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和洁尔阴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2010-01-14张春华
张春华
女性阴道炎是已婚妇女的常见和多发病,提高女性阴道炎的治愈率,对防止盆腔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现将 340例女性阴道炎患者,分别用洁尔阴和臭氧治疗,并进行临床比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 2008年 9月至 2009年 1月门诊门诊及妇女病普查中登记的女性阴道炎患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两组,一组为已生育妇女 175例,用洁尔阴进行治疗,年龄最小 23岁,最大 51岁,平均 34岁,女性阴道炎种类:细菌性阴道炎 43例,滴虫性阴道炎 103例,霉菌性阴道炎 29例,病程 1~4年,平均 2年。女性生殖道感染类型:阴道炎 115例,宫颈炎 43例,盆腔炎 17例。另一组 165例,已生育妇女 162例,已婚未育 3例,以臭氧治疗,年龄 24~40岁,平均 32岁;病程 1~4年,平均 2.5年,女性阴道炎种类:细菌性阴道炎 40例,滴虫性阴道炎 123例,霉菌性阴道 32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类型:其中细菌性阴道炎 94例,滴虫性阴道炎 41例,霉菌性阴道 30例,以上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女性生殖道感染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洁尔阴组 选用洁尔阴治疗,非月经期的任何时期。治疗前常规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以确定炎症,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霉菌和滴虫,确定阴道炎症的种类。洁尔阴的治疗方法:用 10%浓度洗液(即取洁尔阴 10m l加温开水至 100m l混匀),擦洗外阴,用冲洗器将10%的洁尔阴洗液送至阴道深部冲洗阴道,1次/d,7 d为一疗程。
1.3.2 臭氧组 非月经期的任何时期,治疗前常规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霉菌和滴虫,确定炎症。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冲洗浓度为 2.5/L、治疗时间每次为 3~5 m in、疗程为 5~7 d不等,月经期除外,直到服务对象自觉症状消失,白带常规涂片检查各项指标正常为止[2]。
1.4 随访疗效标准[1]①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阴性,即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百分率为 100%;②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明显改善,阴道分泌物镜检阴性,即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百分率为≥80%;③好转: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镜检为阴性,即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百分率为<80%>3;④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镜检为阳性,即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百分率为≤30%。
1.5 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经 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技术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见附表。从见附表可以看出,臭氧治疗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一次治愈率100%,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治愈率为 93%、90%,低于洁尔阴组,但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5);洁尔阴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一次治愈率 70%,一次治疗无效者为 0,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一次治愈率分别为 37%、26%(总治愈率 36%),明显低于前者,统计学处理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一次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组明显优于洁尔阴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3 讨论
女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与盆腔炎发病关系密切,盆腔炎与宫颈癌的发病生有关系。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阴道炎对降低盆腔炎的发病有重要意义。目前治疗阴道炎的所有疗法臭氧疗效最好[2]。洁尔阴治主要成分是:蛇床子、艾 叶、独活、石菖蒲;其功效为: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本文臭氧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一次性照射治愈率分别为 100%、93%、90%(总治愈率 94%),明显优于洁尔阴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为治疗阴道炎的首选。并克服上述不足[3]。臭氧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无痛苦、无气味、病变组织无损伤、无交叉感染,对患者和医生无伤害,易被医患双方接受,是妇女病普治的首选。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洁尔阴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原理是将苦参等药材经过提取处理后,按照现代制药工艺治成液体,通过外阴阴道导给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用量小、起效快、药效持久、副作用少。它的作用在于: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使阴道清洁度得到改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一次性照射治愈率 70%、37%、26%(总治愈率 36%)。
总之,一旦发现女性生殖道感染,应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盆腔炎,增加治疗难度,尤其处于宫颈癌高危年龄段患者。我国普查资料表明,3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宫颈癌发射率明显上升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3]。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0.
[2] 王立君,张蓉华.臭氧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疗效观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9),11:565.
[3] 马丁.奚玲宫颈炎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进展.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