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2010-01-20周群英徐宏毅胡绍元

关键词: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

周群英,徐宏毅,胡绍元

(1.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周群英1,徐宏毅2,胡绍元2

(1.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借鉴国际竞争力理论构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线性加权方法和聚类分析对甄选的41个国家和地区1999、2002、2006年三个年度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影响力是评价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41个样本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差距显著。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略有提高,但与高等教育强国差距还较远。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为了营造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国内侧重于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偏少,如集中探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意义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国外虽有少许的定量分析研究,但也只是初步探索,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仅设计少量指标反映各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状况。因此,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进行更为全面的实证分析,探索提高一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其次是获得具有信度和效度的指标数据。对于前者,目前比较权威的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力理论可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后者,国际组织公布的可比性数据为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一)构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以国际竞争力理论为依据,分析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所包含的要素,并参照现有的指标体系对要素进行分解,再经过筛选,提炼出能够反映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才可形成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理论界对于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普遍采用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力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1]674个基本要素和机会、政府[1]1172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波特将这4个基本要素和2个辅助要素构成一个钻石模型,并认为当某些要素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最大。借鉴和运用波特这一国际竞争力理论,可构建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见图1。

该钻石模型由投入、结构、创新、国际声誉4个基本要素及教育机会、相关支持行业2个辅助要素构成。其中投入表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经济支持;结构表示为高等教育各项资源在制度上的分配;创新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需求条件和推动力量,创新包括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国际声誉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可以显著提升一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此外,作为辅助要素的教育机会和相关支持行业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让所有受益者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也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如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或者相关领域人员的支持等。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互相促进的系统,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指标体系。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为基础,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合组织关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标,可构建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框架。见图2。

图2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框架

模型框架由钻石模型的4个基本要素和2个辅助要素构成评价体系的6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之下分解出24项二级指标。其一,经费投入: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X6),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X11);其二,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X7),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指数(X8),私人部门提供的高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X9),公共部门提供的高等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X10),5A 类学生比例(X12),5B类学生比例(X13),博士生比例(X14),生师比(X15);其三,国际声誉:包括留学生占全球国际生比例(X16),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500的高等教育机构数(X17),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行前两百的高等教育机构数(X18);其四,创新性产出:包括高被引论文数(X20),师均EI论文数(X21),师均SCI、CPCI、IC、CCR①论文数(X22),Nature论文折合数(X23),1951—2006年获诺贝尔奖国别人数 (X24);其五,相关支持行业:包括人均GDP(X1),国民计算机普及率(X5),百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X19);其六,教育机会: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X2),15~17岁人口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X3),18~24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X4)。

(二)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保证评价数据的权威性和一致性,评价数据采用国际权威机构和官方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各项指标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数据来源表

所有数据全部来自第三方数据,所获取或估计的数据一般在误差许可的范围之内,保证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由于数据遗漏的原因,删去了一些指标数据缺失严重的国家,最终选择了4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另外,研究还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选取了1999、2002、2006年3个年度来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进程中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年份,是因为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扩张的历程;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了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6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在运用线性趋势插值法补齐遗漏值的基础上,数据处理采用了SPSS13.0统计软件。

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借鉴已有的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2],实证分析思路如下:先将上述24项指标作为原始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获得若干公因子,接着采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出反映一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分。根据该综合评分,对4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排名,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等级划分。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各个原子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样才能够将较多的变量综合成为较少的,几个能反映变量特征的公因子。进行因子分析,需要考察信度检验中的KMO样本充 足 度 测 度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根据学者Kaiser的观点[3]36,如果 KMO 的值大于0.5,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等于0.01时,则表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1999、2002、2006年KMO样本充足度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具体情况见表2。

第三,就是主动攻击。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是相互对立的,此种类型的攻击主要是相关的网络系统攻击者故意越过安全防护墙的保护措施,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内部,毁坏原有的代码并添加恶意代码,最后使得计算机系统中原有的数据资料的完整性遭到大面积的破坏。

表2 KMO样本充足度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

3个年度的 KMO值分别为0.696、0.640、0.593,因此,1999、2002、2006年3个年度的24项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提取公因子,3个年度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都超过80%,表明它们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原始观测变量,并能反映原始数据所表达的信息。为了对各公因子作出合理的解释,需要对其进行旋转。参照旋转后因子载荷的大小(以不小于0.6为标准),对6个公因子所包含的主要观测变量进行筛选和归纳。按照上述步骤,依次筛选和归纳出1999、2002、2006年各公因子所包含的观测变量。见表3。

表3 1999、2002、2006年各年度提取的公因子%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三个年度的公因子提取过程中,公因子所涵盖的变量组合不变的有X16、X17、X18、X20、X23、X24和 X12、X13。根据构成该公因子主要指标的类型和性质,可将公因子F1命名为高等教育创新影响力。从3个年度公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4.180%、32.718%、31.431%)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创新影响力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综合指标。在观测变量X12、X13所组成的公因子中,X12在公因子上的载荷为负值,表明不宜大力发展5A类高等教育,即学术型高等教育,这一点符合现实社会所需求的是大量职业型人才的现象,也与马丁·特罗预测未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增加职业结构所‘要求’的内容”[4]相符合。

(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分排名分析

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法计算各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然后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各公因子的得分,根据公式(其中Wi为公因子方差贡献率,F'i为公因子得分),计算41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分及排序。见表4。

