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劳动替代的技术特征及其对扩大就业的启示

2010-01-25李红松

关键词:边际弹性要素

李红松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资本替代劳动是一国在工业化阶段伴随资本深化必然经历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劳动比不断攀升,并自1990年以来出现持续加速趋势[1-2],这表明,我国已进入资本深化加速阶段,以人均资本量描述,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特征已十分明显,这一特征的出现是在我国刚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而劳动力供给仍将长期维持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经济增长减速、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就业面临极度困难的背景下,过早出现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不符合我国的要素禀赋特征,加重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研究表明,资本-劳动替代有其自身的规律,结合其技术特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扩大我国劳动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资本-劳动替代的机理

资本-劳动替代属要素替代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生产理论中被作为技术前提和假设提出。西方生产理论认为,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可以由要素间的不同组合实现,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厂商会选择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当资本-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厂商会选择用相对更为便宜的要素替代另一要素,资本-劳动的相互替代也就取决于技术因素和两者价格的相对变化。由此可见,资本-劳动替代的决定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而诱因则是两者相对价格的变化。

技术因素可以用技术系数衡量,技术系数是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技术系数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前者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变,后者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如果是固定技术系数,资本与劳动彼此不能替代;如果是可变技术系数,则资本与劳动彼此可以相互替代,但替代的方向取决于两者相对价格的变化方向。

对资本-劳动替代方向的考察通常使用人均资本量概念,如果发生资本替代劳动,会表现出生产过程中人均资本的上升,反之,则出现人均资本的减少。从长期来看,由于工资率相对利率上升,资本-劳动间的相互替代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单向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与资本深化相伴随,但只要不出现资本相对劳动价格的过度扭曲,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也就不会过度。2000~2008年,我国城镇职工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3%,而同期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保持不变,资本相对劳动价格越来越低,再加上国有部门产权主体缺位、债权约束的软化和投融资体制的弊端等原因,导致资本-劳动价格的严重扭曲。各种研究表明,我国已出现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倾向,其直接后果是近年来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的衰减,出现经济高增长下的就业困难。

二、资本-劳动替代的技术特征及其描述

(一)资本-劳动替代的技术特征

1.行业特征

从资本-劳动替代的机理可以看出,资本替代劳动受技术因素制约,生产不同的产品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生产技术差异,会有不同的资本-劳动替代特征,表现为等产量曲线弯曲度的不同,这种替代特征称为行业技术特征。如金属制品加工与初级金属冶炼业相比,其资本有机构成中的不变资本比重相对较低,而活劳动比重相对较高,当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价格提高时,将促使金属制品加工业通过技术进步拥有更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进而出现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而初级金属冶炼业相对不容易达到这一目的。

2.体制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从利润最大化角度考虑,会选择成本最小的生产技术(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因而生产同一产品的厂商具有相似的资本-劳动替代特征,即形状相似的等产量曲线。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技术不仅由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投入材料等狭义的技术所决定,还包括影响投入产出关系的体制因素等广义的技术,因而在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经济体内,即使是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由于体制因素的巨大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资本-劳动替代特征,这种特征因价格影响和体制障碍共同作用而形成。研究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充足而廉价的资金可得性,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资本,存在更为严重的资本替代劳动现象[3],[4]16。

3.时序特征

资本-劳动替代除了具有行业特征和体制特征以外,还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技术进步导致厂商在等产量线上的选择区域发生偏移,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替代特征,这意味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资本-劳动替代特征,或者说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资本-劳动替代特征。Klump等人的研究表明,市场效率越高,厂商对价格变化的反应越敏感,因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通常比市场化程度低的国家更容易发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5]。

(二)边际替代率与资本-劳动替代

如果生产的技术系数可变,则资本-劳动的相互替代取决于两者价格的相对变化。当两者价格相对改变后,厂商必然选择用价格相对更低的要素替代价格相对更高的要素。用边际替代率考察,资本劳动的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单位资本与减少的劳动量之比,也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与劳动的边际产出之比。边际替代率大于1,说明资本的边际产出大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其值越大表明企业使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动机越强烈。根据边际理论,相同技术条件下资本-劳动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资本-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为两者价格之比,因此当资本与劳动的价格同比例变动时,对资本劳动的需求比例没有影响,不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由于工资率相对利率长期上升,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厂商会尽可能选择等产量线的下方区域生产(见图1)。

图1 等量资本替代劳动的效果差异

在图1中,B点为等量资本和劳动组合点,该点边际替代率为1,为资本-劳动替代的拐点;B点左方等产量线上各点的边际替代率大于1,表示增加单位资本可以替代更多劳动;B点右方等产量线上各点的边际替代率小于1,表示增加单位资本只能替代更少劳动。边际替代率偏重于从技术角度反映资本-劳动替代关系,如果考虑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两者相对使用量的影响幅度,则必须借助替代弹性来反映。

