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0-02-09柯健
柯 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柯 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有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顺乎世界潮流、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推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的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创新,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政策正在逐步推广。环境、经济与社会实行这种大变革的结果,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明确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尝试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途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13%,有望实现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5年内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将达到15亿吨以上[1]。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2]。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的国际金融经济情况已渐趋好转,但历次严重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要真正从危机中走出来,长远来看不能单纯依赖货币政策,必须靠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被普遍认为符合后金融危机时期需要,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从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中得到印证。
从根本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避免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气候变化灾难,符合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但从现实看,在能源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开征碳关税、被迫关停高碳耗企业等)将可能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这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显得格外复杂,成为兼具环境、经济、政治、外交等多重性质的国际热点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庞大的能源消费导致了总量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会对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带来危害,影响乃至阻碍自身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借口,不切实际地向中国施压,使中国政府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2009年2月至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财长盖特纳、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等美国高官密集访华时,大都以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作为突破口。一向以强硬反华著称的佩洛西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并没有刻意强调“人权问题”,而是以环保领域为切入点,从环境正义所包含的三个指标“开放、透明、负责”引申到人权,指出气候环境问题也是基本人权。骆家辉明确表示,奥巴马政府的立场就是“美国要在气候问题上起到领导作用”。作为奥巴马政策的执行者,骆家辉与朱棣文的中国之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销美国的环保理念、绿色技术和节能产品,包括就碳关税问题进行沟通,以及希望能说服中国政府作出一个减排的承诺[3]。事实上,除了美国高官,2009年上半年其他国家政要访华时,气候变化问题几乎都是必谈话题;7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更是专门带着气候变化议题来中国访问。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70个缔约国代表在哥本哈根举行重要会晤,就如何形成新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对策进行关键性谈判。有关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经济、政治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外交的重心,并将对世界各国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出于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需要,还是出于国家间利益制衡的需要,在可预期的未来,环保合作和节能减排的博弈将成为中国外交的主旋律。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令世人瞩目。2007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今年7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联合举行的“2009低碳企业创新上海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对外合作处处长蒋兆理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低碳经济发展将从呼声落实到产业政策。2009年8月27日,经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是中国最高立法机构首次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决议。正如国家主席胡锦涛所说,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4]。如果能结合本地实际,提前做好规划、率先推行低碳经济,对抢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新制高点意义重大。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与基本策略分析
低碳经济并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探索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对低碳经济理念和原则达成共识,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具体实施低碳经济,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探索、试点、交流、合作与推广。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就拥有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模式与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不仅涉及技术革命,还会影响和牵动经济社会变革,并且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1.中国能源消费的调整。中国目前碳排放迅速增长的局面,与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有很大关系。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度很高,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5]。由于煤的碳含量很高,因此燃烧煤炭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很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耗国,中国不在能源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变对煤炭依赖过大的消费特点,将难以减轻碳排放的压力。为此,中国应该在能源消费多元化、煤炭利用的多元化等方面下工夫,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2.结合中国国情,有效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奥巴马计划用3年时间将美国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发电能力提高一倍。中国也应该制订出相应的国家目标,将其列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最好能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中国在新能源利用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市场对新能源的接受度也较高。新能源的发展还能带动起相关的产业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低估。
3.新能源汽车应该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重要产业。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汽车销售数量很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比传统汽车小得多,在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以中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路子,甚至会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的某些模式。
4.低碳经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有可为。低碳经济在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中有巨大的作用空间。最近,国内很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低碳城市”,但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称为“低碳城市”?在笔者看来,城市规划与建设就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有专家雄心勃勃地提出,要使某城市成为全国首个低碳城市,但该城市规划和建设却很不符合低碳经济的精神,以“摊大饼”的方式不断扩张,居住区域与生活区域的远距离布局,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压力,这种规划建设上的失误所造成的碳排放增量,是采用任何先进技术都弥补不了的。有分析认为,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项目标,调整经济结构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内容和最迫切的任务,因为目前国内出现的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主要还是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低端加工[6]。按照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淘汰低端制造产品和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对现有的低端制造产业和产品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以及新技术和新手段的采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产业,特别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达到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取代传统低端制造业的目的,使污染排放形成自然下降、结构下降趋势。可以说,中国的方向是既要经济增长速度,又要低碳经济,必须要走好这根平衡木。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
