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非遗”,守住精神家园

2010-01-23策划本刊编辑部

中学生 201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馆非遗剪纸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潘宏伟

传承“非遗”,守住精神家园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潘宏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个人或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体验区

体验人:陈菡(北京高一学生)

体验项目:昆曲

体验感受:古代的戏剧非常酷啊!

上周五放学前,班主任跑进教室一脸兴奋地对我们说:“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难道学校大发慈悲,要给我们多放两天假?于是我收回准备冲刺的双腿,竖起了耳朵。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下周一,学校组织大伙去北大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很美的。”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可以不上课,还可以领略从学校到北大的一路风景。至于让班主任像中了头彩一样兴奋的昆曲,我真没感觉。记得上次学校组织我们去感受国粹京剧,我完全不知道台上的演员在唱什么,看到一半我就闭眼歪头流哈喇子,被同学取笑了好一阵。

过了一个疯狂的周末,我便打算到北大剧场补觉去了。开演前主持人给我们介绍:“这是一部青春爱情偶像剧……”嗯?这昆曲怎么成了偶像剧?

随后,我大致了解了《牡丹亭》的剧情:贫寒书生柳梦梅与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在梦中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杜丽娘因思念过度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竟是梦中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相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杜丽娘的老师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原来还是灵异版的青春爱情剧,听了简介,我顿时来了兴趣。

演员一上场我就惊呆了,基本都是型男美女,妆容服饰精致奇特,好养眼哪!第一幕,杜丽娘穿着粉红色衣裙拜见高堂,尽显飘逸华丽之美,褶子下摆的牡丹花绣与发髻上熠熠闪光的蝴蝶头饰相互映衬。比我见过的所有COSPLAY都精美得多,很多女同学都发出“哇”的惊叹。后来她们还说比韩剧好看多了。韩剧不但演员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剧情都差不多。而《牡丹亭》想象力瑰丽,情节跌宕起伏,一点都不比奇幻小说差。

回家上MSN,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在那炫耀,问我有没有看过《牡丹亭》,还说比《人鬼情未了》精彩多了!我暗自庆幸,特得意地给他发了一行字:“of course,that’s our fortune(当然,那是我们的财富).”我打算再去看一场昆曲,回头给他扫盲去。

知识小贴士

昆曲发源于公元14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它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京剧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剧种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体验人:刘倩(四川初三学生)

体验项目: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体验感受:古代人盖房子的技术太高超了,佩服老祖宗啊。

“你知道世博会中国馆是什么造型吗?”我问死党兔子。

兔子一脸茫然:“不就是建筑吗?还能像什么?”

我一脸的鄙视:“唉!没文化真可怕啊!像麻将桌啊,还是自动洗牌的麻将桌,还像重庆的老灶火锅,嘿嘿嘿。”

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世博会。在通往中国馆的路上,我想显摆一下我的见识,便跟爸爸妈妈说起中国馆的造型。

刚说到老灶火锅,前面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回过头来说:“其实,这些都是网友们说笑而已,中国馆的外形是非常讲究的,了解中国古建筑的人肯定会对设计者充满敬意。”

原来,他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看到我“没文化”的表现,实在忍不住,便给我们上了一堂中国古建筑课。

中国馆外形的创意来自我国古建筑结构中的斗拱。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撑承重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我们国家的古建筑是非常神奇的,故宫知道吧,建造它的时候,没有用一颗钉子。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始建于唐代,自辽代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经历了28次地震,包括1976年唐山大地震,整个大木构架仍旧安然无恙。”说到这些,他一脸陶醉,“斗拱是非常了不起的木结构营造技艺,这种结构还能起到减震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产生的损坏……”

这么有意思的东西怎么在历史课本中没有呢?这个哥哥给我们讲了一路,我们一起来到中国馆前,他还详细解释了这种构造所蕴含的东方文化。

听了他的介绍,我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自豪,我们的老祖宗太有创造力了,难怪会出现气势恢宏的汉唐盛世。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笑嘻嘻地问兔子:“你知道世博会中国馆是什么造型吗?”

“有点创意行不?麻将桌或者老灶火锅。”

“杯具啊,你依然没长进,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造型……”

知识小贴士

2009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早在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上,日本馆便是模仿斗拱搭接,层层出挑,整个建筑因此无需加梁。

体验人:汪维伟(新西兰某大学预科)

体验项目:端午节

体验感受:端午,永远连着我和我的家乡。

我家在海边,小时候,每逢端午,我们都会举办“龙水节”。我们家乡传说屈原先生当了龙神,端午节这天,用“龙水”擦眼,可以祛眼疾;用“龙水”洗身,可以祛皮肤疾病;小孩洗洗“龙水”,龙神就会保佑他健康成长。节日这天,家人必定带着我到海边洗“龙水”,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最开心的当然还是我们这些小孩了,洗完“龙水“之后,小伙伴们便会在一块斗打卦草。

“打卦草”是我们对一种端午前后长出来的小草的称呼,它没有茎干,只有粗壮的根。斗草的时候,双方各选叶大根粗的,撕去包裹在根轴外的那一层,光留下根轴然后相互交叉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最后留下的那根草会被封为“大将军”,主人能够得意上好一阵儿呢。

现在我在海外念书,离家千里,每逢端午节,家乡的一草一木和那些童年趣事便会浮现在脑海中。什么叫“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知识小贴士

端午节很多地方都会赛龙舟,这个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划船去追赶拯救他。还有很多地方要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人们认为这些东西有避邪驱瘟的作用。

体验人:韩筱茹(福建高一学生)

体验项目:剪纸

体验感受:越是民族的,越是时尚的。

今年7月,新加坡克信女子中学17名初二学生到我们学校参观交流。两个星期的交流活动结束后,我们举办了一场联谊会,这可是斗才艺的时候了。

我们这边基本上是中外歌曲舞蹈轮流上,也不知道她们会出什么节目。联谊会开始了,几个新加坡女孩走上场,拿出纸、刻刀和剪刀等,难道她们要表演剪纸?

