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私和世间观念:中国大陆与日本之比较

2010-01-30仲田诚

城市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内蒙集体主义世间

[日]仲田诚

写作本文主要有三个目的。首先是仔细研究和对比人们对于隐私的看法,尤其是对比在信息时代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和日本的人们对于隐私的看法,同时对2007年6月在中国和日本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进行陈述。这些研究是对作者及其研究小组自1995年以来这类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的类似研究的一个延续。

第二个目的是要了解在中国是否也存在着与日本的基于世间的观点类似的观点。通过之前的研究,我们发现,日本人至今仍相信作为世界的一个方面的世间的存在。对此,我们的解释是:相信世间存在的人都有着一套相同的对世界的看法,这似乎根源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Nakada, Tamura, Tkach-Kawasaki, and Iitaka, 2004;Nakada, 2004;Nakada, 2005;Nakada and Tamura, 2005;Nakada, 2006;Nakada, 2007)。我们认为当今的日本人同时生活在世界的两个方面:社会(Shakai)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化和理性化的世界的一个方面。世间(Seken)则是传统的和非理性的方面,它体现了基于佛教、日本神道教、儒教、对于自然的精神解释、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取向以及对思想的真诚和纯洁的追求的价值观。我们试图通过2007年所做的研究来了解中国人是否也有着类似于基于世间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出于对良好人际关系或思想纯洁性的尊重,中国和日本的人们对于这一世界的含义有着相似的看法(Hamaguchi, 1993;Hamaguchi, 1998;Hioki, 1993)。而其它一些学者则表现出对信息时代亚洲人可能共同持有的基本的价值观或信仰的强烈兴趣。但在亚洲,几乎从未有人有兴趣结合本土文化或传统文化来对这些问题做定量研究。

最后一个目的就是研究人们对于隐私的看法和人们对于世间的看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先前在日本所做的研究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世间的观点占据了互联网上观点的主流,这些网络上的观点包括人们对于互联网和其他媒介的看法、人们对于主要社会问题的认识、人们对于隐私概念的界定等。由此,我们试图掌握亚洲人思想意识中的这种内在联系的特点。

一、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的隐私观念

如上所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人们对隐私和世间的看法,同时对去年(2007年,译注)在中国和日本所做的研究的结果进行探讨(这些研究的详细内容见注释)。

表1是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和日本的调查对象对隐私的看法。本表只是日本、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的调查对象对于隐私的众多观点和看法的排列。但是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比如因子分析法,我们就可以根据调查对象对这些观点的反应倾向把表中的这些观点分为几组,调查对象对隐私的看法的特点就变得更为清晰了。

表1 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和日本的隐私观念

通过对中国大陆其它地区数据的分析可得出如表2所示的三个因子。如果排除其中一个含糊的因子,即“对于隐私受害人信息的需求”,那就很容易发现中国人对隐私的态度可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即现代的和传统或保守的。吕耀怀是一位对当代中国隐私问题感兴趣的中国学者,他认为大多数热衷于讨论隐私问题的中国学者和知识分子在基本方面仍遵循传统的集体主义原则。他认为,当现代中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诸如“个人自由”和“隐私”类术语的重要性时,中国学者往往试图坚持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他们常说:尊重隐私权不仅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社会”(Lü, 2005, pp.11-12)。简言之,中国人对于隐私的态度受到了相互矛盾的基本价值观(即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和现代取向对传统取向)的共同影响。事实上,表2-2中“通过尊重隐私达到社会进步”和“集体主义中对隐私的质疑”这两点反映出这些相互矛盾的态度。当然,这些反映并不像我们先前所认为的那么简单。一方面,“集体主义中对隐私的质疑”似乎是对传统主义和保守集体主义的反映;另一方面,“通过尊重隐私达到社会进步”则可以被认为是包含“传统集体主义取向”和“西化现代化取向”的一种糅合。

表2 隐私关联的因子(2007CS)(中国大陆其它地区)

和中国大陆其它地区一样,中国内蒙的调查对象对隐私的态度也表现出了“现代主义与保守主义”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观的影响(表3)。

表3. 隐私关联因子(2007MS)(中国内蒙)

