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损失与救助之对比*
2010-01-26温玉婷刘雪琴吴吉东
温玉婷,李 宁,刘雪琴,吴吉东,张 鹏,解 伟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2.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0 引言
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的汶川8.0级地震,是发生在我国的两次具有代表性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当年自然灾害损失统计中,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占比例都是最大的。不同时期的相似的地震灾害既有其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去掉干扰因素,尽量在同一水平下对其损失与救助进行对比,往往能看出不同时期防灾救灾水平的差别,特别是随着各项应急预案的颁布,灾后各项工作也在逐渐完善,救助体制引入保险与再保险,这都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为今后防灾救灾工作更好的开展积累宝贵经验。
目前关于地震灾害的对比文章中,有的着重比较地震序列震源参数[1],从中可以判断一次地震事件或者某次大地震发生以后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有的着重比较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的差异[2],分析特点找出内在关系;有的着重从概况、灾情、灾后救援等方面来对比中外大城市地震案例[3],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文构建出一系列图表,着重对比发生在我国两次特大地震的伤亡、经济损失、灾后救援,以及保险再保险参与情况,意图从中看出应急预案出台后灾害救援工作的有序与进步,吸取教训,为今后灾害救助积极、有效、合理开展积累经验。
1 地震案例介绍
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28:04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除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8.5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仑山8.1级地震外,震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最重的一次地震。地震震中位于31.01°N,103.40°E,震源深度14 km,震中烈度为Ⅺ度。此次地震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统计,此次地震共遇难69 225人,受伤374 640人,失踪17 93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 451亿元。
唐山7.8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03:42:54,震中位于39.4°N,118.0°E,震源深度22 km,震中烈度为Ⅺ度。地震有感范围包括14个省市自治区,几乎占了全国面积的1/3。地震死亡人口达24.25万人,受伤70.8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32.75亿元。
2 资料来源
选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4],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2008年7月29日由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国家减灾委员会-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共同编制并递交的《汶川地震灾害损失汇总与评估报告》[7],以及从民政部、国家统计局、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政府网站上下载得到,因此数据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得出较为客观的分析。
3 伤亡人口对比
汶川地震震级比唐山地震大,有感范围也较唐山地震宽泛,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汶川地震伤亡人口为46.18万人,其中死亡8.72多万人(包括失踪1.79多万人),受伤37.46多万人,死亡人口占当年总死亡人口的0.93%;而唐山地震伤亡人口总数却达95.11万人,其中死亡24.25万人,受伤70.86万人(其中重伤16.75万人),死亡人口占当年总死亡人口的3.57%(表1)。从各种地震参数来看,汶川地震要比唐山地震严重很多,但是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却比汶川地震惨重,为什么会有这种负相关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表1 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相关信息对比
3.1 发生时间对比
两次地震发生时间不同。汶川地震发生在午后14:28:04,大多数人不在室内,路上行人较多,这就避免了大量人员被压埋于建筑物下的情形,大大减少了伤亡人口数量[8]。唐山地震发生在凌晨03:42:54,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很少有人停留在室外,当噩梦惊醒,许多人已经被压埋在废墟中。
3.2 发生地点对比
两次地震发生地点、地形、地貌完全不同[9]。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西部山区,农村、乡镇的人口基数不大。唐山地震发生在我国北方重工业城市,人口密集。人口基数和人口密度在两个地区的差异导致了伤亡人数的差异[10]。
3.3 救援力量对比
两次地震的救援情况不同。首先是军队调配能力。相比较唐山地震而言,汶川地震之所以死亡人口会少很多,与军队的救援密不可分。从表1中我们能看到,汶川地震出动了13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4.8万民兵预备役人员实施救援,并且调配了包括空降兵在内的多军种部队。唐山地震出动的军队人数足足比汶川地震的少了7万多人,这也是当年军队现代化程度所限[11-12]。前面说过,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震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严重阻碍了救援部队到达灾区的速度和救援工作的开展情况。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情形下,各救援部队仍然不畏艰险,强行进入灾区,顾不得休息抓紧最佳时机抢救被埋人员。正是这种忘我的精神和坚毅的斗志,才保住了灾区无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为灾后恢复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还有消防官兵和大批志愿者的参与。很多消防应急救援队伍都是徒步深入到震中附近,在第一时间参加救援,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救灾物资分发、灾民临时生活管理等工作,更有许多医务人员志愿赶赴灾区对受伤民众进行救治和心理辅导。救援力量的丰富和增强,是汶川地震损失少于唐山地震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科技进步
