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矿大精神解读

2010-02-09张万海

关键词:办学精神学校

张万海

(中国矿业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江苏徐州 221116)

百年矿大精神解读

张万海

(中国矿业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江苏徐州 221116)

中国矿业大学在百年办学中的独特历程铸就了其独具一格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时代使命和信念价值的渊源,内涵丰富,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本文依据中国矿业大学百年办学的具体历史事实,对学校百年来积淀的精神文化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为这种精神不仅支撑学校走过艰难曲折的百年历程,而且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使学校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

中国矿业大学;历史文化;大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从1909年在河南焦作诞生以来已走过了百年的办学历程。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矿大何以能外商停资亡不了,颠沛流离散不掉,抗战烽火摧不毁,动乱浩劫冲不跨,就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矿大人始终牢记“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使命,并拥有为实现这种光荣使命而拼搏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是矿大百年血脉不断的生命灵魂,是矿大人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是矿大百年办学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百年矿大走向新辉煌的力量源泉。百年矿大发展的历史,就是矿大精神血脉传承的历史,就是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历史,就是这种精神力量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这一在百年办学实践中沉淀锤炼的精神将会散发无尽的光辉。矿大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时代使命和信念价值的渊源。这种精神之所以能深入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心灵而百年传承,并用这种精神在不同阶段和时代创造出奇迹,就因为这种精神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矢志矿业报国兴国的理想信念、敢于迎难而上不懈奋斗的顽强品性、勇于开拓进取创新争优的豪迈激情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壮怀气魄。

一、好学力行:育人之要,树人之本

好学力行,即勤奋学习,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中国儒学经典《中庸》中有“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论述。而被称为“三达德”的“智、仁、勇”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是在地方爱国士绅为挽回本国矿权、实现以矿业报国的强烈心愿驱使下,经过反复交涉和斗争才得以建立的。这就表明矿大人从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一个事关国家矿产权益、民族振兴,同时又是困苦艰难的事业。肩负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担当开创中国矿业高等教育先河、引领中国矿业科技的责任,就必须有好学力行的品格和精神。

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所谓天才,而是那些勤奋努力、埋头苦干的人们。矿大人就是凭着这样的人生信条,走过了百年沧桑岁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奇迹。

(一)勤学多知。从学校创办时起矿大师生就勤奋学习并努力实践。学校规定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如福中矿务大学时期,规定本科四年要学习46门课程,学校把学生功课排得很紧,使得学生必须日夕钻研、勤学苦读,才能达到要求。

学校要求学生束身自爱,勤勉向学。如《福中矿务学校简章》中规定“学生在教室内须振作精神,注意课业,不可稍有怠容(如斜靠、凭倚、扶首、翘膝、昏睡等)”;“每晚7时振铃,一律入自习室”,“除假期外,每日须按时自习,不得任意旷课。自习时请假作缺席1小时算。”“如遇本日功课未能领悟,可于自习时互相研究,惟不得闲谈功课外事。”

1935年9月,私立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涟在一次报告中说:焦作工学院一贯秉持“于时间愿无一分钟之错过”。焦工时期,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规定每学期有三份奖学金发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且毕业时的工作分配是根据学生八个学期的总成绩名次来排序,得奖学金的学生在毕业工作分配时有优先待遇。

(二)博学宽识。由于矿大早期有多位校(院)长、校董和教授本身都是学富五车、见多识广的专家学者,如翁文灏、孙越崎、丁观海等等,因而他们对学生学习内容方面的要求很高。如在李鹤担任福中矿务大学校长时期,为使学生达到英文既佳、科学复良之要求,不仅能从事采矿、冶金,而且测量、建筑、土木、电气乃至教育、商业、交通等事务亦无不可参加者,对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达数十门之多,且课程科目涉及的面非常之宽。

学校在天津、北京时期,更要求学生博学多识,并要求学生多实习和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在四川矿院时期,即使是对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工农兵学员和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学校也是严格要求,让他们尽可能学到更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进入新时期以后,学校更是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有较好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要求。

长期以来,社会对矿大学生“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的评价,都源于学校对学生有博学多识的要求和学校师生形成了勤奋好学、多学多知的风气和习惯。