日本受调查者与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的受调查者在两点上是相似的。他们认为隐私权很重要,但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或是阻止犯罪他们又觉得有必要对隐私权进行某种限制。此外,他们还怀疑日本人的传统文化和常识是否能和基于个人主义的隐私权或隐私观念较好地融合。必须注意,不能过于夸张地去解释因子分析的结果,因为因子分析只提供对于调查对象的回答的分类。如表1所示,很显然,这三个地区的受调查者都从基本方面高度重视隐私权。因子分析法所做出的分类只说明: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人们明确表示尊重隐私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表4 隐私关联因子(2007S)(日本)

二、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和日本的世间(Seken)观念

正如我们在其它文章(Nakada,2006;Nakada and Tamura,2005)中曾讨论过的,尽管现代日本人生活在一个更为现代化和更为理性的、被我们称之为社会(Shakai)的世界的一个方面,但同时他们也生活在世界的本土传统的和非理性的一个方面,而这部分世界可称为世间(Seken)。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同时生活在两个相互隔离的世界。对于西方人来说,相对于世间,社会是一个更易懂的世界的一个方面,因为社会中所使用的大多数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从现代西方文化引入的。 而对世间的理解往往较为困难,因为基于世间的观点或看法从根本上而言都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经验”、“源于宗教、道德和对自然的崇拜的特殊感受方式”以及“思想的纯洁性这类非理性价值取向”等的。 从语源学上来讲,“se”表示“这个世界”而“ken”的意思是“之间”,因此,“Seken”的意思就是“世界之间”,也就是“天国和俗世之间的世界”或“神人之间的世界”,抑或“我与他者之间的世界”。作者认为,对日本人而言,“世间”就是世界的一个方面,在其中他们必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下理想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世间是一个“(在)之间的世界”,而不是由特殊的道德规范、准则或宗教教条所决定的。日本著名作家小林秀雄曾在其作品中提到,在日本封建社会之初即12世纪之交时,在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在他看来,一些像西行法师和源実朝这样的知名诗人的思想在传统观念和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人的存在之间摇摆不定,或是在传统的佛教的悲观主义和相信俗世中新经验的意义之间难以取舍。小林秀雄认为他们这种思想上的两难正体现了他们美学观念的一个隐性来源(Kobayashi, H., 1961)。从那时起,这种动摇不定的思想就从某种程度上在日本文化或日本“世间”观念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日本哲学家桥本峰夫认为,日本封建社会晚期的特征是日本人在思想上存在着各种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如劳动取向、封建禁欲主义美德、节俭、自我克制、伊壁鸠鲁主义取向、怠工甚至是对奢华的崇拜等(Hashimoto, 1975)。正如作者在其它论文中所论述的(Nakada, 2006;Nakada and Tamura, 2005),19世纪晚期日本进入现代社会之初,这种动摇不定的思想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内容:俗世和世间的对立。总而言之,世间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过去和现在的日本人在这里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进行评价、解释并与人分享它们的意义。

尽管日本与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封建历史、政治经济体系或19世纪20世纪时的现代化历程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很显然这些地方的人们共有着某些特定的文化遗产或相同的文化内容,比如佛教、儒教、道教等。我们想通过2007年的研究来了解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如何决定基于世间的观点的。表5显示的是对基于世间的看法做出评论的调查对象的人数比例。(“世间”是一个日本词汇,这里暂且借用于中国内蒙及其它地区的例子中。)很显然,中国和日本的人们都对基于世间的看法做出了明确的评价:比如“天命”、“远离自然”、“对自私的批评”等。如表所示,在中国大陆其它地区和日本,赞成“远离自然”的人数比例超过 70%,而在中国内蒙,赞成的人数比例则超过60%。同样,“清贫”、“天命”和“对自私的批评”都被这三个国家或地区的调查对象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在作者看来,基于世间的观点反映出日本文化的三个主流价值观:“Mu”(虚无)(对原始力的信仰,这种力藏在自然深处或人的意识中,而通常被我们的欲望和有偏向的智慧所掩盖),“Kanjin-syugi”(kan=之间, jin=人类,syugi=原则)(互惠的人际关系取向)和作为一种重要德性的“思想纯洁”。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基于世间的观点所反映的日本人的共同价值观都部分地源于一个共同的观念世界。而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观念世界里,隐喻式表达或隐喻符号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Lacan,1966;Merleau-Ponty,1945)。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日本的人们可能都有着某种类似的对这种观念世界的体验,而这其中基于世间的观点在某些隐喻或象征层面上起到了作用。这似乎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暗示:日本和中国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不能与其观念世界分离的价值体系中。正如我们的研究结果所示,甚至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媒介的评估也在这一部分或全部由想象构筑的价值体系之内。