两次地震间隔的这32年中,科技在不断进步。汶川地震的救援中使用了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例如生命探测仪、遥感无人飞机、“北斗一号”卫星通讯设备等,还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的加入[13],这些是唐山地震灾后救援中大大或缺的,也是有效提高此次汶川地震救援效率的基础保障。
此外,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抗震设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有效开展和提高,汶川灾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属于Ⅶ度设防区,而唐山属于Ⅵ度设防区。当现有科技水平还未能对地震做出可靠预测,当预警系统还无法为我们争取足够时间逃生,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或许就成为最重要的安全屏障。此次汶川地震伤亡人数远远低于唐山地震的,也证明了这一点。
4 经济损失与恢复重建投入对比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相差32年,期间就包含了改革开放的30年。这30年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翻了几番,因此在比较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时不能拿当年统计数据来对比。本文采取了直接经济损失与当年GDP比较后的百分数来对比两次地震带来的损失,以及政府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情况,从中看出我国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上体现的进步与文明。
4.1 经济损失对比
图1对比了两次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与政府在震后投入的恢复重建资金。据地震专家研究,汶川地震要比唐山地震严重得多,表现在前者震级稍高,能量释放大,地震断层错动时间长,诱发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多。但是从图1中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出,汶川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比重这个相对数字要比唐山地震的少了将近两个百分点,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建筑房屋的单位投入资本不如城市里的大,损失核算时单位计价自然就比城市里的低;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变化,我国GDP较30年前增长了近100倍,过去发生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对整个国家打击很大,恢复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相反,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样大小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今天,从经济层面来看,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仅仅是短期的,可能增加通货膨胀率的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从统计年鉴中获取的数据显示,2004-2008年这5年间,四川省全省GDP占全国GDP比重平均是4.0%,2007年四川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是7.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各占3.8%;2008年四川省GDP为12 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一季度GDP增长14.5%,比全国高3.9个百分点;二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增速严重下滑,仅为4.6%,比全国低5.5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速回升到10.1%,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四季度增速也达到了9.5%,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从不同侧面说明,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虽然高达8 451亿元,但是由于四川省在全国GDP以及三次产业的产值中所占份额不多,所以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不大,并且灾区的恢复重建还能拉动GDP的增长,可以说,汶川地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
图1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经济损失与恢复重建投入对比
4.2 政府恢复重建投入对比
虽然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值远不及唐山地震,但是震后政府投入的恢复重建资金相对值却超过唐山地震的1倍还多。在连续遭受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政府仍然能拿出10 000亿元的预算用于震后恢复重建,这也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国力的日渐雄厚。从政治角度说,也体现了领导人执政观念的进步与文明。32年前的唐山地震恰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末期,整个国家处于经济落后的混乱阶段。由于技术和通信设备的落后,专家们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确定了震中位置,还是靠勇士驱车赶赴北京通报领导人,中央这才知晓了震情,下令实施救援。为了稳定国内形势,转移各方注意力,防止外国敌对势力有机可乘,震后第2d,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就变成了与地震无关的文章——《是毛主席的光辉指示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斗争中成长》。