(三)深学广智。1915年6月1日,矿大前身——福中矿务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发表训词说:“矿务为最大之商业,实赖有最精之技能。矿学之精深非克期所能罄。浅尝中辍,大道无以可至之。”学校明确规定“学生在校,以专心学业为主,不得兼营外务,致荒学业”。

福中矿务大学时期实行学分制,学生成绩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等,并规定90分以上者为甲,且每一个学分记3个优点……不及格者为戊,无学分,该科目需重修。规定学生毕业必须取得200个学分、220个优点。并将学生所得学分、优点写入毕业证书。

这种早期形成的让学生学习力求深解的做法和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让一代又一代的矿大人养成了学知识、做学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一代又一代的矿大人受益终身。

(四)实践力行。学校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修业与立德并重,强调学生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品德修养。福中矿务学校时期,倡导“同学须互相礼敬,以操行学业相砥砺,养成良善之品格”。

学校重视实践,把课外实践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除在校内建有专门的仪器标本室等,如在焦工时期,学校建有专门的科学馆、工程馆、化学馆和物理实验室,满足教学实验用外,更加注重现场实习。

1920年4月,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在举办本科一年之后,又从河南省会开封迁回焦作路矿学堂原址办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便于安排学生下厂进矿参观实习。福中矿务大学时期,学生的各种实验实习课程达近30学分。焦工时期,学校规定学生须赴国内各大矿厂实习1年方准予毕业,学生通过实习遍观国内名厂。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愈加重视学生的实习,使培养的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有很强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也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青睐,毕业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

二、求是创新:强校之魂,成就之源

矿大人历来奉行求是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为博学而笃志,近思而切问,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求真、崇实、笃行,致力于创业、创造、创优、创新。学校所以能不断取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巨大成就,与矿大人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博学而笃志求“真”。历代矿大人都把探求和坚持真理作为学校办学与个人从教从学的第一要务。20世纪60年代,国家组织制订露天开采规划,学校委派彭世济等一批露天开采专业人员参与此项工作,他们跑遍了大江南北,调查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露天煤矿,为国家制定科学正确的未来能源战略规划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参考依据。

1958年“大跃进”期间,社会上浮夸成风。这种状况也影响到了学校,校内也出现了一些违反科学规律的五花八门的所谓科学研究。在一次各系负责人汇报会上,有一个系提出要搞“百项千件”科研献礼计划,还有一个系提出要完成1500项科研项目,吴子牧院长说,你们搞科研不能只看数量,关键是要看其质量到底怎么样。一个系要搞出这么多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出来是不可能的。

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学校有不少干部和教师因为坚持说真话而遭受迫害,但他们甚至到被摧残致死也没有放弃对真理的捍卫。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师生们为了一个数据、一个计算公式、一个名词解释相互之间争论,甚至吵得面红耳赤的情况时有发生。探求和坚持真理是矿大人永远不变的追求。

(二)切问而近思崇“实”。一百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矿业报国,学煤爱煤”教育。为实现矿业报国、兴国的抱负,一代代矿大人投身科学矢志不渝、刻苦钻研、学思问辨,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矿业科技面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如饥似渴、惜时如金。如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西迁,1937年10月24日,焦作工学院师生及仪器设备抵西安,25日就复课了。西安告急后,学校又不得已迁到甘肃天水,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很快就恢复教学。教室里没有电灯设备,到了晚上,学生们就使用土蜡烛、煤油灯和汽灯照明进行学习。每天晚上,同学们全部在教室里以汽灯为中心将课桌围起来认真看书学习或写作业。

在北京矿业学院时期,学校安排学生每天上午上六节课,下午也有课,每天晚上老师来答疑,答疑室总是被学生挤得满满的。除了体育锻炼和周六晚上的电影,学生把所有的时间包括周日都放在学习上,多数来自南方的学生在四年学习中没有回过家,有的也只回过一次家。

1970年学校搬迁四川三汇坝办学,在首届工农兵学员入学后,由于全国都处在“文革”的动乱中,想找点新资料、新图书十分困难,但师生们不埋怨,而是一心想尽快赶上去。尽管由于建校体力极度透支,但师生们仍不遗余力地看书学习,对于能找到的文献资料都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知识。