表5显示的是调查对象中对基于世间的观点持同意和基本同意的人数比例。这些观点如下:“在我们的现代生活模式中,人们已经过于远离自然”(远离自然);“人一有钱就会堕落”(甘守清贫);“无论人们的命运形式怎样,都是注定的”(天命);“无论结果如何,对人类而言,完成我们的使命和职责都是重要的”(完成职责);“世界上有一些现象是科学不能解释的”(对自然科学的否定);“发达国家(或日本)的人如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私的批评);“现今社会个人的力量是极为渺小的”(无能为力感);“如今社会中的快乐和享受都是肤浅的”(肤浅的快乐);“利人则利己”(崇信仁慈);“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需要相互间真诚和温暖的帮助”(互助);“不依赖他人的想法而是基于自己的想法做出决定是做好事的最佳途径”(独立);“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真诚都是我们与他人更好的相互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真诚);“社会生活中坚持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对需求的坚持);“自然灾害频发是上天的惩罚”(上天的惩罚);“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作为力量有限的人类,我们都不能阻止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破坏”(自然灾害的巨大力量);“巨大的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可被解释为上天对人类的警告”(上天的警告)。字母J代表日本。

表5 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和日本的世间观

如表5中数据所示,如今,尽管存在着当代历史和政治经济情况的差异,但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与日本的调查对象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基于世间的观点。

三、隐私观念和世间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所做研究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如表5所示,是与世间关联的价值由一组对媒体的评价、对隐私的看法、对主要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政治的兴趣方面的价值所构成(Nakada, 2006;Nakada, 2007)。为了了解在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是否有类似这些价值或观点的结合,作者对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的与世间相关的看法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见表6和表7)

表6 世间关联的因子(2007CS)(中国大陆其它地区)

表7 世间关联因子(2007MS)(中国内蒙)

表8 隐私关联因子与世间关联因子之间的关系(2007CS)(中国大陆其它地区)

表8和表9显示,在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与隐私相关的因子(见表2和表3)和基于世间的因子(见表6和表7)是相互联系的。这两个图表表明,和日本一样,在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也明显存在一个价值或观念体系,这一价值或观念体系包含了与“对媒体的评价”和“对社会主流问题的关注”等有关的各种价值或观念(部分结果见表10和表11)。无疑,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人们的思想取决于由基于世间的价值和观念起主导作用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价值。同样,如果不考虑那些共有价值观念,那么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亚洲(至少是在亚洲的某些地区)是不可能完全清楚地去理解隐私的。

表9 隐私关联因子与世间关联因子之间的关系(2007MS)(中国内蒙)

表10 隐私关联因子与媒体评价之间的关系(2007CS)(中国大陆其它地区)

四、结论

Krisana Kitiyadisai(2005)、吕耀怀(2005)、仲田(2005)和田村(2005)都认为:亚洲文化中的隐私问题一直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极端之间摇摆不定。我们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关于中国内蒙及大陆其它地区和日本的人们对隐私的看法,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这两个对立的极端之后的某种思维模式的线索。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类的对立似乎是源于更宽泛、更深入地感受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不同的方式。或者说,这些基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矛盾的观点似乎都归属于价值和观念的同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至于这个世界的基于世间的价值及基于世间的隐喻性理解起着主导作用。无论怎样,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和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拥有着某些共同的想法和感受。坦率地说,对我们日本人而言,清楚地了解如何创造或维持与相邻国家和地区间的友好关系并不容易。笔者认为,本文的成果将为我们和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相互理解提供重要启示。或者说,如果日本的这些亚洲邻国和地区的人们能继续致力于了解他们邻国或地区的人们的基本世界观,那么,至少他们将为隐私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做出贡献。

表11 隐私关联因子与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看法之间的关系 (2007CS)(中国大陆其它地区)

