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扩展区域教育均衡的边界——宜昌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述
2010-01-15刘艾华肖昌斌
◎/特约通讯员 刘艾华 舒 畅 本刊记者 肖昌斌
三大工程扩展区域教育均衡的边界
——宜昌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述
◎/特约通讯员 刘艾华 舒 畅 本刊记者 肖昌斌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在地级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县级教育的管理没有人事权和财务权,职能被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弱化的背景下,宜昌市顺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律,在推进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工作中,渗透“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的理念,用机制创新推进宜昌市教育均衡发展。
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同志在宜昌市夷陵区东湖小学
宜昌市辖5个区、3个市(县级市)、5个县,总人口415万,集城区、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三峡移民坝(库)区于一体。1999年,宜昌市所有县市区实现“普九”;2006年,在湖北省首次评选的4个“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区”中,宜昌有3个县市区名列其中;2008年,宜昌市成为湖北省首个“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全覆盖的地级市。宜昌教育虽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但市内各县市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区位优势差异巨大,既有海拔不足百米的沿江平原县市,也有平均海拔超过千米的大山区县;人口分布不均,既有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的市区,也有每平方公里不足80人的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有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也有省级和国家级贫困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差距达1.5倍和2.2倍。由此造成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
近年来,宜昌市面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的实际,着力探索市域内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以校点布局调整为先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均衡配置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均衡发展之路。
当标准化学校创建工程的设计师,统领各地根据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
随着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落实,农村外出务工人口骤增,农村学龄儿童急剧下降,农村学校“散、小、弱、差”的弊端显现出来,城乡教育差距持续拉大。要改变这一状况,宜昌市教育局提出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路线图:必须通过调整校点布局,兴办寄宿制学校,推进学校建设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调整学校布局,难的不是撤并学校,而是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现实条件下,优化中小学校点布局,必须兼顾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学生就近入学与学校办学的效益质量,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科学的校点布局与适度的校均规模是基础和前提。宜昌市早在“九五”末期就开始了校点布局调整的探索实践。一是宣传先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全市自上而下进行思想动员,层层召开征求意见会和座谈会,把国家政策、现实困难和布局调整后的好处明明白白地摆在干部群众面前。1999年,宜昌市教育局在《宜昌日报》上开展了以“长阳县雷家埫教学点该不该撤”为主题的历时2个半月的社会大讨论,发表正反观点文章70余篇,统一了思想认识,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2000年,市教育局统筹城区与县市,制订了《宜昌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规划》,确定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框架”“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抢抓机遇,理顺体制,落实责任。明确了各级政府推进布局调整、筹措教育经费和定点学校建设等方面的责任,规定凡是要新建、改扩建的学校必须是布局规划中保留的定点学校,新建学校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狠抓落实。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条件先行,分类推进;成熟一所,调整一所”的工作原则,做到教育资源不流失,学生不辍学。2000年制定的十年布局调整规划顺利完成。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路程远成为必须妥善解决的又一难题。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确保布局调整顺利推进,整体提升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寄宿制学校建设,难点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改善山区农村办学条件为目的,以优化校点布局为先导,以知识传授和生活监护一体化管理为内容的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在兴办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过程中,始终把解决住宿生的生活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作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抓硬件达标。制定了《农村保育寄宿制小学规定》,提出了“三吃”(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起),“四洗”(洗头、洗澡、洗衣、洗被),“十有”(有配套的寝室与厕所、厨房与餐厅、活动室与电视机、冷热水浴室、锅炉、洗衣机、电冰箱、蔬菜基地、微机及文体设备、专兼职保育员)的建设标准,大力开展农村保育寄宿制配套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二是抓生活配套。实施“温暖工程”,让学生“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实施“校车工程”,保证学生上学放学路途的安全。三是抓日常管护。配备专兼职保育员,编写《宜昌市保育员工作手册》和寄宿生行为安全“三字经”、生活自理自强歌等,让学生从小就形成较强的自理能力。针对学生远离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现象,实施学生阳光关爱工程,建立“联系卡”“成长册”等,让学生在学校享受家庭般的温馨和快乐。
分类制定切实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整体提升教育水平,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根本方略。宜昌市分别从2002年、2005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以农村保育寄宿制合格小学和标准化初中为载体的标准化学校创建工程。在推进标准化学校创建过程中,一是坚持标准带动。结合全市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宜昌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标准涵盖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班额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前瞻性。并按照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分类制定相应的标准。两度修订提高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在指导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坚持项目拉动。根据《宜昌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规划》,统筹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教育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全部用于布局调整规划中永久保留的学校,同时结合寄宿制学校工程规划、中小学危房分布状况、危险程度和房屋用途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对项目进行统筹安排。与此同时,加大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据统计,近三年来,对城区薄弱初中投入资金1亿元;对区属薄弱小学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薄弱学校改造。三是坚持评估推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责任状,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教育目标考核内容,有力推动了全市标准化学校创建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最佳途径。一是超前推进“班班通”。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背景下,2006年,宜昌13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全覆盖。2008年,宜昌开始“班班通”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建设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方式的“班班通”建设,按照面向学生、走近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使全市中小学每个教学班都能接收远程教育优质资源。二是推进常规教育技术装备达标。坚持适度超前、重在利用、贵在提高效能的原则,加大装备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做到教育教学资料满足师生需求,教育教学设备符合标准要求,信息技术设备适应发展需要。近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近亿元为各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教学仪器室和音体美卫等专用教室配置了基本装备。
当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的红娘,打破教师流动的县域壁垒,建立全市一体化的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均衡的援教机制