(三)敢为人先以创“新”。善于和敢于创新也是百年矿大的一种精神。矿大人在创新方面崇尚“思他人之未想,视他人之未见,做他人之未事,创他人之未造”。

如北京矿院时期,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学生毕业时将实际生产中的课题交由学生设计,教师审核;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施行身份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以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身份担任现场的实际工作。

学校师生在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视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一百年来,无论是在学校前期动荡困难的办学阶段,还是在发展稳定的阶段,学校都不断地取得创造性科研成果。学校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材料实验机、提取出纯度最高的石墨、设计建立了第一座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厂等许多的“第一”,获得了许多的技术发明专利,解决了大量的生产现场的技术难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学校更加重视创新教育,在国内高校第一个开设创造学课程,出版了第一本创造学教材,成立了第一个创造学教研室,开办了第一个创造工程专业,招收并培养出了第一届创造工程专业的学生。

三、艰苦奋斗:立校之本,砺志之道

艰苦奋斗是百年矿大最显著的特点和精神之一。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矿大人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特别是在学校早期经费受制于外商举步维艰甚至停办,抗战烽火燃起迁校图存,解放战争时期三年三迁,新中国建立初期和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四川办学等非常时期,这种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充分。

(一)不怕困苦,迎难而上。抗战期间,位于陕西南部秦岭及巴山山脉之间的古路坝,是当时的矿大前身——焦作工学院与北洋工学院(现天津大学)、东北工学院等四所工学院合组的西北工学院所在地,那里属于一个大天主教堂的领地,远离城市,附近多属贫苦教民,以务农为生,是十分落后的贫苦地区。长期居住在那里学习生活的学校师生,吃的是红稻米粥,住的是十几个人一间的干打垒宿舍,除了学习以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一天到晚就是苦学。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部分年轻力壮的学生身体出现了虚脱和浮肿。学校为了度饥荒只安排上午有课,其余时间都处于静养之中,学校用墨水将食堂的玻璃涂黑,每天下午让学生在里边看电影,以减少活动,节省体能,师生们在忍饥挨饿中艰难地完成学业。

在华蓥山上由教职员工自己动手建学校。建校时,教职工吃的副食是每人每月半斤食油、一斤猪肉,蔬菜品种也很单一。夏天刮热风,宿舍、教室里闷热得像蒸笼,室内没有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平时,教师们都忙着编教材、备课、上课,只有到星期天才背着背篓下山到集市上买点吃的东西回来改善生活。在百年办学的过程中,矿大人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都没有被困难吓倒或难倒,而是迎难而上,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

(二)顽强拼搏,勇往直前。1934年,焦作工学院有教授18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曾留学欧美并在海外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很有教学成就,其余教员或曾留洋,或毕业于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等名牌大学。这些教师对矿业满腔热情,对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播执著追求,在当时办学经费极其紧张的艰苦条件下,他们紧缩开支,自制仪器设备以节约资金,教师们先后自制仪器设备和模型30多种,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照常进行。

1954年,学校根据国家矿业发展需要,决定开设露天采矿专业,当时就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中抽调3人完成此项任务。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教科书。这3人就从去阜新海州露天矿学习实践、收集资料开始,夜以继日编讲义、写教材,白手起家,很快就建立起了该专业。

1970年5月,学校奉命迁往四川办学。初夏时节,三汇坝地区烈日如火,地面上的温度高达60度,工棚里的温度也高达40多度。为了早日建成学校,教职工面对艰难不后退,团结一心,和当地农民工一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放炮开山、烧水泥、打地基、浇铸混凝土楼板、砌墙、粉墙,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7万平方米的建筑,使得学校在1972年就开始招生上课。

(三)矢志不渝,坚持不懈。选择进矿大学习深造,就意味着选择了不怕吃苦受累,愿为“开采矿业、开发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尽职。一代代矿大人相互传承着这样一种矢志不渝、坚持不懈、以苦为荣、以坚韧为崇高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曾任焦作工学院院长的张仲鲁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学院辟于焦作一隅,教师安心教学,学生安心学习……一遇经费困难,即行紧缩开支,而教职员向未出过怨言,学生亦未有过动摇,能以同心同德、共济时艰,不像当时一些学校,教职员时常聚众索薪,学生转学频繁”。

