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2010-01-25孔珉珉周立民吕方启
孔珉珉 周立民 齐 燕 吕方启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外科重大手术以及创伤性休克病例临床常见,液体复苏(尤其是输血)是其首要的救治措施[1],使得临床用血随之增多,血源日趋紧张,尤其是稀有血型(Rh阴性)患者供血困难。如何减少异体血输入量而又能安全度过危险期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设计了洗涤式自体血回输治疗犬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实验前、后动物各项生理指标、红细胞的各项指数以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安全用血,此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使用的实验动物为杂种犬,体重范围在16~20公斤,由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实验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2组,每组5只。对照组(为休克输注林格氏液组):失血开始40min (200ml)后,补充林格氏液300ml。实验组(休克自体血回输组):将血液回收,失血开始40min(200ml)后,经自体血回收机洗涤后的重悬血液开始回输,回输量为300ml。
1.2.1麻醉方法 术前禁饮食4小时。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以7号头皮针穿刺,缓慢注药。手术中出现躁动追加半量戊巴比妥钠。
1.2.2动物模型的建立 动物仰卧固定在实验台上,分离股动脉,插入动脉导管连接蠕动泵以备放血,后肢大隐静脉用留置针穿刺用于回输自体血或林格氏液。60min恒速放出全身血量的45%(约200ml)致休克。
1.2.3血液的处理与救治 使用北京京精医疗公司ZT-2000型自体血液回收机,连接各种管道系统和储血过滤网,血液回收罐通过负压吸引,将放出的血液200ml吸引到储血罐内,在吸血的同时,选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100 mg肝素加入生理盐水500 mL),对血液经过滤、离心分离,生理盐水清洗,林格氏液重悬(处理时间约为5min),得到重悬血液。
1.3检测指标 红细胞各项指数和血小板数量的检测:分别取犬动脉血和经自体血回收机处理后的血液,使用CD1200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计数(PLT)、最大变形指数(MAXDI)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AS软件系统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动物血压变化 对照组在输液时有一过性血压回升,但很快血压下降,2例动物死亡;实验组在输血后可以较长时间将血压维持在40mmHg以上,动物存活。
2.2血液经过自体血回输机处理前后实验组红细胞各项指数和血小板数量变化: (表1,2)。
表1 血液经过自体血回收机处理后红细胞各项指数和血小板数量
表2 对照组与实验组红细胞各项指数和血小板数量的比较
从表1看出,血液经过自体血回收机处理后,RBC、HB、HCT、MCV、MCHC、MAXDI与处理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TL数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血液经自体血回收机处理前后红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没有受到大的破坏,但是大量的血小板被洗掉。
2.3对照组与实验组红细胞各项指数和血小板数量的比较(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在RBC、HB、HCT和PLT几项相比较,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回输自体血较输注林格氏液能更好地保证动物红细胞数量,但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大量下降。指标MCV、MCHC、MAXDI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临床急、危、重症病人的治疗,尤其是外科重大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失血多等特点,迫使术中输注大量库血,值得注意的是在输入异体血的同时,可能存在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潜在危险[2]。因此,如何避免输血并发症,减少术中血液流失和异体输血量,以解决血源紧张的问题成为医疗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输血方面一个最显著的进步就是自体血液回输在外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3,4]。自体血液回收能即刻提供完全相容的、常温的、专门血型的自体新鲜红细胞,能够提高急性失血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本实验模拟连续出血导致的休克模型,在适当时间回输自体血液,实验期间对动物血液质量、各种生理指标进行连续监测,结果发现回输自体血液能够更长时间维持较低血压,延缓休克恶化。此前有文献报道[5,6]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过程中,维持较低血压,有利于延长病人存活时间,原因可能是:①快速输液降低了血液粘稠度引起血流速度加快,使己形成的微小血栓碎裂或被冲出,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导致出血加重。②液体稀释了凝血因子,降低凝血功能,止血困难。在输注自体血液情况下可以保持血液粘稠度、维持较低血压、保持一定数量的红细胞携氧,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动物存活。另外,洗涤后的血液中血小板明显下降,必然影响凝血功能,但己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输注血小板或补充钙离子来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的自体血回输技术自从出现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人们对这项技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出现以来,对于自体血回输越来越重视。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无输血反应,无感染,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尤其是对于稀有血型(Rh阴性)病人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对现代输血技术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在经济落后以及爱滋病、传染病高发地区更有临床价值。
[1] 王波,怀文辉,张玉华,等.自体血回输救治连续失血性休克犬的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8-10.
[2] 杨德勇,王俊勤.自体血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3):205-206.
[3] 佟鑫,刘长江,赵 斌,等.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心脏外科术后的应用[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9,7(2):107-109.
[4] ReederGD.Autotransfusion theory of operation: a review of the physics and hematology[J]. Transfusion, 2004, 44(12 Suppl): 35S-9S.Review.
[5] 李礼,李江涛,陈绍礼.腹部开放性损伤的自体血回输[J].中国输血杂志,1997,10:l28-29.
[6] 黄陶承.被污染的自体血回输的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8,9(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