相比而言,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仅仅20 min内,中国地震局就将详细的地震资料上报给国务院,国务院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一级响应,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同时,胡锦涛总书记指示,一定要把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1位。地震发生2 h后,以温家宝总理为首的第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在赶赴灾区的飞机上开始办公。此外,为了悼念地震中死去的同胞,还特别设立了5月19-21日3 d为全国哀悼日。这些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突出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14-15]。
5 灾后各方救助对比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传播以及全球化的加强,当今某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后已不再是本地区、本国家的“家事”,而是全社会、全世界共同应对的事情,这次汶川地震后得到各方援助,就说明了这一点。
5.1 国内外社会援助对比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政府都及时对灾区进行了财政补偿,使得灾区群众能在地震后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同的是,汶川地震后,政府利用各种渠道调动并欢迎社会各界力量对灾区进行捐款捐物,号召共产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缴纳特殊党费为灾区做贡献,真诚接受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灾区人民表达的慰问与捐助,这种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式缓解了政府和灾区人民的压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增强了国际外交,使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从过去的保守、封闭,变为现在的开放、民主[16]。如图2所示,唐山地震中,社会捐赠、特殊党费、国际援助这些资金来源项都是没有的,那时“社会主义不可战胜”和“自力更生”的思想被广泛宣传,导致许多好意的国内外援助被拒之门外,无形中加大了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中的负担。统计项目的从无到有,体现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开放化在日益加强。
图2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灾后各方救助对比
社会各界被充分调动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也在于,媒体在震后的积极努力和客观、实时的报道[17-18]。地震后的最短时间内,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及各大网站纷纷以快讯、头版头条的形式报道了汶川地震发生的消息,之后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大报纸、网站都设立了专区全天滚动报道灾区救援情况、灾民医治情况,各种统计数字实时翻新,感人事迹大量播出,但也不回避负面事件。此外,许多媒体都开辟了地震灾害自救与互救常识专栏,引导人们从一次大灾中培养危机意识和掌握应急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公开、客观、透明、公正和教育性。在唐山地震的新闻报道中,重点不在抗震救灾,而在于通过救灾体现领袖的指引正确、革命的道路艰辛,并且那时关于地震伤亡人数、波及范围、损失程度等都被视为“机密”,直到3年后才将详细资料公布于众。新闻机制的进步,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执政观念的进步,社会民主、开放的进步。
5.2 保险赔付对比
图2中还有一项内容是反映地震保险赔付的。截至2009年5月10日,汶川地震受灾群众已接受保险赔付金11.6亿元,预付保险金4.97亿元,合计16.6亿元,而唐山地震发生后,保险为地震的赔付是0。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属于第三产业的保险业也显示了越来越强劲的增长态势,据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3月全国原保险保费共计收入2 979.1亿元,而2009年1-3月全国原保险保费共计收入3 276.7亿元,比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9.99%。可见,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人们的风险意识逐步加强,保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人依靠保险这一有效途径转移自身风险。在应对自然灾害这种突发事件时,保险业有自己特殊的优势。众所周知,保险是基于风险来经营各种业务的,就是在一种不确定性条件下为某种预期可能发生的事件提供保障,确实发生后提供事后补救,尽量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准确地厘定费率,求得保费与赔偿金额之间的相对平衡,每推出一种保险产品之前,专家都要对发生过的历次自然灾害进行统计和研究,寻找规律,这就为灾前预防提供了参考,也为下次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事前预警和准备,还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唐山地震发生时,中国保险业才处于起步阶段,保单品种单一,地震险更是缺失,因此也就谈不上地震保险赔偿。32年后的今天,当汶川地震发生后,保险业以最快速度组织人力物力赶赴灾区进行查勘定损工作,为灾民开辟保险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提供给灾民保险赔偿,为灾民生活、灾后重建家园缓解经济上的压力。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10日,保险业共处理有效赔案23.9万件,已结案23.1万件,结案率达到96.7%。