1948年8月学校迁至江苏苏州,此时因战乱而百业凋零,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生活非常困难,但师生仍然队伍不散,并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时学校上下午均安排有课程,教授们认真上课,学生们奋发向上、学习刻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就到学校附近的狮子林公园念书。

新中国建立前夕,学校搬回焦作,学习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争分夺秒刻苦钻研,以求建设祖国,报效人民。

学校自焦作搬迁天津后,国家对煤炭工业高度重视,使学校师生认识到从事煤炭事业大有可为,但任务繁重且工作条件艰苦,有危险性,从事这项工作要有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要有充分的迎接困难挑战的心理准备,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与本领。为此,当时的学生都集体宣誓决心为祖国的煤炭事业奋斗终身。学校当时提出要建立抗大式教育,原因是学校处于英租界中心,周围都是商业区和娱乐区,因此必须让师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抗干扰、抗诱惑的能力。为了建设好国家的煤炭事业,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师生中没有一个人光顾过当地的娱乐场所,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研究上。

矿大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所以能培养出如此多的矿业方面的英才、专家,这都与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并能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努力实践这样的理想和抱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自强不息:立身之基,成才之要

“自强不息”一词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矿大人懂得:我们求学的目的就是要懂自强、想自强、能自强,修身最重要的就是能实现自强不息。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只有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只有人们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来之不易。一百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矿大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坚强不屈的矿大人从不向困难低头,从不服输,从不言放弃,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好。

(一)发愤图强。旧中国采矿高等教育基础非常薄弱,专业课程少,教材缺。学校采矿教学主要是选用美国皮尔教授早年主编的《采矿手册》授课,缺乏深入系统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于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了采煤专业教研室。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教研室教师团结一心,知难而进,从编制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开始,编写讲义,到生产现场结合实际指导课程、毕业设计,安排教师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招收培养学历性的非学位研究生,再在编写讲义、开展研究和教学、毕业设计等的基础上编写正式教材,使学校的采煤专业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学科专业。

改革开放后,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学校分批选派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进修深造。被选派出去的教师在国外进修期间有着共同的想法,一定要把过去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尽快让祖国的科学技术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以实现振兴中华的宏愿。为此,他们昼夜奋战,甚至废寝忘食。回国时带回来的不是吃的用的东西,而是成捆成堆的图书资料。

2001年,教育部决定对重点学科进行调整后的重新评估和评审。学校的原矿山建筑工程二级学科,从采矿一级学科回归到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由于如果没有岩土工程重点学科,矿大的专业学科体系就不完整,为此敢于争先的矿大人从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找差距,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形成特色,下大力气加强对岩土工程学科的建设工作,最后在同国内该学科顶级高校的角逐中取得了胜利,建成了岩土工程重点学科。在矿大的发展史上,类似这样发愤图强、努力进取、勇于超越、敢于胜利的事例屡见不鲜。

(二)刚毅坚卓。焦作路矿学堂时期的学生虽多为官绅子弟,但在当时救亡图存的社会舆论及风起云涌的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下,他们心中的爱国之情也越发加深。他们对福公司得寸进尺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怒,并采取行动加以坚决反对,把福公司图谋掠夺河南铁矿资源的行径公诸于世,以发表呼吁和联名呈文的方式反对福公司在河南开办铁矿,最终取得了这场保矿斗争的完全胜利。

福中矿务大学时期,由于经费短缺,学校的教学及实验难以开展。为此,学校在多次向福中公司争取无果的情况下,校长张仲鲁对英商福公司掠夺矿权、欺骗人民、破坏合同等行径提出强烈指控,并将呈文在《中州日报》上全文刊登。这一举动激怒了福公司老板堪锐克,他大发雷霆说:你这个校长是我们拿工资雇用的,你怎么能控告我们,反对我们呢?焦作矿权是我们以合同取得的,又怎么能算欺骗和掠夺?张仲鲁校长据理力争说,我是你们雇用的,但我是一个中国国民,对于你们破坏合同、欺骗人民的罪行,我是可以反对的。并反问道:合同中的矿务学校是“MINING COLLEGE”,试问每年拿5000两银子在英国能办一所矿务学院吗?恐怕连一所小学也办不了,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私立焦作工学院内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怒潮,并成立青年义勇军积极进行军事训练。“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院学生打着“焦作工学院南下请愿团”的横幅门旗,登车前往南京请愿。国民政府为阻挠学生去南京请愿,下令津浦路不予开车。为了不影响其他旅客,请愿团学生决定徒步南下,充分显示了焦工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刚毅坚定的革命精神。

