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吗
2010-01-29
本报记者 胡 笳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令中国制造业骤然降温。回顾这场危机,创新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是中国制造业陷入尴尬的主要原因。一个民族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想象力。而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缺乏,却成了国人最担心的话题之一。
“其实所有小孩出生时是一样的,都有着同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王小棉告诉记者,一次她在北京的公交车上遇到警察抓小偷。警察把小偷带走后,车上一个五六岁大的小男孩开始自言自语编一个小故事,描述警察把小偷带走后的情景,非常有想象力。但这个小男孩的妈妈却转身告诉他不要调皮了。“这是一幕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场景,孩子的想象力得不到妈妈的鼓励,随着他的长大,想象力就会越来越少。”王小棉说,相对于想象力来说,中国文化更强调标准答案。如果要从根上提高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就需要改变高考制度、教育环境和教师理念,难度不小。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告诉记者,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正是中国僵化的教育体制像“三寸裹头布”,把孩子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裹死了。他说,中国人把考试看得太重,把分数看成孩子能否跃龙门的唯一标准。孩子要适应这种功利的要求,就必须做出巨大牺牲。“童话大王郑渊洁主张孩子上课听讲可以不必举手就接下茬,却遭到了很多人反对,这恰恰说明我们传统教育的桎梏太深远了。”王晋堂告诉记者。
潘老师是北京万寿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她告诉记者,和20年前相比,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过去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可如今,老师都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点,通过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不过当孩子面对考试时,他们仍然必须答出标准答案。
王晋堂说,尽管现在的教育已经比以前更加自由,但这种解放仍是在坐井观天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获得的自由远不止如此。如果要想真正改变中国学生缺乏想象力的情况,那只能废除有功利意义的考试,鼓励有创意的见解,鼓励突破标准答案。“对于超越标准答案的学生应该给高分,对完全符合标准答案的学生给60分。这是毛主席提出的标准。”王晋堂告诉记者,尽管这种说法听上去让一些人难以相信,但30年前谁能想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有现在的成就。再过5年到10年,中国的教育会发生根本变化,这种转变不是照抄西方的教育模式,而是致力于孩子的解放,解放他们的眼睛、耳朵、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打造一个不循常规的成才之路。王晋堂告诉记者,要解放孩子的想象力,就要取消考试和择校,因为择校意味着学生必须向标准答案靠拢,让他们越走越窄。如今,中国教育部已经给出了这样的路线图,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资源将越来越均衡,这样的一天也会很快到来。
然而,对于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的说法,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却表示并不完全赞同。他说,上海的6所学校和英国的6所学校参加了一个名为“川流五洲”的活动,它要求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本国的一条河流,中国学生选择了苏州河,英国学生则选择了泰晤士河。“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必须要用自己掌握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来研究这条河流的历史、变迁和水质等,这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李学红说,中国学生的作品中充满了想象力,这令英国指导老师都非常惊讶,我们也很难说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就比英国学生差。他还告诉记者,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受教育的内容不同,思考的角度就有很多差异,因此很难说哪个更有想象力。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学生接触的世界更大了,想象力也会因此越来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