她们会吗?我们学校倒是开了剪纸课,可是我们都不认真学,觉得这种东西太古董了,没什么意思。

只见那几个女孩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没几下,蝴蝶、小鱼等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虽然看上去不是很精美,但也是像模像样,比我们剪得还好。

作品展示完之后,一个女孩居然开始向我们介绍起剪纸来(真让我们汗颜,这没准是剪纸老师特意安排的,真是“毒”啊),说她们在新加坡的时候,就对中国的剪纸艺术非常向往。跟着中国老师学习剪纸,是本次交流活动中她们最喜欢的项目。说着用投影仪给我们展示了几张照片,一张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在北京向剪纸大师学习剪纸,还有几张是世界名模佩戴展示中国剪纸造型的首饰,据说是一名美国摄影大师的作品,简直太漂亮了!

没想到剪纸已经成为时尚艺术的重要元素,而坐拥剪纸的我们,却把它当成老古董,看来是我们落伍了。知识小贴士

2009年9月,剪纸被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以陕西、山东等地为代表的北方派豪放粗犷、浑厚纯朴;以广东、福建等地为代表的南方派纤细秀丽、玲珑剔透;江浙派则疏密流畅、精巧明快。

专家说“非遗”

不能只吃“糖”而不吃“五谷杂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我们国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锐减。比如民歌,我们过去有很多劳动歌曲,插秧的时候有插秧的号子,薅草的时候有薅草的锣鼓,林业工人在伐木的时候有伐木歌,抬木头的时候有抬木歌,但是现在这一切都被现代化机器作业代替了,这些民歌也就渐渐消失了。

再比如地方戏剧,因为现在电视和流行艺术的普及,年轻一代就不再爱看地方戏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方戏大省山西整理发现了52个地方剧种,现在只剩下28个,而且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日本曾面临比这更严重的状况,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提出“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的口号。日本歌舞伎按照西方歌剧改造,也用西方的发声方法;相扑则被作为“野蛮的裸体游戏”明令禁止。但二战的失败让日本人深刻地反思: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队,可以没有独立的经济,但是只要还有“能”(日本传统戏剧),还有歌舞伎,还有三味线,还有寿司、和服、花道和茶道,大和民族就还在。于是,1950年,日本政府立法保护文化遗产,并把文化遗产分为了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群六大类,现在,日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同样的,中华名族几千年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也是我们独特的文化,而“非遗”正是我们文化的具体体现。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展示的也大多是“非遗”,比如南京的云锦、安徽芜湖的铁画以及北京的大碗茶琴等等。只有这些独具特色的“非遗”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也只有这些独特的文化才能让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产生归属感,这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要守住这块精神家园,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制订相关的法规,投入大量的资金等。而且,“非遗”的传承,最终还是得靠青少年。听流行歌曲,像吃糖;欣赏戏曲,则犹如吃五谷杂粮,没有糖那么甜,但有营养。中学生正处在文化的哺乳期,不能只吃“糖”而不吃“五谷杂粮”。

我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资料收集时间截至2009年12月)

各国“重拳”保“非遗”

日本:设立“人间国宝”,形成产业

“人间国宝”是指被个别认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他们都是在工艺技术上或表演艺术上有“绝活儿”的老艺人。比如说西阵织的老艺人,日本政府将他们列为“人间国宝”,拨出巨额的专项资金改善其生活和从艺条件,资助他们传习技艺、培养传人,还鼓励青少年学习西阵织,并努力为他们创造市场需求。现在,日本学习西阵织的年轻人很多,俨然已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

意大利:开发成为旅游产品

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形成于19世纪,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尤其是电视的出现,此项技艺呈现衰落的趋势。意大利政府拨巨款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并开设大奖、在国内外举办木偶展览以及兴建木偶戏学校吸引青少年等等。现在,木偶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标志性纪念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法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日”是法国人的首创。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所有公立博物馆和部分历史古迹对公众免费开放。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国家给以税收优惠,让全民亲近文化遗产,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遗”小调查

作为传承者,我们中学生了解“非遗”吗?为此,我们在《中学生》QQ群里做了一个小众的调查:近80%的同学不知道自己身边有哪些“非遗”,有的甚至连什么是“非遗”都不知道。对于这种结果,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少寒(江苏):其实好多东西都是蛮好看的,只不过宣传方式实在无聊。记得有一次学校请了一个艺人给我们讲剪纸,光讲剪纸的历史和手法,一点意思都没有,大家听得昏昏欲睡。要是拿出几张剪纸作品,或者现场给我们演示一下,再让我们自己剪一剪,那大家肯定会玩得很开心。

章莉(湖南):我觉得有些“非遗”能通过某种形式让我们感兴趣最好,如果实在无法引起兴趣,那就强制灌输,列入考试范围。比如说新疆的木卡姆艺术,一演要演好几天,肯定很多人不感兴趣,如果要考试,大家肯定会去了解。

刘昴(上海):为什么一定要了解“非遗”呢?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了解这些有什么作用呢?人的精力有限,我花时间去接受文化洗礼,别的同学却把这时间用在做题上,那我多吃亏啊!这可不是我编的,每次去听这类讲座,好多同学都带着练习题去做。任台上唾沫横飞,我自岿然不动。

责编/石子儿

猜你喜欢

中国馆非遗剪纸
剪纸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剪纸
剪纸
EP雅莹成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
剪纸鉴赏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