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2010-02-09张瑞静

关键词:对华政策罗斯福日本

张瑞静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010 - 04 - 16

张瑞静(1977-),男,硕士,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张瑞静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受到本国的经济制度、行政结构、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它也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抗战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中立观望、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中立观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依赖。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一方面受到本国的经济制度、行政结构、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往往可以直接左右或者干预国家的对外政策,成为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参数。在美国现代史上,“两个事实的结合产生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动力。其一是,美国经济愈来愈依靠国外战略原料源源不断地供应;其二是,世界上拥有这些资料的主要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的社会基本力量的变化而处于动乱之中”[1]321。所以,“美国政策的总目标是维持美国在全世界的帝国地位”[1]326。因此,美国在现代对外政策中所追求的基本利益乃是它的全球霸权主义的实现。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根据本国利益的需要,在对华政策上经历了从消极观望到积极支持的变化过程。

一、中立观望(1931年—1938年)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开始了中华全民族的局部抗战。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日本发动的此次侵华战争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远东建立起来的维持势力均衡体系,即“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直到1932年7月,美国才向日本提出警告,并照会中、日两国政府:“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2]476这一照会即是有名的“不承认主义”政策。国民政府寄希望于美英控制下的国联,能够维持“公理”。然而,国联在关于中日“冲突”的调查中,公然为侵略者开脱,认为日本并没有“领土野心”。美国驻国联的代表甚至提出,中方为了“避免流血”从东北撤军的建议。“美国是在劝告中国从本国的领土上撤退自己的军队”[3]。此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虽然曾多次对日本发出呼吁、警告,并积极帮助国民政府改革金融、统一币制、增强实力,但是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力避卷入一切国际纠纷,加上对日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又占极大比重。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

但在中国有着巨大权益的美英等国,最终是不希望日本独占中国的,基于这一认识,国民政府认为阻止日本侵略便成为中国与美英等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其外交重点就是争取美英援华抗日,外交上不屈服的对日政策明显是以依赖美英为核心的。

而美国在此后数年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不付诸任何行动,而且毫无刺激性的远东政策,因为美国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不会使美国蒙受多大损失。”[4]当日本把侵略势力伸向东北时,美国有人竟认为:由日本统治中国对美国最有利。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英美对日本仍然持姑息、纵容的态度。美国在呼吁“和平解决”的同时还声称,中日双方应对战争负共同责任。但中国政府在组织国内抗战的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尽一切可能通过国际讲坛和各种外交途径,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为公诸于世,唤起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同情,提醒国际舆论注意日益恶化的远东局势,在国际上孤立日本侵略者。

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在国民政府多方外交努力及国际舆论影响下,罗斯福总统终于打破了沉默,于1937年10月5日发表了著名的“隔离演说”,他认为仅通过孤立政策及中立、不介入的外交是不能对付侵略者的,因而提出了“隔离侵略者”的口号。但仅从道义、法理上支持中国,不等于美国这时已经放弃了中立观望的政策。布鲁塞尔会议美国居然拒绝讨论制裁日本侵略的问题,致使解决中日冲突问题不了了之。相反,美国又以大量钢铁、石油等作战物资不断地供应日本。据日本工商省统计,1938年美国对日本军需品贸易仅占全部对日贸易总额的31.3%,美国输入日本的作战物资竟占日本消耗额的92%。所以美国华盛顿州的一位议员讲:“我们说日本有德、意两个同盟国,事实上我们才是日本最好的同盟国,任何人心里都会毫无疑问地相信,我们正在积极参加日本在华进行的战争。”[5]“日本派出士兵,而我们的性命在战场中却无危险,我们只把商品和原料运到日本,让他们用以作战。而我们则从中取得利润。”[6]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废铁在远东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日本人用过去的废铁播下死亡。枪炮炸弹和军舰都是越过太平洋运来的数量日增的废钢铁制造的。”[7]正是由于美国这种所谓的“中立”政策,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使它终于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二、援华制日(1938年—1941年)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门户开放”原则,11月3日日本第二次近卫声明,宣布要建立“日满华三国合作的东亚新秩序”,直接否定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罗斯福曾对其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一直冲向中东。”[8]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进而美国政府认识到,只有中国才能成为充当日本与欧美之间的屏障,如不给中国以支持,中国或灭亡、或向日本投降、或求助于苏联“倒向共产主义”,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这也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局面。权衡利弊,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扼制日本。这样,中美关系升温的时机成熟了。