(翻译:乔铁军 吕耀怀)

注释: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自1995年以来我们在日本及2007年在日本和中国所做的研究。这些研究中的调查对象等重要信息如下:“1995G”是对人们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由作者及其同事于1995年在日本东京进行。调查对象是东京的587位2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这些调查对象是按照随机抽样法抽取的。“2005G”的主体是由日本调查公司所选的20-50岁的调查监督员。这项调查的方式采用的是定额抽样法,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比例引自日本世界互联网项目报表。调查对象是500名男性和女性。“2007MS”是在2007年6月作者和白乌兰于内蒙古大学对 300名大学本科生的调查。“2007CS”由作者、白乌兰和张宁于2007年6月在中国大陆其它地区所做调查。调查对象是680名来自北京和广州三所大学的大学本科生。“2007S”由作者于2007年6月在日本所做。调查对象是来自四所大学(筑波大学、明治大学、目白大学和东洋大学)的646名大学本科生。

[1] Capurro, Rafael.Privacy: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J].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7 (1):37-47.

[2] Ess, Charles.Lost in translation?:Intercultural dialogues on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ethic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Privacy and Data Privacy Protection in Asia)[J].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7):1-6.

[3] Hamaguchi, Esyun.Nihongata moderu to wa nanika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society)[M].Tokyo:Shinyosya, 1993.

[4] Hamaguchi, Esyun.Nihon Kenkyu Genron (Basic points about studies on Japan)[M].Tokyo:Yuhikaku, 1998.

[5] Hashimoto, Mineo.Ukiyo no shiso (The tradition of orientation to Seken in Japan)[M].Tokyo:Koudansyha, 1975.

[6] Hioki, Kouichiro.Higashi ajia no sosiki koudou(People’s behaviors in organization of East Asia).In E.Hamaguchi (Ed.)Nihongata moderu to wa nanika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society)(pp.385-399)[M].Tokyo:Shinyosya, 1993.

[7] Kobayashi Hideo.Motsuaruto-Mujyo to iu koto(Mozart and senses of Mu)[M].Tokyo:Shintyosya, 1961.

[8] Krisana Kitiyadisai.Privacy rights and protection:foreign values in modern Thai context.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2005 (7):17-26.

[9] Lacan Jacques.Ecrits[M].Paris:Seuil, 1966.

[10] Lü Yao-Huai.Privacy and data privacy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M].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7):7–15.

[11] Merleau-Ponty, M..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M].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45.

[12] Nakada, Makoto.The Internet within Seken as old and indigenous world of meaning in Japan;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eken, Shakai, and the Internet in Japan[M].Paper presented for Ⅳ.ICIE-SYMPOSIUM, 2004:1-28.

[13] Nakada, Makoto.Are the Meanings of Japanese Popular Songs Part of Seken-Jinseikan Meanings[J]. Gendaibunka-Koukyouseisaku-ronnsyu, 2005 (1):105-130.

[14] Nakada, Makoto.The Internet within Seken as Old and Indigenous World of Meaning in Japan.In J.Fruebauer, R.Capurro and T.Hausmanninger (Eds.), Localizing the Internet.Ethical Issues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M].Munich:Fink, 2006.

[15] Nakada, Makoto.Japanese traditional values behind political interes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Japanese political minds within Seken as old and indigenous world of meaning in Japan.In T.W.Bynum, S.Rogerson, & K.Murata (Eds.), ETHICOMP 2007(Globalization:Bridging the Global Natur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Local Nature of Human Being s(pp.427-435)[M].Tokyo:Meiji University, 2007.

[16] Nakada, M., Tamura,T., Tkach-Kawasaki, L., and Iitaka,T..Does Old Japan Determine New Jap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ken,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Japan.In F.Sudweeks, C.Ess (Eds).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2004(pp 143–157)[M].Australia:Murdoch University, 2004.

[17] Nakada, M.and Tamura, T..Japanese conceptions of privacy: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J].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7(1):27-36.

猜你喜欢

内蒙集体主义世间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持己心,行世间
内蒙某低品位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内蒙高岭石烧结性能与应用试验
内蒙占地区辽代城址研究综述
双联牵手内蒙农场 多元化版图再扩张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世间最贫穷的人
世间的美好都来去如风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