保险业在不断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差距和不足。据统计,发达国家保险业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提供的保险赔偿平均占灾害总损失的40%~50%,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不到5%。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灾害频发,可地震保险却是缺失的,多数以财产险的附加险形式出现,并且销售人员在推荐保险产品时大多回避地震附加险,原因就是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很多保险公司承受不起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例如2005年Katrina飓风发生后,美国许多中小型保险公司就因为偿付不起巨额赔偿而被迫关闭。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灾后补偿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的方式,而保险赔付仅占经济损失的0.20%,由此可见,我国巨灾补偿机制中保险补偿的严重缺失[19],见图3。当发生象汶川地震这样巨大的自然灾害时,灾区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可是灾民却要自己承担75.60%的损失,尽管国家投入大量救灾资金,但仍然杯水车薪,保险在其中起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专家们提出应尽快建立我国巨灾保险机制及巨灾保险基金,多渠道分散巨灾风险,充分发挥保险和再保险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图3 汶川地震各种经济损失补偿方式对比
6 结论
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虽然相隔32年,但是相同点很多,因此具有可比性:
(1)震级相近,影响范围广大;
(2)地震破坏损失程度都占当年因灾总损失的最多份额;
(3)受到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恢复重建被视为重中之重。
从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的不同点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外交水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在这32年间有了很大的转变与提高。汶川地震虽然比唐山地震严重得多,但是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相对经济损失,都远远低于当年的唐山地震,其原因在于:
(1)应对措施及时,救援有效。在汶川地震的救援中突显了近年来我国大力建立的应急管理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地位。从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到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再到2007年12月17日由中国地震局正式颁布实施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保证下,才为有条不紊的开展救援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在唐山地震时都是严重缺失项。
(2)政府大力支持。政府统筹规划,组织人力物力积极应对灾害救援中的各项问题,及时、准确报道救灾情况,调动全社会共同关注灾民、关注救灾。
(3)国内外多方面捐助。汶川地震后,我国积极接受国外政府、非政府机构捐款、捐物,甚至是国外医疗队的救助,大力号召国内各界为灾区捐款捐物,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压力,也在国际上树立了民主、团结、互助的良好形象。
(4)保险业分担。发达国家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后40%~50%的经济损失是由巨灾保险、再保险公司来承担的,尽管我国保险业在巨灾损失分担中仅能承担不到5%的损失,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目前科学家正在积极研究如何提高保险赔付在巨灾损失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保险业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会起到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刘丽芳,刘杰,苏有锦.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J].地震,2006,26(1):10-18.
[2] 刘巍,安卫平,赵新平.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J].地震研究,1994,17(1):24-30.
[3] 康仲远.中外大城市灾例对比研究系列报告(二)——唐山地震和阪神地震[J].灾害学,1996,11(3):65-7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9.
[7]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国家减灾委员会-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汶川地震灾害损失汇总与评估报告[R].2008.
[8] 李永强,杨杰英,曹刻,等.云南相似大震人员伤亡差异因素分析[J].灾害学,2007,22(1):40-43.
[9] 于晓辉,关会梅.汶川地震映秀镇地质条件与地表破裂特征调查[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57-61.
[10] 王瑛,王阳.城乡承灾体差异对地震灾情的影响——以包头地震和姚安地震为例[J].灾害学,2009,24(1):122-126.
[11] 徐学江.对比汶川唐山地震看时代新气象[J].政府法制,2008,19(13):38-39.
[12] 韩渭宾,陈维锋.唐山地震有关紧急救援的启示[J].四川地震,2008,32(1):1-3,8.
[13] 周诗梦.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看中国进步[J].大江周刊·焦点纪实,2008,20(6):36-37.
[14] 王梓懿.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08,16(20):16-17.
[15] 雷颐.当年唐山地震的报道[J].山东人大工作,2008,28(6):62.
[16] 杨亚清,李玉桃.从汶川地震看国际援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2(1):50-52.
[17] 刘学敏,俎永杰,李靠社.汶川8.0级地震后咸阳市群众恐慌情绪行为与控制对策浅析[J].灾害学,2008,23(S0):116-119.
[18] 彭怀祖,崔岩岩.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后媒体传播的差异性[J].南通大学学报,2008,24(4):129-135.
[19] 苗崇刚,侯建盛.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7,37(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