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20年

2010-01-25

环球时报 2010-01-25
关键词:外需内需城市化

卢中原

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而不是依赖外需。查阅《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发现,2001-2008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是主要的。因此,如果净出口的贡献没有了,并不可怕,我们可以依靠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需受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8.7%的较快增长速度,主要是靠投资、消费两大内需拉动的。没有这两大内需,2009年经济增长的“保八”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无论是为短期应对危机,还是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我们都必须坚持立足于内需。中国经济有深厚而巨大的需求潜力,其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首先,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产业结构也正在调整,这无疑需要大量投资。我们研究发现,近十多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是投资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正好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第三产业当中,恰恰包括了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而在中国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双加速的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必然要求大规模的投资。

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刚刚达到45.7%,仅接近于2001年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曾经说过,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有两大动力,一个是以美国高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这是他从多次访问中国的所见所闻中得出的结论。根据世界经验,城市化程度达到70%左右才能保持基本稳定,我们中国还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如果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就会创造出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增长20多年。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中国自己的发展阶段,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和工业,加速发展服务业,促进大量农民转到城市和非农产业,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我们巨大的投资需求来源。

其次,中国的消费需求潜力同样巨大,消费结构正处于全面提高小康水平的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头20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由贫困进入到温饱,再由温饱跨越到了初步小康阶段。到2020年,中国要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这时候老百姓消费升级的热点主要是改善居住、出行和交往的条件,包括购车、买房、买手机、当互联网用户等。

中国城乡居民的这一轮消费升级,至少将持续十几年。我们看到,中国人均GDP水平只有3000美元,但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美国居全世界第一,我国的手机拥有量也位列全世界第一。这无疑是不平衡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过去,我们靠改善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热点,可以拉动轻工业、农业、纺织业,也可以拉动一些家用电器。现在老百姓新的消费热点拉动的将是住宅、建材、装修、钢铁、机械加工、橡胶、化工、电子、城市规划,以及汽车美容业等更多产业,包括催生一些新兴行业。现在,由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在2008年底2009年初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我曾反复强调,不要过于担心中国的外需大幅度下降,靠我们两大内需可以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因为中国有这样巨大的内需潜力。现在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回暖。一方面靠的是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的贡献功不可没。

因此,我说相信中国吧。有这样强劲的两大内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保持较快的增长?对“十二五”期间(2011-2015)中国经济的不少预测表明,增长速度平均可以达到8.5%-9%之间。未来5年,世界经济是什么样呢?可能有一段低速增长期,至少在最近两三年,大多数预测都认为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对外部环境、外部需求、外部订单难以寄予更多希望,仍然要着力扩大中国两大内需,同时也希望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的贡献更为平衡一些。▲(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外需内需城市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需拉动效应研究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没有外需的增长能走多快?
混合动力
扩大内需也莫忽视外需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