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拿西方标尺衡量中国模式

2010-01-28

环球时报 2010-01-28
关键词:安乐法治理论

冼 岩

中国这艘名为“改革开放”的巨轮,航行至今已30多年。30多年中,至少有20年一直被各种批评、指责甚至辱骂所包围。确实,不管用哪一把理论或经验的标尺衡量,中国都做得不好:右翼、左翼、自由主义、社民主义、国家主义……各种理论,中国都没有绝对排斥,但也没有认真奉行;美国、西欧、北欧、日本、新加坡……各个样板,中国都没有学到家,可以说是典型“四不像”。

但是,就是这样一艘没有遵循任何一条“先进理论”或“成功经验”所标明航道的航船,在现实中却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人惊叹的持续高速增长,其间经历了西方的全面制裁、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考虑到中国人口之众、基础之薄、负担之重,对这一奇迹无论怎么赞誉都不过分。与此同时,社会逐渐开放,个人空间扩展,无可否认,今天中国人所拥有的个人自由,是30年前难以想象的。尤为难得的是,在这种经济与社会的翻天覆地中,中国始终保持了秩序稳定,没有跌入南美那种拉锯式动荡的泥坑。

现状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当然不少,“到头了”、“崩溃就要兑现了”的呼声也依然喋喋不休。当事实与理论的、经验的预言相背离时,真正的思想者一定会选择服从事实,用事实来重新审视理论或经验,而不是相反。面对所有既有的理论和经验都不可解释的现象与事实,观察家们不得不像量子物理学家一样,重新创造词汇,强名之曰“中国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征一目了然,但难以概括。中国的变化没有严格遵循任何一种理论或样板所规范的模式,而是各取一部分,综合了多种理论与样板;在今日中国现实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任何单一的力量或价值,而是多种力量、价值之综合。这正是中国现状、中国道路同时遭到来自不同方面贬低和批评的原因,也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虽然用任何一种尺度衡量,中国的做法及现状都不能令人乐观,但中国总是能从骂声和崩溃预言中脱颖而出,并且越走越好。中国社会给人的观感,绝非清澈,但里边的鱼却越来越多。

那些批评中国法治在倒退的人,其实内心也明白,在现阶段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西方法治,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想要西方法治。现实世界法治之极致,无非是使辛普森能够免于刑罚的美国。但这样一种貌似公平的程序正义,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只会演绎嫌贫爱富、媚强凌弱的实质不正义。大洋彼岸的一点不公正,在中国的背景下可能演化成万倍丑恶,这就是淮橘成枳。

那些批评中国市场化在倒退的人,他们的视线仅止于市场教条,而忘了或者不知道,经济体制只是工具,目的在于经济增长与分配均衡。如果关闭山西一些小煤窑有助于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减少恶性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什么不能关闭?是市场经济、私有产权的清规戒律神圣不可侵犯,还是早已富得流油的山西煤老板神圣不可侵犯?

那些批评中国民主化迟迟不行的人,他们不明白,政治制度不是抽象的价值存在,而是社会具体需要的产物。目前阶段的中国,还没有奢侈到可以把抽象价值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而只能把目光优先放在具体的经济发展、人民安乐上。但是,经济建设的成功,并不必然导致“人民安乐”,历史上相反的例证并不少。由“经济发展”到“人民安乐”,中间需要一道桥梁,这道桥梁不是民主,而是收入分配的均衡、合理———如果好处总是流向特定一小撮人的口袋,即使蛋糕做得再大,也离“人民安乐”的目标越行越远。

在一个正在经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阵痛的大国,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无法避免,但超过了某种限度的分配不合理,却是危险的。快速分化的中国,正面临这种危险。如果中国在现行体制下能够完成收入分配的调整,说明这个体制依然能够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政治制度变革并非社会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所谓“中国模式”提示于世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方法或道路,而是不拘于任何一种成法的思维方式与实践精神。是一种什么好就拿来,有多少好就拿多少的“拿来主义”。在全球性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判断好坏的标准,惟有“民富国强”。因此,“中国模式”拒绝照搬西方的理由,也可以很简单———“不好用”而已。

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在中国已初步成形,但下一步的进化仍值得期待,例如各种要素之间的多寡调配。在上述影响司法的因素中,政府的因素,尤其是地方具体官员意志的因素应该更少一些,民意的成份更多一些。但不管该模式具体进步到何种形态,都不应为其他国家所照搬。▲(作者是北京学者。)

猜你喜欢

安乐法治理论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齐心
军人情怀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戒指(外一首)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