在现实人事、编制政策框架内,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行政推动,促进教师的交流合作与培训提高,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十五”时期起,宜昌市陆续出台了送教下乡、城乡结对等一系列举措,但不成规模、不成体系,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和规模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宜昌市从2009年初开始,全面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采取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援教机制,以城区辐射县市,以县城带动农村,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同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师资差距。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要流动。针对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过大的问题,2009年5月,宜昌市充分发挥主城区和中心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采取结队帮扶、定期支教、名师带徒、对口交流、巡回讲学、挂职学习等六大形式,全面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城乡教师援助工程打破了城乡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城镇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农村学校提高了办学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城乡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一致好评。一批农村学校致函市教育局和新闻媒体,称赞教师援助工程援在了心坎上。
为了让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近年来,宜昌市教育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培训、全员参与、优师强能”的思路,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教师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学习和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专业科目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一是坚持师德为先。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把每年的4月定为师德教育月,自2002年以来,连续九年开展主题鲜明、全员参与、实效突出的师德教育月活动,建立了师德考评制度和师德档案,开展师德论坛和师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近两年来,全市形成了以全国师德楷模郑琦等4名全国先进典型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二是强化校长核心。连续两年组织优秀校长、教学副校长外出集训,参加对外交流活动,每年选派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知名学校挂职锻炼。三是突出骨干引领。建立和完善优秀骨干教师培养、管理与激励机制,建立了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县级骨干教师队伍,并给予专项补贴,厚待拔尖人才,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30名杰出校长和100名宜昌名师为龙头,5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为中坚,5000余名县级骨干教师为基础的优秀教师队伍。四是面向全员培训。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培训、面向全员、突出骨干”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学习、送教下乡和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取得成效。
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动态管理、定期调整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宜昌市在省定标准基础上,以县、市为单位放宽10%—15%,城区学校放宽5%—8%,有效防止了“有编不补、有岗不聘”的问题。二是建立教师补充和退出长效机制。各地坚持“逢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每年坚持补充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同时积极接收资教生到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对达到一定工龄的教师实行内部退养,有效化解了教师队伍老龄化和超编问题。三是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宜昌市教育局还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后顾之忧。2010年4月,宜昌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的通知》,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和改扩建教师周转房4000套,住房面积15.3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基本解决农村教师无房住、住危房、校外租房住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条件。
当高效课堂创建工程的操盘手,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改革、教研改革和评价改革推进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均衡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本质要求和核心目标。从去年秋季开始,启动了高效课堂创建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并将其列入宜昌市教育局2010年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十二五”规划的五大重点战略之一,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以创建高效课堂为抓手,形成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有效推进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整体推进高效课堂创建工作。2009年上半年,宜昌市开展了有关高效课堂的大讨论,明确了高效课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目的的‘优质、高效、轻负’的新型课堂”,为进一步统一思想,组织了部分校长和骨干教师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组织了近70人的专家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20天的新课程培训。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启动会,下发《关于全市开展高效课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市开展高效课堂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实现高效课堂必须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前提,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落实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把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作为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把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作为高效课堂的根本要求;把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进步,达到不同程度的爱学、会学、学会、学好作为高效课堂评价的根本尺度。
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起是寄宿制学校的基本要求之一
自去年秋季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举办了120余次不同层次的推进活动和交流会,掀起了高效课堂创建活动的热潮。全市整体课堂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宜昌市九中开展了以电子“学教稿”为实施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枝江一中已初步形成了各学科教学的新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423”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创建工程的实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积极认可,许多社会人士在宜昌教育信息网上了解高效课堂创建工作情况后,纷纷跟贴留言支持。有的学生家长表示:学校实施高效课堂后,孩子家庭作业量明显减少,休息娱乐时间更多了,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服务高效课堂创建,宜昌市革新了教研方式。一是强化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重点是备学生、备学情;备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备课程资源的有效选择,预设生成资源;备课堂实施策略,关注问题,关注增长点。二是开展分片联动、主题引领的区域教研活动。逐步形成了以片为主的教研活动共同体,在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分片教研活动,每学期每片教研活动确定一至两个主题,同片教师全员参与,深度探讨研究,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伍家岗区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手段,加快区域性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特色;西陵区以学校特色文化创建为载体,通过挖掘办学历史、团队研讨、专家论证、现场推进、督导评估等培育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了“均衡+规范+特色”的区域教研样板。三是实行蹲点联校、以点带面的教研策略。教研重心下移,实行教研员蹲点联校、以点带面的教研策略,各学科教研员分别联系一至两所学校作为联系点,定期到校蹲点,解剖麻雀,研究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形成经验,再在各个学校推广。四是开展网络教研。在全市高效课堂创建过程中,引导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成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心打造了宜昌教研网这个平台,引导全市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目前,网络教研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规范网络教研管理,提高网络教研质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已成为服务全市高效课堂的重要研究课题。
高效课堂创建顺利实施,评价体系跟进是保障。一是制订了各学科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以及《小学抽样评估方案》《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方案》《高中教学评价方案》,以此保证课堂教学及整体教学质量提升。二是进一步深化初中学业评价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从2005年起,宜昌总结了1999年以来中考改革的经验,结合当前实际,对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招生三方面的突破。宜昌市建立了中考命题审题制度和命题人员队伍,将中考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考试又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试结果呈现上,考试、考查科目的成绩均以等级呈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将学生评价分为5个维度,细化为15个要素和41条关键提示,提高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高中招生方面,将重点高中分配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逐年提升。2008年3月,宜昌市在全国中考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
记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