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地铁很少禁卖报纸
2010-01-18
●本报驻日、英、法、加、德、韩、联合国记者 蒋丰 纪双城 姚蒙 陶短房 青木 莽九晨 吴云
北京市委宣传部发起的禁止北京地铁售卖报纸的行动,在北京市民及媒体中引发强烈不满及抗争。北京地铁的“禁报令”是以安全理由下达的,但据《环球时报》驻世界各地的记者近日调查,在发生过“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纽约、发生过“沙林毒气案”的东京、发生过地铁爆炸案的伦敦,都没有像北京这样把报纸当成危险品发出地铁禁售令。在这些国际化大都市,报纸并不是地铁的麻烦或负担,正如日本的一名地铁员工向《环球时报》记者所说的那样,车站是要给乘客提供方便的,不能因为自己要承担安全的责任就让乘客不方便。在国内,北京地铁“禁报令”引发的轩然大波连日来无法平息,从地铁乘客到新闻单位,不满情绪在迅速扩散。北京市一家报纸负责人17日愤怒地对《环球时报》表示,北京市有关部门在这个事情上有点一意孤行,无视民意。
外电关注北京地铁“禁报令”争议
日本“探求中国”网站近日以“北京市地铁禁止销售报纸,但又允许《信报》一家销售”为题,报道了近来中国媒体围绕北京地铁站台内不许卖报纸的社会反响。
该报道引用多家中国媒体的评论以及网络调查,报道称,“从2009年10月的情况看,北京市每天利用地铁人数达到510万人。地铁已经成为北京上班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上班途中购买报纸阅读,已经成为上班族了解新闻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现在,北京市不顾社情与民情,凭借着一纸通知干涉百姓的生活习惯,这是用权力轻视权利,是对百姓的无视。”
香港《南华早报》12日的报道以调侃的语气报道称:“忘了不安全的电梯、站台上推推搡搡的人群或恐怖分子吧。北京当局已经指明了地铁乘客面临的最新危险——报纸。”
《南华早报》的报道还说:“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下令,禁止在该市70多座地铁站内出售报纸,唯一的例外是一张与市政府关系密切的小报。该报的竞争对手大呼不公,称此举试图扼杀竞争,而乘客们则指责政府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问题上。”该报道还援引乘客的话质疑“禁报令”是典型的官方思维,也就是说,“有关部门最好少做事,以最大限度减少做错事的风险”。
香港《明报》也报道了北京地铁禁售报刊引发争议。报道称,“禁令一出,引发强烈反弹”,《新京报》和《京华时报》同时大篇幅刊文表达不满;《北京晚报》虽然没有做出反应,但其内部员工称,他们也对禁令十分不满,不过碍于受北京市委宣传部管辖,难以发声。
《明报》还报道称,根据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解释,“禁令”是应市委宣传部要求,主要考虑地铁站内卖报纸,会造成拥挤,发生危险。因此地铁站内除《北京娱乐信报》外,其它报纸均停止售卖。但这一例外受到广泛质疑。报道援引内地资深媒体观察员的分析称,只允许一家媒体进入地铁,会让人觉得安全只是借口,这实际上是用行政力量为属下报纸谋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说,禁止在北京地铁内卖报的这样一个决策,显然存在着很大的疏忽。政府做出一个公共管理的决策,必须评估其程序的合理性、可能产生的后果和相关的社会反应,照顾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平衡。
外国地铁怎么看售报与安全
外国的地铁站是怎样对待报纸与安全的问题呢?
