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途径探讨
2010-01-25吴宗杰王景新
吴宗杰,李 亮,王景新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公认的应对化石能源对气候变化影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及增长理念,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资源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一次全新变革,是从化石能源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转向低碳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1]
建国以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形成了一大批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们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资源逐渐枯竭、开采成本上升等原因,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如果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多数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性产业尤其是能源重化工业的拉动,这类产业单位GDP能耗高,“三废”和碳排放强度大。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9年11月,我国政府明确表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资源型城市是高能耗高排放,故也是节能减排的主要承担者。向低碳经济转型,节能减排,是资源型城市的责任,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求和必然选择。但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轨迹看,还是从高碳到高碳的路径,不符合当今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就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资源型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就是要以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通过改变产业构成方式、企业运营方法、城市布局理念,政府监管手段,实现产业低碳重构、企业低碳运营、城市低碳布局和政府低碳监管,使传统黑色经济转化为低碳经济。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形成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无限度地向资源索取,向环境排放,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我国众多资源型城市,经过常年对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的开采,使得资源耗损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以及环境的承受力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迫使资源型城市进行低碳转型。低碳经济表现为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资源的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原材料等资源在生产中能得到充分利用,大多数污染物可内化于生产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甚至零排放,从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气候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资源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助推器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见表1)。由于资源储量减少和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型主导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型城市所有制结构矛盾也非常突出,表现在国有经济的比重过高,企业组织形式“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分工合作程度较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滞后。这给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不利影响和很大压力。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瓶颈在于经济由单一资源产业支撑,一旦发生资源耗竭,整个城市经济就会出现大规模衰退和停滞。突破这一瓶颈的最好途径就是发展多元化产业。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强调以资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结构必须摆脱或降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培育接替产业,形成新的具有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多元经济结构。推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问题,而且可以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培育民营、中小企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表1 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增加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资源型城市几乎都有远远高于非资源型城市的重工业比重,多数劳动力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上长时间从事低水平工作,技能单一。而且这种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发展旅游、服务、文化等低碳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在实施低碳转型过程中,随着新型低碳产业体系的全面构建,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将从业人员原有的资源型知识结构与劳动技能,更新为能够满足低碳产业就业要求的知识结构与劳动技能,以适应先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转型不但注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培育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理念。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产业经济和社会观念的革命。为此,要多措并举,努力探索出一条高碳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
(一)产业低碳重构
产业低碳转型重构,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逐步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碳产业仍然是一些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也有限。要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减少碳排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
资源型城市要通过发展接替产业——包括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摆脱原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3]接续产业是指在原有资源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链;替代产业是则指与发展原有资源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推进低碳转型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进行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服务业的构建及重组。
资源型城市依赖资源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一般在工业领域。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尚充足的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重构往往是以工业为突破口带动其它产业转型,在此过程中工业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转型路径应“循序渐转”。稳健转移,逐步替代。充分有效利用现有不可再生资源,以资源开采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在传统资源产业发展的一定时期,逐步引进替代产业,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一种稳健的、积极主动的、体现科学发展的转型方式。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其低碳转型必然是脱资源的,在资源枯竭之前建立新型产业。可以进行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全方位的低碳化构建。在脱资源转型同时,又必须重视低碳化生产,即培育发展起来的替代产业不仅要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而且在生产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资源型城市发展替代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具有相对优势的主导产业,将其发展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并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相关产业集群。应坚持科技先行,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手段,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培育过程并没有强调低碳化,即这种新兴主导产业在推动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同时,可能依然潜伏着生态隐患,未彻底摆脱黑色经济的增长模式。这就面临二次转型的问题,即在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前提下的转型道路,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低碳产业体系才没有生态环境的后顾之忧。
资源型城市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低碳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服务业的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催化剂,因此必须提高服务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重和水平,加快由工业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在保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优先发展软件、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产业,积极推进产品设计、公关咨询、营销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在交通、环境、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4]另外,我国有些资源型城市生态自然景观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反而为本地留下大量闲置的设备,形成独特的景观。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资源型城市,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来替代资源型产业。在第二产业中,要加快太阳能、风能、核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会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加强草原、湿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产业。
优先操作交叉如图5所示,划分工件集为A和B两个集合,保持集合A中工件位置不变,交换集合B中工件顺序。改进优先操作交叉如图6所示,同样划分工件集为A和B两个集合,Parent1包含在A的工件顺序位置不变,Parent2包含在B的工件顺序位置不变,按照Parent2包含在B的工件顺序依次填充到Children1,按照Parent1包含在A的工件顺序依次填充到Children2。
(二)企业低碳运营
我国资源型企业由于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采和高消耗所造成的浪费极为严重。自然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现象。对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的利用率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大;大量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宝贵资源被浪费。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在客观上进一步加速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对生态环境也有严重影响。必须把企业建立在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甚至于零排放)基础上,消除企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重点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我国资源型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产品附加值极低,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经济优势。企业应通过采用高科技设备,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对初级资源型产品进行再加工、深加工,将产业链向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资源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经济效益,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三)城市低碳布局
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选择了依矿而建,先生产、后生活,城市空间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种松散的城市结构不利于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也给居民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资源型城市的结构布局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通过产业与服务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城市规划,形成多功能的集聚型城镇结构,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城镇功能的合理划分。通过建设功能高度集中的城镇,再由交通枢纽将各个分散的、但功能高度集中的城镇城连接起来,形成集聚型的城镇结构。吸引优势产业向城镇发展和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由于人口和产业在多个中心聚集,每个中心都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能满足人们的就业及日常生活需要,从而减少人口跨中心的远距离交通。城市集聚化是调整产业结构,缩短交通距离,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政府制定低碳政策,构建低碳监管机制
政府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对重大事项统一部署、科学规划,构建并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低碳监管机制。
政府政策支持是资源型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推动力。政府对企业低碳转型及产业重构进行扶持,出台各种配套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协调推进工业园区、各类农业产业化园区和服务业园区健康发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低碳经济发展平台,增强示范引导作用,保证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顺利进行。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排放现状,制定不同类型地区和企业有差别的减排政策。
切实可行的法制和规划是资源型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保障。推动低碳法制建设进程,通过法律来限制不合理的碳排放行为。编制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突出规划的长远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统一性,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发展,随意布局,重复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已达44个。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财政给予这44个城市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这为资源型城市推动生产方式的革新,摆脱传统经济的黑色束缚提供了良好契机,资源型城市应把握时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不仅要转型,而且要实现低碳转型。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且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经济转型,都必需付出转型成本,若全部等待资源枯竭后获取中央财政援助,不仅将为国家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资源濒枯的状况也会使城市发展限于被动。为避免矿竭城衰,资源型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早动手、早谋划。地方政府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源性收入建立基金,投入低碳项目试点。要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支持。
四、结论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坚持高位谋划,明确发展目标,在城市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上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衔接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就会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1] 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
[2]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11).
[3] 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4] 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节能减排,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