1938年3月,由于西安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为避免战火的摧毁,焦工全体师生带着60吨重的仪器设备、图书文卷自陇海铁路陕西虢镇站出发,步行向500多里外的甘肃天水进发,行进途中“峡谷寒风,陇州暮雨;关山晓月,驿站晨霜;山泉冷饮,冰河盥漱”,但都没有阻挡住师生们坚定的前进步伐。

1970年5月,学校仓促从北京搬往四川,教职工到达四川后住的是工棚,又是盛夏高温难耐时节,加之水土不服、医疗条件差。在这样的情况下,矿大人想到的不是退缩、散伙各奔东西,而是立即自己动手选校址建校,并在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情况下很快就恢复办学,创造了学校发展史上搬迁建校办学的奇迹。

一百年来,凭着这种勤敏果敢、刚毅坚卓的作风和精神,矿大人书写了许多令人感动、惊叹的历史,创造了许多精彩、辉煌的奇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三)永不停息。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矿大人就像天地运行不止一样,从未放弃过执着追求的理想,从未停止过实现理想的奋斗。14次搬迁虽严重影响了办学并损失了大量的物资财产,但矿大人奋斗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收获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搬校迁徙中的车厢马背、码头驿站、建校中教职工居住的工棚都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场所,迁移行程中的时间都变成了师生探知学问的非常时刻。也正是由于这样争分夺秒不停努力奋斗,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创造了非凡的奇迹。

工程院院士,是令人羡慕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矿大先后培养了2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一个院士称号背后凝聚的都是永不停息的精神。如选矿专家陈清如院士,1952年暑假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俄语专业教科书翻译成中文授课,每天都翻译到凌晨4点。1964年,他作为学校派出的两位教师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代表团访问日本,他带着“一定要把中国的选煤科技搞上去,要比日本强,不受列强欺负”的决心,在短短的42天里,跑遍日本的煤矿、选煤厂、选煤研究所、选煤设备制造厂和部分金属矿山。白天考察、座谈,晚上整理资料,最后从日本带回几大箱技术资料。1990年12月,在医院查出患了肾癌,当时他正负责在七台河市合作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空气重介质干法选煤示范厂的工程建设,当学校校长得知他患了肾癌的消息来医院与他和医生一起商量医疗方案时,他对校长和医生说:“如果癌细胞还没有扩散,就尽快动手术;如果扩散了,手术就不用做了,立刻让我出院,我要争取时间把我的很多想法告诉课题组的成员,尽我所能为项目建设作出贡献。”在医院动完切除手术后几天他就又赶到建设工地,前后只在医院住了20多天。这就是一个奋斗不止、永不停息众多矿大人的代表,有这样的一种精神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取得辉煌的事业成就。

百年矿大留给了我们很多的经历、经验和成果,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样一种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会散发光辉的宝贵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矿大后来人,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与时俱进,勤奋学习、深入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取得学校事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新辉煌,共同创造新的奇迹。

[1] 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邹放鸣.百年矿大记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邹放鸣,丁三青.百年矿大演讲集萃[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万海,刘静丽.我心中的矿大[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On Spirit of Centennial CUMT

ZHANG Wan-hai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CUMT,Xuzhou 221116,China)

In her 100years’of running the university,CUMT has cultivated a unique university spirit,which has as its source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e,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and the belief and values.The spirit is of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of rich value to CUMT.Based on the specific facts of CUMT’s running the university,the present paper has made a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found culture of CUMT over 100years.The paper holds that it’s just this spirit that has stimulated the university over 100year’s of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and to have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running the university.

CUMT;history and culture;spirit of university

G649.28

:A

:1009-105X(2010)01-0087-06

2009-11-20

张万海(1962-),男,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纪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办学精神学校
虎虎生威见精神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拿出精神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