(三)替代弹性与资本-劳动替代

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指两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单位变动引起两者相对使用量的变动程度。替代弹性在0~∞之间变化,替代弹性越大表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更容易引起要素间的替代发生。替代弹性为0(对应于技术系数固定的极端情形),说明两种要素完全不能互相替代,无论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动,也不能以另一种生产要素来代替;替代弹性无穷大(对应于技术系数完全可变的极端情形),说明两种要素完全可以互相替代,一种要素价格的相对微小变动,完全可以用另一种要素代替。

在经典的C-D生产函数及其许多扩展模型中,替代弹性为1,即资本相对劳动的价格每增长1%,其相对使用量也发生同等幅度的变化。A rrow观察到,不同的企业、部门之间这种替代可能性相当不同,进而在1961年提出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任意常数的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如果考虑时间因素,例如资本-劳动比的变化、技术进步等,则替代弹性在不同的样本点上也可能明显不同,在此基础上Hoffman和Revankar分别在1968年和1971年提出了两种著名的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VES)。20世纪90年代Duffy和M iyagiwap等人研究得出,不同国家或经济发展不同时期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会有明显不同,发达国家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通常大于1,而发展中国家通常小于1[6]。这一研究结论表明,一国在工业化加速过程中,只要不出现资本相对劳动价格的过度扭曲,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就不会过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要素市场趋于完善,市场对价格的反应更敏感,此时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更易发生。

三、资本-劳动替代的技术特征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启示

启示一:资本-劳动相对价格变化对两者相对使用量的影响受到技术因素制约,由于边际替代率的递减效应,当两者的相对价格变化到一定程度,即使资本价格相对更便宜,也不易引起资本替代劳动,寻找资本-劳动替代的拐点对解决就业问题就更有指导意义。在进入拐点之前,等量资本可以替代更多劳动,容易引起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进入拐点后离拐点越远,增加等量资本只能替代越来越少的劳动,此时,资本替代劳动对就业的影响将会显著减轻。研究表明,将改革开放以来分三个阶段考察,我国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分阶段递减,第一阶段最大为7.12,第二阶段次之为5.35,第三阶段最小为3.69[7],这一变化趋势符合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特征,但如此高的边际替代率,说明企业一直存在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强烈动机,这也印证了经济持续高增长下劳动力就业却越来越困难这一现实。同时也说明,今后只要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扭曲持续存在,我国仍将受制于资本过度替代劳动导致的就业困境,但对就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弱。

启示二:不同行业因生产技术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替代特征,当资本相对劳动价格更为便宜时,替代弹性较高的行业比替代弹性较低的行业使用资本替代更多的劳动。在一国产业结构中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的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越容易导致资本替代劳动。Edward等人对美国各产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各产业之间的替代弹性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中非耐用品制造业高于耐用品制造业,其中,汽车交通工具及装备、橡胶及塑料制品、纸及相关产品和仪表仪器等产业替代弹性较低,而食品加工、电子设备和服装生产等产业具有较高的替代弹性[8]。因此,在近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有较小替代弹性的产业,进而扩大就业。

启示三: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体制差异,使公有与非公有经济部门存在显著不同的资本-劳动替代特征。国有企业因行政性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不仅为国企员工带来了高工资,同时投融资体制当中存在的软预算约束、银行信贷软约束、企业债权软约束以及利率非市场化等原因,导致国有部门资金使用成本为零甚至为负,具有充足廉价的资本供应,再加上就业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国有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出现偏差,导致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出现高投资、低单位就业的增长模式。我国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几乎没有资本深化的情况下保持了高增长[4]10,充分说明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因此,消除体制性障碍,打破国有部门的垄断,尽可能引入其他经济成份竞争,可以消除国有经济部门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有利于扩大就业。

启示四:改革完善要素市场,理顺资本与劳动价格比例关系,防止两者相对价格扭曲,是避免资本对劳动过度替代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农村与城市、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国有与非国有经济及地域等多重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果就是劳动力价格的扭曲,受政府控制的劳动力市场价格被人为抬高;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以市场成本获得资本,而政府部门和国有垄断部门以低于市场甚至零成本获得廉价和充足的资本,从而使整体的资本成本偏低,导致资本被过度使用。两方面同时作用加大了资本、劳动价格的扭曲程度。因此,改革完善低效率的要素市场,理顺要素价格关系,是避免资本对劳动过度替代的最有效途径。

[1] 陈勇.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J].经济研究,2006(9):46-57.

[2] 蒲艳萍,黄怡.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深化过程及其就业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08(3):1-5.

[3] 史晋川,赵自芳.所有制约束与要素价格扭曲——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6):42-47.

[4] 陈勇.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资本深化——基于中国1985-2003年的经验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2007.

[5] Klump R,M cAdam P,Willman A.Factor substitution and factor augme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US:a no rmalized supp ly-side system app roach[R].ECB Working Paper Series,2004:367-435.

[6] Duffy J,Papageorgiou C.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specification[J].Journalof Economic Grow th,2000,5(1):87-120.

[7] 于立.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3):23-28.

[8] Edward J,Christine A,Eina W.An estimation of US industry-level capital-labo r substitution elasticities:support for Cobb-Douglas[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14(3):343-356.

猜你喜欢

边际弹性要素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欧洲人权法院适用边际裁量原则的方法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