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0-02-09普燕
普 燕
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加剧,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患者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咀嚼功能和面容,而且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和创伤。以往采用单纯的可摘局部义齿来修复,仅能恢复部分咀嚼功能。本文对37例60岁以上老年人采用重建咬合,基牙烤瓷、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来我科就诊的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的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64±8岁。余留牙牙合面、切端磨损达牙本质,24颗牙磨损已至髓腔(行根管治疗);对伸长牙42颗行调磨,必要时行根管治疗;伴有残根残冠23例46颗,拔除的21颗,25颗做根管治疗,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排除颞下颌关节局部特异性病症肿瘤、痛风、风湿等)7例。
1.2 治疗方法 口腔预备:首先取模制作全牙列解剖型咬合板,戴咬合板适应2-5个月。对能保留的残根、冠行根管治疗,完善根管治疗后观察1-2周,无明显不适反应后进行烤瓷冠修复[1]。前牙多为单根管,可采取铸造核或成品桩树脂核。多根牙根管,采用后牙根管钉光固化树脂核。残根残冠无明显动度,牙槽嵴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均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如条件所限,必须选用有牙周炎的牙作为基牙时,应进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必要时进行牙周手术治疗[2]。对有牙牙合接触,制备基牙时,适当减小牙体的颊舌径,扩大舌外展隙,缩小牙牙合面面积来修复基牙烤瓷,牙合力大小的恢复与基牙牙周组织支持能力要相适应,对不规则磨损的切缘、边缘嵴、过高的牙尖进行磨调,以建立无牙合干扰的咬合接触关系。确定颌间垂直距离采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2-3mm息止颌间隙的方法,同时结合面部三等分,面部形态观察法及牙形态来确定[3]。戴入基牙烤瓷观察1周无不适,则确定此时的垂直距离为最佳颌间距离,并以此高度为咬合重建的依据,取模制作可摘局部义齿。
1.3 疗效评定标准 检查咀嚼、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成功:基牙无松动,X线片示牙槽骨吸收改变不明显,牙龈无红肿,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咀嚼功能得到较好恢复,面部外形改善。失败:基牙松动,龈红肿,X线片示牙槽骨吸收改变明显,咀嚼功能恢复差,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不明显。
2.结果
随访结果,修复后半年至一年随访,1例基牙受力大并伴有轻度牙周炎而致松动,牙槽骨吸收改变明显;对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例,6例症状缓解,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年龄72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程长为20余年,有颞下颌关节习惯性脱位病史),疾病早期未及时治疗,到晚期出现器质性改变,较难治愈,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4];未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例,关节区无明显不适。35例老年患者咀嚼、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不适。采用基牙烤瓷、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老年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重新建立了新的咬合,适当升高了患者的咬合垂直距离,间接地改变其髁状突的位置,解除了因髁状突后移压迫导致的关节内压的升高,缓解其疼痛的症状[5],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得到改善,面下1/3高度、咀嚼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3.讨论
(1)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的直接后果是颌间距离的降低及咀嚼功能的丧失。修复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重建咬合,恢复正常的咬合垂直距离,是治疗由牙列缺损所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键。进行咬合重建,改善牙合曲线,恢复垂直距离,目的不仅是为了重建生理牙合,更重要的是使重建后的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能相互协调,更好地恢复咀嚼功能 。咬合重建后患者在开始的一周内感觉不适,一周后症状消失。采用基牙烤瓷、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或固定修复,使仅存的少数牙得以保留,使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效果更好,面下1/3垂直距离得到适度恢复,重建了新的咬牙合关系,调整了紊乱的口颌系统,治疗了相关的症候群。重建稳定平衡的咬牙合。适当增加垂直距离,使颞下颌关节间隙增大,关节内压降低,关节组织的摩擦减小,咬合板的厚度阻挡了闭口肌上升紧咬的极限,从而缓解肌功能的亢进[6],使肌肉脱离异常咬合,牙位和肌位达到协调,髁状突及关节盘关系正常,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得到改善,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2)与咬合重建相关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咬合重建修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治疗中要注意选择适应症:对基牙进行全面检查和彻底治疗,因基牙的健康直接关系到牙合的重建及咀嚼功能的远期疗效。牙合力集中区域的基牙应无松动,如松动小于Ⅱ°,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尖1/3,可选择做烤瓷联冠;缺失牙数多时则选择基牙烤瓷、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方法,才能较好的恢复咀嚼和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同时,注意基牙数目、部位的选择,要适合生物力学的范围。
(3)咬合重建修复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新的、健康的功能性咬合,以恢复咀嚼和颞下颌关节的功能。为避免在升高咬牙合时出现关节症状,应注意结合患者的牙磨损程度、缺牙时间、咀嚼习惯以及功能咬合状态,来确定升高咬牙合的程度及抬高咬牙合的方式,是否需要建立过渡性修复及采用的技术、预期的目标与时间进程。由于患者的异常颌位是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在没有颞下颌关节功能异常的情况下,是否强行纠正加高咬合垂直距离,应慎重考虑[7]。
[1]林 平.老年人残根残冠的保留治疗探讨[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5(1):11
[2]王晓英,马采生,耿建平.ERA全口覆盖义齿修复保留残根的半口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评估[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7,8(1)21-22
[3]马华祥,曹颖光.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老年重度磨耗182例疗效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6):369-370
[4]李晓光,李建华,高学新,等.咬合重建及局部封闭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临床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10]:743-746
[5]马轩祥.口腔修复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4-467
[6]王惠芸.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4):235-237
[7]李玉民,高 平,殷 恺,等.咬合重建相关病例回顾及修复流程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8,2(1):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