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一世 读一生
2010-01-17韩宝峰
文/韩宝峰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有几十个频道,网络信息海量且在不断增加,DVD、MP4、掌上游戏机等供人娱乐消遣的新玩意层出不穷……而我最喜欢的事却仍旧是点亮台灯,泡一杯清茶,手捧书卷细细品读。这个时候,人是恬静的,心绪是悠扬的,感觉是熨帖舒畅的。人生充满未知,但有一点于我来说是确定的,那就是读书的习惯将会一直保持下去。
我生长在一个非常偏远的村落,能去的最远的也是最繁华的地方就是赶集时候的乡镇,镇上没有书店更没有图书馆,我的阅读来自母亲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书。儿时的我对大部头的小说实在提不起兴趣,感兴趣的只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的小人书,当时,《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西游记》等连环画让我如获至宝,甚至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当成连环画中的主人公,时而激情满腔,时而怒火中烧,时而泪水涟涟。
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开始阅读的原动力有些功利,纯粹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上初中的时候我学习底子不错,加上经常在题海中摸爬和不间断地死记硬背,各科成绩都在前10名,除了语文之外。语文考试中我最怕的是作文,和写一篇作文比起来,我宁愿去操场跑一个10公里。那时我住校,一个没有回家的周末,百无聊赖的我在县城闲逛,买了几本阅读方面的杂志,这一看,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后来,我又在一个亲戚家看到了诸如《咬文嚼字》、《课外阅读》等旧杂志,便一并抱回学校,当做劳逸结合之中的“逸”来对待。这样过了一个学期,我的语文成绩竟然有了很大提高,看到“作文”二字也不再发憷了。从此,我便开始广泛阅读,而阅读的对象也不再止于那些提高我语文成绩的功臣杂志,那一时期,我读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和四大名著,皆是带着敬畏的心,满怀激情看下来的,冥冥之中,我觉得通往一个光辉殿堂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我读的是一所理工科大学,课程多且难懂,用来阅读的时间少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办了学校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的借书证,周末和长假我都会到图书馆至少坐上一天。这期间,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我还知道了一些知名作家的名字,开始追着他们的作品看,看了当时非常流行的王朔的小说,看了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并非常郑重地去书店买了王小波全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掏钱买文学书籍(以往都是借来看的),自此后,王小波全集一直伴我左右,一旦被人借走未见归还,我便会到书店立即补齐。彼时,网络已渐渐兴起,作为WEB1.0时代重要组成部分的BBS也已流行开来。看得多了就有了写的冲动,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撰写文章,后来自己创办了一个BBS,把自己当做主力写手,一段时间内,那个BBS聚集了很多写作高手。曾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我真正应该去读的是文学专业,后来,在友人的提点和自己的反省之下,我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觉,我写的那些根本算不得文学。
毕业后我来到了军营,被分配到一个方圆十几里之内都没有人烟的戈壁滩腹地,几十个人守着几台设备,有任务就上,没任务时训练学习。刚到单位时我非常不适应,走出小院子就是茫茫戈壁滩,进入小院子就是再熟悉不过的几十张脸,大家的娱乐只有球类运动和一台电视。那段时间我很烦躁,且暗自萌生退意。一次,我经过营区一个常年上锁的房间,发现门竟开着,便推门走了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好几书架的图书。原来,常年锁闭的房间竟这样别有洞天!我借来了钥匙,开始一册册地读里面的书。那里的书以世界名著和国学居多,前者正是我没读过的,后者正是我喜爱的。透过那个房间的窗户,便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偶尔出现的乌鸦,窗外时常有呜咽的西北风响起,绝少有人打扰,确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不到一年时间,我便将那个不大的图书室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浮躁不安的情绪大大减少,也正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我调到了机关,为适应工作需要,我阅读了很多政工方面的书籍。除此之外,我还阅读了马克思理论和《国富论》、《君主论》等诸如此类的书籍,它们不仅对我胜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我的阅读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四五年前,我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写了一本《玩转三十六计》,出版后反响不错。
读了这许多年的书,自然也生出一些心得,借此机会在这里总结一下,仅是一家之言而并非权威,大家择善而闻吧。首先,一定要去读书。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言,现在吸引人的东西很多,但没有一样能和读书相比,只有书给人的启迪和帮助是持久而系统的。其次,读什么书很重要。除了宣扬淫秽暴力封建迷信之类的书籍,什么书都可以读都应该读。当然了,我们的生命有限,所以,需要有选择地读。我建议先从国学读起,文学书籍可以先广泛阅读,总会找到你喜欢的类型或作家。最后,怎样读书也不容忽视。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文学作品容易让人投入,因为它们重视的是故事,不同的只是写作手法,并不需要费力去思索,而国学书籍和理论书籍就需要你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现实所感去仔细体会了,唯有如此才能体味其中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