国民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对“东亚新秩序”的外交反击,揭露了日本要建立东亚经济集团,无非是要独霸东亚。1938年12月,罗斯福总统批准发放一笔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此举带动英国也宣布对华借款50万英磅。数目虽不大,却意义重大,表明美国已由“中立”观望开始向援华转化。就在汪伪政府宣告成立的当天,美国政府率先发表了不予承认的声明,斥责日本用武力在中国扶植傀儡政权,声明最后宣告:“12年前,美国政府和其它政府一样,承认了中华民国政府。美国政府有充分理由相信,现在建都于重庆的这个国民政府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继续是大部分中国人民所服从与拥护的。美国政府当然继续承认这个政府为中国的政府。”[2]3921940年6月蒋介石委派宋子文作为私人代表赴美试图打开寻求美国援助的局面。7月12日,宋子文向美方递交了第一份总额为7000万美元的军用物资订单[9]。这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中方向美方提出的数额最大、包括轻重武器和作战飞机在内的军事援助要求。此外,宋子文还要求美方提供5000万美元的平准基金借款,以维持法币汇率的稳定。美国政府对中方的要求做出了较积极的回应。1940年10月22日,中美达成了2500万美元的钨砂借款合同[10]1164—1166。同年11月,美方又宣布将向中方提供信用借款(即金属借款)和平准基金借款各5000万美元[10]1183-1186,1187-1193(中美金属借款合同签订于1941年2月4日,中美平准基金借款合同签订于1941年4月1日)。

1940年9月,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三国轴心,并希望利用这一条约起到威慑美国的作用,使其不再干预日本在远东的军事行动。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日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美国不仅以实际行动表示继续援华制日,而且对日本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继日美商约废除之后,美众、参议院通过了“国防法案”,授权总统实施出口统制,制裁日本。美国还加强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防务。美国政府为了保卫它在欧亚等地利益,着力促成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并考虑如何战胜日本问题。于是把中国列入它反法西斯联合战线之中。美国远东政策遂完成了由对日绥靖为主向援华制日为主的转变。1940年11月,美国又宣布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标志着美国援华政策的一大进步。到1940—1941年之交,美国对日本的立场日趋强硬。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的著名谈话中把欧亚两地战争放在一起讨论,明确指出:“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的自卫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在他的倡导下,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5月6日,美国宣布“租借法”适用于中国,“接着制定了一项用于中国的紧急租借计划,这项计划的要旨在于增加滇缅公路上的运输,美国派了一个技术组去帮助中国改进这项计划的实施,结果每月通过这条路线到达中国的物资增加为原来的4倍光景,即从1941年5月的4000吨增加到同年11月的15000吨。”[11]5月27日,罗斯福在演说中声称:“中国抗战是反对希特勒征服世界计划的两种因素之一”[12]。他还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但直接促使美国加快援华步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则是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罗斯福非常担心苏联停止援华,从而造成中国抵抗的瓦解。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已定,自然使援华处于次要地位。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3]。尽管随着形势的发展,美国不断地调整和加快援华制日的步伐,但其态度和行动始终只是在日本对远东的侵略每推进一步、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与防卫面临日见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作出的被动和有节制的反应。因而,此间美国对华政策在实质上是消极和审慎的,目的是让中国拖住日本,阻挡日本军国主义南下的步伐,避免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迎头相撞。美国甚至还想牺牲中国,与日本达成妥协,来换取远东地区暂时的和平。但是,日本军国主义独占中国,称霸东南亚的侵略野心早已膨胀,美日之战已是不可避免了。

上述情况表明,此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一方面较坚定地支援中国抗战,一方面仍坚持对日本的妥协。二者相比较,以前者为主。

三、联合作战时期(1941年—1945年)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就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消耗和牵制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在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中国是将来盟军太平洋反攻和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因此,美国需要中国成为它的“有效的军事盟友”。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军事代表在重庆举行东亚军事会议。会议决定,组织中美英联合参谋会议和联合统帅部,分别设立于重庆和缅甸。1941年12月,在“阿卡迪亚”会议上,罗斯福说服英国首相丘吉尔推举蒋介石为将要成立的中国战区(包括中国、印度、泰国)盟军最高统帅。

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国民政府的经济军事援助,并派遣各种顾问和代表团来华协助工作。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次贷款总数的两倍。6月,根据《租借法案》双方又签订了《中美互助协定》。据统计,美国向中国提供的租借物资达16.2亿美元[14]。在军事上,1942年1月,美国任命史迪威将军为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官兼中国战区参谋长。从1943年起,美国开始训练大批的中国军官,一年中一个炮兵学校就培训5000名以上的中国军官,一个步兵学校培训3000名以上的中国军官。同年春,罗斯福总统决定成立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配属于中国战区,陈纳德为少将司令;第十四航空队第一线飞机应保持500架;中印航运吨位每月增至一万吨[15]。为了增强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能力,在史迪威及其继任者魏德迈的策划组织下,到日本投降前夕,中国军队的5个师在印度受到完整的美式训练,并接受全副美式装备,11个师在中国境内接受了美式训练。有22个师中的50%~75%的成员受过美式训练。以上38个师配备了足够的炮火投入战斗,因而战斗力大为增强[16]。

