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报纸破坏商业公平
2010-01-18
郝 洪
很多人习惯在乘地铁时读书看报,既充分利用时间,也消解狭小空间里面面相觑的尴尬。不过,在北京,地铁禁报令的出现,使人们继续保持这样的习惯不那么容易了。
关于这一禁令本身的荒谬,媒体讨论得已经相当热烈。大家的质疑都指向了“地铁禁报令”的软肋——安全隐患也罢,方便管理也好,所遮掩的不过是两个字:“利益”。一如著名电视人曹景行的评论:如果说,北京的地铁站安全会因为设一个报摊,因为有人买报纸而遭到威胁,那应该说,北京地铁是世界上“安全最脆弱”的地方了……
正如我们知道北京地铁肯定不是“安全最脆弱”的地方一样,这项政策里显而易见的是垄断的隐患。报摊在北京地铁已存有数年,一夜之间因莫须有的“安全隐患”而颠覆,用有明显垄断隐患的政策来消除安全隐患,不知是依据了什么科学管理法则。相较于政策背后垄断利益的揣测,笔者感兴趣的是,“一报独占,百报皆黜”这样匪夷所思政策的出台程序;作为一家企业,北京地铁营运公司是否有权以公共安全为由,决定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分割。
对舆论的质疑,有关部门已有回应,但该项公共政策是经地方人大决议,还是公众听证表决,抑或北京地铁私自决策,我们无从得知。从现有报道来看,公众对此政策并没有心理准备,在地铁里,当他们有阅读需要的时候,他们将被迫接受一份指定产品——“没有选择!”
地铁站台容不下市场自由,其影响的还不只是几张报纸的去留,它关乎人们的信息选择权。谁都知道,这个时代,很少有一杯清茶、一张报纸可以坐上半天悠闲、自在的工作了,几乎每个人都急匆匆,除了网络,只有上下班地铁旅途是少有的几段比较整齐的阅读时间。在这个时段,浏览一份自己喜爱的报纸,如同饱食一顿丰富的营养餐。一份报纸面向某一类群体,代表某一类群体的观点,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立场。只允许一份信报的北京地铁是想将站台变成只传播一类信息,只留存一类声音的空间吗?
在人人都渴望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这样的场景令人难以设想,更让人警惕。那些试图盗用公共名义闭目塞听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商业领域,通过控制、垄断话语权达到垄断商业利益的目的,这在房地产领域已经出现。从这个角度而言,对“北京地铁禁报”事件的处理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作者是人民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