱼类的主要分布区,渔场环境的恶化,已给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 改善海洋渔业环境,促进浙江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巨大挑战,我国首当其冲。21世纪,我国人口将突破16亿,而可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直接面对世界7%的耕地资源要养活人类近1/4人口的现实,为了缓解这一严峻局面并满足人们对优质蛋白质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要把目光转向海洋这一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广阔疆域。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可管辖的水域面积超过300×104km2,相当于我国内陆面积的1/3,这片“蓝色国土”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而且也是许多具有药物和功能特殊的活性物质的巨大宝库。正因为如此,为改善海洋渔业环境,促进浙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采取相关对策及具体措施。
2.1 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坚持依法管海
应增强紧迫感,把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同渔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海洋环保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树立起一手抓生产管理,一手抓生态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要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计划上、机构上、措施上、资金上予以保护。国家及地方政府要通过报纸、广播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增强保护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依法管海。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的关键在控制污染源。沿海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发展规划时,要合理调整工业布局,避免因海洋沿岸工业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水域环境污染;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要加大海洋与海岸工程管理力度,搞好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控制石油勘测、开采石油和其他矿藏,不得排放未经处理的油类混合物及其他对鱼类有害的污染物质。要通过并轨到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海洋环境影响报告审批、海洋污染事件查处和应急处理等制度,真正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方针落实到实处。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监测机构建设,积极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各级监测机构在为沿海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与评价资料,为执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2.2 加强船舶油污监察,控制海洋油污染
负责海上监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对主机功率在300kW及其以上的机动渔业船舶进行《油类记录薄》的审查,还要安排专业人员对附近水域的溢油情况进行采样检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传统的SAR图像全幅扫描识别方法,通过对海面溢油的微波特性及SAR影像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海面溢油发生的位置、溢油面积、厚度及溢油的种类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指标的船只进行相应的警告及处罚;如果资金允许,还可以引入海上溢油遥感系统,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溢油识别的精度,还可以显著减少识别时间及占用的系统资源,实现了海面溢油的实时监控。另外,还可以根据物理海洋参数对溢油扩散方向和扩散速度进行预测,为海洋溢油的动态检测提供参考。在对船舶油污水进行采样监测后,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处理海面油污,处理过程关键在于及时、迅速,否则滞留时间过长,油体会扩散至海面3 m以下,造成水体的深度污染。通常先采用围栏法对溢油进行拦截,防止其进一度扩散,之后利用吸收剂对海面油污进行回收或消除。针对渔区水域,建议采用乳草等植物、木棉和麦杆等天然材料为主的吸收剂,避免对渔区资源造成二次污染。
2.3 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及措施预防赤潮发生
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排入近海水域及海洋产业高速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近海水域的生态质量明显下降,富营养化进程加快。1991年以来,近海水域化学耗氧量(CDD)活性磷酸盐浓度均呈上升趋势,无机氮浓度全部超标,致使有害藻类和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赤潮频繁发生且波及面甚大。其后果不仅危害了主要集中在我国近海海湾、滩涂及浅海的水产养殖,同时也危害了主要集中在近海的我国海洋捕捞业,使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产出受到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受到严重损害,每年经济损失上百亿元。面对这样的严峻现实,需要综合治理,合理布局,需要更多科学支撑和相关保障技术,否则渔业可持续发展将严重受阻。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资金有限等原因,应采取相关的技术手段,预防赤潮发生。首先,建议采用海上围隔进行强电场电离的方法,在分子层次上将H2O,O2加工成浓度羟基自由基溶液,喷洒在有赤潮生物的海面上,通常与湾水的羟基质量浓度达到0.68 mg/L时,致死赤潮生物效率可达99.8%。重要的是,此类方法具有处理速度快、无污染和无残留、不会对渔区水域造成二次污染,比较适合与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的治理。
其次,发生赤潮等海洋灾害时,应该及时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逐级上报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做到加强检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密切合作。
再次,应建立赤潮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沿海县以上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加强多发区的赤潮检测及预警。总店是做好海水养殖区的赤潮防范工作,向广大渔民宣传合理养殖的重要性,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适宜用药,并控制养殖废水合理排放,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对个别养殖户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组织加强对育苗、网箱、池塘、滩涂养殖区城的巡视和监视,一旦发现有赤潮临界迹象,应立即采取网箱沉降及转移、停止进水等相应的措施。
2.4 加强检测机构建设,积极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检测工作,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海洋与渔业环境检测机构有机技术力量不足,检测手段落后,队伍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与之际工作的开展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重视海洋与渔业环境检测工作,从人员、资金、装备等方面加快海洋与渔业环境检测队伍的建设,确立检测工作的基础地位。各级机构应采取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做好海洋预报,警报与渔业防灾减灾工作,在为沿海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为海洋与渔业区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与评价资料,提供可靠的依据。
造成海洋渔业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海域使用缺乏统筹规划,海域开发秩序混乱,导致倾废、石油开采、港口等用海项目对渔业造成污染。目前《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已经发布,各地应据此为依据,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加快做好本地的海洋功能区划工作,逐步调整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用海项目,控制、引导湾域使用的方向,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彻底扭转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和趋势,使渔业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加强、保护渔业环境,促进浙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贾敬德.保护环境是渔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J].淡水渔业,1994,27(4):26-29.
[2]孙 健.关于改善海洋渔业环境的思考[C]//中国航海学会.船舶防污染论文集.2008:127-129.
[3]苑春华.加强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促进海洋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C]//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活动成果——山东生态省建设与发展论文汇编.2004: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