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罗期福为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中国以至远东的利益,不顾盟国的反对,极力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争取大国地位。从1942年开始,在美国的积极斡旋下,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废止一切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到1942年底,国民政府不仅与美、英废除了治外法权,还与加拿大、新西兰、挪威、阿根廷、巴西、比利时、法国、瑞士、丹麦等国谈判废止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并重新签定了新的双边关系条约。1942年1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应邀参加联合国家会议,作为会议主席主持会议,并继美英苏三国后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成为同盟国中重要的一员,中国一下子被提高到了引入注目的地位[17]。由于罗斯福从其全球战略出发,为鼓励中国积极对日作战,并在战后能成为抗衡苏联的力量,积极扶植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参与重大国际事务。所以,1943年10月中国得以与美、英、苏共同签署关于世界普遍安全的宣言,对战争和战后和平工作作出了权威性安排。依据宣言,中国政府有权利与责任参与各大国间为结束战争的协调行动,筹划战后组建联合国机构。11月,中、美、英在开罗举行最高会晤,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就战时及战后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极为广泛的议题交换了看法,共同商定了对日战争大计,发表了三国《开罗宣言》,声明在彻底击败日本后,必须将满洲、澎湖列岛和台湾归还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即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在远东起支配作用的强国。总之,中国能联署《世界普遍安全宣言》,出席开罗会议并参与制定有利于中国的《开罗宣言》,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跻身“四强”之列,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罗会议后,中国积极参加了筹建战后国际组织的工作,成为联合国的重要发起国之一,并担任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取得了对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的否决权,第一次在国际组织中明确了它的重要位置,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大国”的角色。

在此阶段,美国与中国联合抗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以其特殊的影响力在国共两党继续合作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史迪威事件”*约瑟夫·史迪威是美军中将,1942年1月底受命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与蒋介石在租借物资分配权和对待中共的态度方面有难以弥合的分歧。1944年7月至9月,罗斯福总统向蒋介石连发4封电报,要求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为在华盟军总司令,指挥包括中共军队在内的全部军队。蒋介石对此软抗硬顶,最后干脆以“难以共事”为由,要求调走史迪威。此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称“史迪威事件”,召回史迪威意味着美国无条件支持蒋介石政策的明朗化。后,美国完全执行了“扶蒋压共”的政策。由此可见,美国在其与中国利益相对一致时,便能促进中国团结抗日,对国共关系起到积极影响;当与中国利益发生矛盾时,则不惜牺牲盟国利益,为我所用,从而给国共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美国在关键时刻不公正地对待中国。例如,不支持战后中国收复香港;雅塔尔会议上,背着中国与苏联签定有损于中国权益的秘密协定。

四、结语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国家利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美国政府根据抗日战争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其对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抗战初期,由于美国对日本的侵略目标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孤立主义、和平主义势力强大,国际上“绥靖”主义思潮盛行,再加上美国在日本有可观的经济利益,所以美国采取了“中立观望”的对华政策;当日本在华侵略扩大,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时,特别是德、意、日法西斯结盟后,美国政府更加深刻认识到日本也是世界秩序的破坏者,而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美国开始采取“援华制日”的政策。但是,由于美国还没有充分做好战争的准备,再加上欧战爆发后,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因而美国的“援华制日”政策是以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为目标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在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的作用,美国采取了“联合作战”的对华政策。抗日战争末期,美国政府为了使战后远东国际局势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又采取了“扶蒋压共”的政策。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整体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华政策是以本国利益为准绳,审时度势,变换手法。无论其早期的中立观望,还是中后期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无一不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美方的一些举措,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美国虽不乏明智之举,但也有短视、失误之处。珍珠港上空的爆炸声应成为其长鸣的警钟。

[1] (美)M·贝科威茨.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世界知识出版社.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3] (美)韦罗贝.中日纠纷与国联[M].上海:三联书店,1958:165.

[4] (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9.

[5] 东北日祸反响录[N].国闻周报,第8卷第39期,1931-10-5:39.

[6] 拆穿奥斯汀的谎言[N].人民日报,1950-12-18.

[7] (美)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战争的来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11.

[8] (美)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录[M].上海:新群出版社,1950:49.

[9] Morgenthau Diaries(China),Dacapo Press,New York,1974:178-179.

[10]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G].上海:三联书店,1962.

[11] (英)F·C琼斯.1942——1946的远东: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28.

[12] 解放日报,1941-5-31.

[13] (美)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480.

[14] 美国国务院.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Z].华盛顿:美国政府出版局,1949: 1043-1044.

[15] (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125.

[16] (美)阿瑟·扬格.中国与援助之手(1937—1945)[M].坎布里奇,1963:147.

[17] 申报编译室.赫尔回忆录[Z].上海:上海申报馆,1948:1583.

AdjustmentofAmericanPoliciesTowardsChinaDuringAnti-JapaneseWar

ZHANG Rui-jing

(History Institute,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050051, China)

A country’s foreign policies are not only restricted by the country’s economic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historical tradition but also affected by its ideolog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best interest to the great extent,the United States made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 China. The U.S. has taken a stand of neutrality,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connived a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It also adopted the policy of aiding China against Japan and the joint operations policy. The policy of neutrality to some extent condoned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policy of aiding China and fighting against Japan increased China’s capacity against Japan and enhance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but also greatly enhanc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depend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American policies towards China;adjustment

K265

A

1009-105X(2010)03-0086-5

猜你喜欢

对华政策罗斯福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罗斯福的壮举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