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震下的“零死亡”:新西兰抗震救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0-01-20李忠东

中国房地产业 2010年9期
关键词:南岛惠灵顿里氏

李忠东

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条长3.5米的新断裂带。距离震中约40公里的南岛第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受地震影响最大,水电中断。虽然不少房屋外墙倒塌,但是房屋的基本结构仍保存完整,很少见到整体倒下的状况。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全城只有两名50多岁的男子受重伤,实现了“零死亡”。

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卡特当天在首都惠灵顿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会面后对媒体说,没有人员死亡“实在是太幸运了!”南岛强震下的“零死亡”,不可否认有客观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震中距市区约50公里,并且为非直下型地震,本身破坏力较小;二是地震持续的时间较短,仅40秒左右;三是克赖斯特彻奇市不到40万居民,人口密度低,几年前还是一个小镇,建筑多为平房和老房子;四是地震发生在凌晨,受灾严重的市中心商业区活动的人不多,从而减少了人员伤亡的机率。

但是这种“幸运”并非出于偶然,绝不是可以凭空得到的,它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评论认为,建筑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才是使新西兰强震中创造“零死亡”奇迹的重要原因。新西兰经过长期摸索,应对地震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抗震减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居住分散、建筑把关严格有关,地震逃生知识也比较普及等。

地震多发灾害频繁

新西兰是一个岛国,地处世界两大构造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大陆板块之间,两板块相撞后俯冲的潜入过程,为火山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也使新西兰的所在之处成为环太平洋地震带,造成该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活跃,新西兰因此成为世界上的地震多发国之一。首都惠灵顿就位于一条十分明显的断层纵贯区内,南岛的群山则是由数千年来两大板块碰撞而成。

新西兰的隔震减震技术之所以能领先全球,是不断从历史天灾的血泪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新西兰每年可记录到的地震次数达14000多次,但居民只能感受到其中的150次,而能够造成破坏的地震则不到10次。据统计,1900年以来,新西兰平均每两三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一次。198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有35次。在本次地震发生前,曾先后发生过几次强震。1931年2月3日,新西兰北岛的港口小城纳皮尔遭遇里氏7.9级地震,数分钟内全城夷为平地,258人丧生。1942年惠灵顿地区突发里氏7.2级地震,损失惨重。2003年,弗特兰德发生7.1级地震。2004年,南岛西岸发生7级地震。2006年,克马德克群岛发生7级地震。2009年7月16日南岛发生的7.8级地震,将峡湾地区向澳洲推近了约12英寸。

新西兰的隔震减震技术之所以能领先全球,是不断从历史天灾的血泪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历史上新西兰曾因地震严重受灾,1931年发生在北岛纳皮尔的里氏7.9级地震和1942年发生在惠灵顿地区的里氏7.2级地震,分别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这两次强震是罕见的大灾难,当地政府和居民在艰难的重建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在不可抗争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并无必胜的法宝。但如果平时能把预防和教育、提升防灾技术等工作做好,就可以保障在灾难不幸来临时将人员的伤亡降到最低。

新西兰政府在1931年纳皮尔地震发生后第三年,就通过了新的房屋建造法,要求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必须用钢筋水泥建造。此外,相关法案还严格规定建筑物中所使用的防火材料,而居民住房也必须保持一定间距以备有足够空间得以逃生。经过多年来在抗震减灾方面的不断努力和积极摸索,新西兰在抗震设计、立法和防灾减灾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政策和理念,在应对地震方面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全国的地震防御体系越来越完善。

建筑质量安全过硬

无论在建筑施工技术的安全质量监控上,还是建筑安全立法上,新西兰都做得非常到位,堪称楷模。

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国家建筑法对建筑物质量追责体系有严格规定,确保建筑物质量达到设计标准。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新西兰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安德鲁·查利森强调说:“新西兰的建设标准、施工水平、材料使用以及建造环节中的每一处都必须有质量控制。”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新西兰政府不断强化法律规范,以确保全国的房屋坚固耐用,符合抗震要求。新西兰特别重视建筑质量,从规划、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都严格监督,认真把关,稍有疏忽便严厉追究责任。每一栋商业或住宅建筑,必须经当地地方议会批准且严格按国家建筑规范执行。一旦出现问题,将有专门机构追究包括审查人员在内的各方人员的责任,“一个也不能少”。他们不仅立法上明确规范,在监管上更是严苛,保证了建筑的质量,也避免了出现豆腐渣工程的现象。

管制的严格复杂化,必然使审查耗时增长,费用亦逐步增高。“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因昂贵而严苛的执行标准遭到非议和批评,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性问题。”新西兰政府服务技术咨询组顾问格雷姆·麦金多指出,“我们清楚地知道,会有一个验证所做正确与否的时刻,那就是在一场天灾中没有人死亡,损失也降到最小” 。

新西兰人住的许多都是平房,主框架是抗震木结构。这种房屋柔性好,耐冲击,易逃生,在地震中能有效地避免大量的人员伤亡。根据《建筑法》,所有平房完工后毫无例外地都要由市政府检查,还要备案,以严把质量关。

隔震减震技术先进

除了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建筑法规制度之外,新西兰还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纳入大量的防震元素。优秀的质量与巧妙的防震技术运用,确保了强震下的“零死亡”。

新西兰的房屋大多采用了世界领先的隔震技术,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筑科研人员就已把特制的“橡胶垫”运用于基础隔震。例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主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这种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造价不高。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被居民广泛接受。在1987年南岛里氏6.7级地震中,这种建筑的优越抗震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现在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目前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主要采用这种建筑方式。

减震教育常抓不懈

新西兰高度重视灾害防御工作,建立起卓有成效的灾害防御机制。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专门设立了政府民防部,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

地震毕竟有其不可预测性,因此减少地震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离不开日常的防震减灾教育。新西兰十分重视对民众进行防灾减灾方面的教育,普及有关知识,并持之以恒。政府民防部组织力量编写印制了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手册,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这类宣传材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要求所有公民人手一册。当然这种宣传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却可以最大范围地深入到普通民众之中,让每个人都清楚地震发生后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做到遇震不慌。正是这种平日坚持不懈的防震减灾教育,帮助新西兰人在一次次的地震中逃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正如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地质学教授玛莎·萨维奇总结的那样——“这次地震规模虽然跟海地地震差不多,但是损失却要小很多。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就是靠平时掌握的救灾知识和积累的逃生经验化险为夷的。”

猜你喜欢

南岛惠灵顿里氏
高清大图
惠灵顿供水排水都添乱
欧盟评估来自一种转基因里氏木霉的α-淀粉酶的安全性
惠灵顿海边风光
福建沿海考古与南岛语族起源探秘
iPhone拍摄精彩球迷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