表4 41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从表4所显示的3个年度的综合得分看,41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有强有弱。最高的为美国,得分不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是排位第二名的3倍多,其地位十分牢固。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公因子F1所涵盖的各项指标中,美国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如指标“留学生占全球国际生比例(X16)”,美国最高,为22%;“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500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X17)”,美国有167所机构,数量最多;“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行前200的高等教育机构数(X18)”,美国有55所机构入围,也位居第一;在指标ISI所列的高被引论文(X20)中,美国以4 072篇被列入而高居榜首,摇摇领先于第二位的德国258篇;Nature论文数(X23)的前三甲为美国4 211篇,英国1 214篇,德国754篇,美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51—2006年获诺贝尔奖人数(X24)最多的是美国,为248人,占41个国家和地区获诺贝尔奖总数的56.7%。虽然其他指标可能处于不利位置,但总的来看对美国综合得分影响不大。

(三)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排名年度变化分析

41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在3个年度的排名顺序有较大波动,有的出现较大的上升,而有的则出现较大的下滑。8年排名明显上升(上升幅度大于3)的有冰岛、韩国、希腊、中国、南非等10个国家;排名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小于3)有瑞典、阿根廷、土耳其、乌克兰、芬兰等9个国家;其他国家的排名变化几乎不大,其中美国、法国、比利时、印度等8个国家排名没有变化。国别变化情况表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时间来看,间隔时间越长,排名变化的幅度越大。以1999年排名为基线,4年排名变化幅度最高的仅为4,而8年排名变化的最高幅度则上升为8。这一点符合教育变化周期性长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排名从1999年的26位上升到2006年的22位,属于上升较快的国家,这一变化从排名中得到反映。

(四)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聚类分析

为了规避定量分析的缺陷,进一步找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组群之间的差异,使人们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有必要根据综合得分将4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聚类分析。以3个年度的综合得分作为变量,采用欧氏距离平方组间连接的方法,把41个国家和地区划分为5类。见表5。

表5 41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等级区域的国家仅有美国一个国家,其在1999、2002和2006年的综合得分均为第一名。

第三个等级区域国家或地区为挪威、法国、日本、比利时、奥地利、爱尔兰、冰岛、新西兰、荷兰、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根据他们在各年度综合得分均高于均值,列入高等教育较强国家。

第四个等级区域为乌克兰、俄罗斯、西班牙、希腊、中国、意大利、葡萄牙、阿根廷、捷克、土耳其、斯洛伐克、匈牙利、南非、波兰、巴西、保加利亚、泰国、罗马尼亚、墨西哥,他们在各年度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略低于均值,属于高等教育中等发达国家。

第五等级区域为印度、菲律宾,他们在各年度的综合得分均远远偏离均值。另外,在这41个国家和地区之外,还有部分国家其高等教育水平可能更低,因而将第五等级的国家列入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之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因子分析、线性加权测算41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并运用聚类分析组间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创新影响力是评价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从因子分析来看,影响综合得分的主要是创新影响力公因子,其贡献率最大,综合得分较高的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创新影响力公因子得分也较高。这说明,创新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显著标志。因此,要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有必要制定有助于提高大学创新能力的政策,构建大学创新体系,以创新引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

(二)41个样本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差距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41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得分存在明显差距,以2006年为例,最高分为美国的146.038,而最低分为菲律宾的-63.550 3,相差209.588 6分,其他年度情况也一样。另外,美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导致其在聚类分析独占第一等级。综合测算得分的巨大差距表明41个样本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差距显著。

(三)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呈现了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因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分较高而被列入高等教育强国的第一、二等级的国家均为发达国家,人均GDP相当高,超过30 000美元,属于经济强国之列;而列在第四、第五等级的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历史演变和现有大量研究已证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考虑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互动关系,从国情出发,从自身的实力出发,实事求是地逐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略有提高,但与高等教育强国差距还较远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向前有所推进,从1999年的26名上升为2006年的22名,并从1999、2002年的第四等级上升到了2006年的第三等级,步入高等教育较强国家行列,但是从各单项指标来看,我国离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以近几年增长较快的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X4)为例,1999年我国仅为6.4%,在4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最后一位,到2006年毛入学率上升为21.6%,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比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2005年25.5%)、泰国(2006年45.9%)、马来西亚(2005年28.6%)要低,与高等教育强国距离更加遥远,更不用说一直排在41个国家和地区末位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X6),该指标1999年为2.79%,排在41位,2006年虽然增长为3.05%,但仍排在第41位。由此可见,仅就上述基础性指标值而言,根据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基础,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注释:

① “CPCI”为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IC”为index chemicus,“CCR”为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

[1]波特 迈克尔.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赵宏斌.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25-30.

[3]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36.

[4]特罗 马丁.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连进军,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3):5-24.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ZHOU Qun-ying1,XU Hong-yi2,HU Shao-yuan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WHUT,Wuhan 430070,Hubei,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WH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This paperrefers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ories to buil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in which the empirical study focuses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about 41countries and areas in the years of 1999,2002,2006by factor analysis,linear weighting,cluster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al el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among 41countries and areas;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slightly,but is still far from being the strong state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G649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0.06.023

2010-09-14

周群英(1976—),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徐宏毅(1964-),男,浙江省宁波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 (AGA080340)

(责任编辑 高文盛)

猜你喜欢

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