东京地铁1995年曾发生过“沙林毒气”袭击惨案,导致12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但东京都交通局讯息中心主任佐藤佑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京地铁并没有因此对报纸做出限制,目前东京地铁站台上有大约120多家名为“Merci”的售货亭,出售报纸、杂志、香烟等日常用品。她说,东京地铁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其拥挤度常常被用“罐头”来形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拥挤,就把站台上的售货店都取消了。因为车站是要给乘客提供方便的,而不是因为自己要承担安全的责任就让乘客不方便。”她认为,解决站台拥挤、安全的问题,需要靠疏导、教育、管理。
《环球时报》记者在东京后乐园车站采访了一个“Merci”售货亭的店主。据她介绍,每天这里要卖出400多份报纸。当清晨上班高峰站台拥挤的时候,客人们都能够自己准备好零钱购报,售货亭也会事先准备好一些零钱。另外,每天上班的高峰期间,地铁公司都会有工作人员以及临时雇用的钟点工在站台上维持秩序。当她听说北京地铁里面不允许卖报纸的时候,吃惊地反问:“那乘客要想看报纸怎么办?”她特别强调,顾客早上买报,已经成为日本“晨读文化”的组成部分,然后不无自豪地说:“日本是世界上的‘读报大国,日本国民素质也是靠读报培养起来的。”
英国伦敦几乎一半以上的地铁站里都有报纸售卖,在伦敦市中心,更是每一个地铁站里都有装修精良的报刊零售店。17日,在伦敦流动人口最密集的牛津街地铁站,记者向这里值班的乔治了解他对地铁安全的看法。乔治说,他对于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事件至今还心有余悸,但极端分子总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市民,相互信任和支持才是保证地铁站安全的关键。乔治说,为了安全而不让卖报纸的做法,连他这样一个地铁工人都不可理解,因为安全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法国巴黎地铁每天的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一般法国报刊销售都以地铁站及周边作为基本依托,地铁站里的报纸销售占到不少报纸零售量的60%以上,对各报刊来说,地铁站是一个重要的销售阵地。而进入地铁站,人们看见最多的店铺就是报刊店。巴黎地铁公司对报刊销售的规定是必须设立固定的销售点,由地铁公司出租这样的销售点,可以是一个店面,也可以是一个很小的摊子。由于人们广泛使用地铁上下班或出行,所以设立报刊销售点十分方便读者。《环球时报》记者17日采访了几位在巴黎地铁买报的人,他们均表示每天上下班时顺便购报纸是一个习惯,有位叫艾田的说,如果地铁站里报刊售点关门,他会感到十分不习惯。
纽约的地铁系统全世界最庞大,据统计,在2005年乘坐纽约地铁的乘客人数高达14亿,其中9月的一天,乘客人数就达750万。在保障乘客安全、提供快捷服务的前提下,如何满足乘客特别是中长途客人的各种需要对地铁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地铁站内设立报刊亭则被认为能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在纽约中央火车站、时代广场等一些大站,乘客可以经常会发现,报刊亭可能不止有一个。这些报刊亭,不是流动的,而是固定的摊位,如同地面上的报刊亭。它们不仅出售报纸杂志,有的还出售矿泉水,给乘客带来很大方便。曾多年乘坐地铁上下班的联合国官员李茂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在上下班的时候就经常在地铁站内的报刊亭购买《世界日报》或其他刊物,在等候和乘坐地铁的时候看。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北美的一些城市禁止地铁内卖报纸,但那种禁令是完全一刀切,免费报纸也不许“赠阅”。北美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属于轻轨,站台十分简朴,许多小站被形容为“比一部电梯大不了多少”,这样的地铁站,自然无法在站内卖报、发报。
喻国明认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只要有地铁,恐怕都没有禁止在地铁里卖报纸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因为报纸不同于那些紧俏的商品,其简单、短促的销售节奏根本不会造成任何人员集聚的情况,以地铁安全为由禁售报纸是站不住脚的说辞。喻国明说,即使像美国、英国这样反恐高度紧张的国家,也都没有以地铁安全为由停止在地铁里卖报纸,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公共决策,都会对政府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禁报令”经不起推敲
目前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以商业逻辑构建的免费报纸构思产生于瑞典,1995年瑞典正式创刊了首份免费报纸《国际地铁报》,此后荷兰、芬兰等欧洲国家都陆续推出以地铁报为主要形式的免费报纸。可无论免费的地铁报在欧洲国家办得有多火,其与收费报纸之间一直是“和睦相处”的关系。在欧洲国家的地铁站,地铁报箱大多设在站台外的出入口,以便于人们取阅。而收费报纸则可以在地铁站内的零售店里购买。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安德斯·鲍威尔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研究了大半辈子国际媒体,从没听说哪个国家或哪个城市的地铁里只允许老百姓看一种报纸。鲍威尔说,瑞典的免费地铁报尽管非常发达,但仍然无法替代传统收费报纸的地位,打个比方说,免费的地铁报就好比是快餐,虽然方便,但“营养不够丰富”,所以很多人还是愿意购买有深度、内容也更全面的传统报纸。而且越是有读报习惯的人,对传统报纸的重视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