当发达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时,中国也应该找到自己的低碳经济之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尽量体现低碳理念的经济模式。它最大的特点不是依靠庞大的投资,购买发达国家最先进的减排技术和设备来实现减排,而更应该是体现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
1.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是中国应对全球碳排放压力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去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的讲话中,代表中国对全球气候问题作了高调表态。胡锦涛说,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四点:一是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7]。政府层面的积极参与,可以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问题博弈中争取到比较主动的地位,同时可以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姿态。
2.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是中国应对国际压力时要考虑的实质内核。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权的不同看法。已经走过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希望全球都能做到碳减排;但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不肯因为碳减排而放弃工业化的权利。如何保护自身发展权利,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为现实的公共政策问题。中国只向世界做出减排承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肯定要完成迟来的工业化。中国只是接受发达国家的规则是不行的,这会给中国的工业化增加更大的政治与经济成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发展观念,又与国际潮流相适应,这需要中国提出更好的发展概念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3.强调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分工以及对全球所做的贡献。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要么接受大量投资和产业转移,要么以本土制造能力参与全球化,为全球市场生产各种商品和工业产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意味着要为全球市场来生产,要为这种生产来消耗能源与各种资源,从碳排放角度来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恰恰是产业链上碳排放强度最大的环节。但是,仅仅衡量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产业环节是不公平的,还要看谁最终消费了这些能源和排放。现在中国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业品,与外贸相关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60%,但中国并没有消耗全球四分之一的能源[8]。美国曾经提出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这其实是一种单向度的贸易壁垒,如果美国真的这么干,中国完全可以如法炮制,对出口商品征收碳消费税,目的在于揭示碳排放的最终责任人是谁。
4.围绕核心战略,中国要配套合适的策略和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围绕碳减排的国家核心战略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战略,即中国如何应对国际压力、争取国际空间;另一方面是对内战略,即中国的国内政策如何调整,产业如何发展。对中国来说,后一方面是更现实、更重要的。
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它不仅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优化能源结构、扩大低碳产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近年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务实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涌现了一大批循环经济典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创业就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发动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人有关,必须开展全民行动。节约能源,人人要出力,人人也都能用上力,这是我们取胜的法宝。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各地各行各业每个人都能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责任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又是我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去。
(二)要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例如,可推行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让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等。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例如,可在市区推行单双号汽车上路规则。这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9]。
(三)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原理和原则,努力找出各自的薄弱环节,确定主攻方向,发扬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问题,为建设两型社会探索新路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积极开展城市、企业、家庭各个层次的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低碳工艺和低碳产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进一步普及推广沼气 ,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农家肥、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推进秸秆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森林碳汇。瞄准经济发展方向和企业生产需求,针对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中的链接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10]。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生产率放在科技发展的优先地位。组织对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能源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进行自主创新,努力在能源科技上取得新突破,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发挥各自优势,广泛深入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广大群众踊跃投入到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大潮中去。
(四)倡导健康文明的低碳消费模式
努力减少以高能耗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大力提倡太阳能等家用节能产品。努力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积极响应去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的“限塑令”,以减少塑料生产的石油消耗。努力减少交通出行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家用汽车的排放量,尽量使用城市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行驶,积极响应无车日活动。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衣食住行中革除脱离实际需求的要“面子”、讲“排场”的陈规陋习,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传统美德。
(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
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再者,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以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当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相当困难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另外,要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求实现2020年我国城市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15%的目标。
[1] 杜飞轮.低碳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2] 庞昌伟.发展低碳经济维护生态安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4] 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6]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7] 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8] 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9]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10]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Low-carbon Economy:the Only Way for 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 Jian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CPC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Nanchang 330003,China)
China’s active development of a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energy-efficient,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the pursuit of green GDP.The key to this is the innovation of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a new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For China’s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emission reduction mode with great applicability must be established.Through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low-carbon lifestyle,we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at human being aspire for.
low-carbon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120.3
:A
:1009-105X(2010)02-0068-06
2010-03-29
柯健(1967-),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