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西上饶市铅山县S村为个案
2010-01-12王世斌申群喜徐昀
王世斌,申群喜,徐昀
(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10;2.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调查与分析
——以江西上饶市铅山县S村为个案
王世斌1,申群喜2,徐昀2
(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10;2.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农村养老问题是社会极为关注且需亟待妥善解决的社会难题。通过对江西上饶市铅山县S村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和30~59岁中青年群体就有关农村养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收入低、主要靠子女供养、老年人看病难成为突出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应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实行应保尽保,提高其经济独立性,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养老保障新模式。
农村老年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变。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根基受到冲击: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趋小,核心家庭增多,三代同堂共居的传统家庭结构正在解体。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导致经济落后的农村普遍缺乏社会养老保障。因此,农村养老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农村养老是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21世纪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已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时间主要集中在2 0 0 0年以后,研究内容大多是有关“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之类,不仅数量较少且涉及面较窄,论述不够深入。实际上,农村养老问题主要涉及“谁来养”、“养不养”、“怎么养”和“养得怎么样”四个方面内容[1]。“谁来养”是养老的主体,“养不养”是养老的态度,“怎么养”是养老的模式,“养得怎么样”是养老的效果,四个方面在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缺一不可[2]。这就要求应考虑老年人的养老环境、人口特征及其在物质供应、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状况和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同时还要了解子女的赡养能力等方面的问题[3]。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除了继续关注“谁来养”、“养不养”等有关“养老保险”、“养老保障”的问题外,还应了解农村老年人“养得怎么样”,考察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供应、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情况,并联系农村养老环境来考察农村中青年的养老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农村老年人“怎么养”寻找合适的养老保障模式和路径。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对江西上饶市铅山县S村6 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岁中青年进行调查。S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519人,其中男性316人(60.89%),女性203人(39.11%)。在519位老年人中,60~69岁450人,70~79岁52人,80~89岁13人,90岁及以上4人。其中9人是“五保户”。根据目前农村情况,60~69岁老年人基本上还在劳动,生活上能自理,因而对这一年龄段的450人随机抽查90人(20%);对70岁及以上老年人全部进行调查,但在调查中70~79岁年龄段有5人因走亲戚等原因不在家,只调查了47人;对80岁及以上17位老年人进行了访谈。调查共收集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样本154份和30~59岁中青年样本198份。
2.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结合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供养的现状自编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问卷和30~59岁中青年问卷。内容涉及老年人(中青年)的经济、医疗状况与子女的关系等方面。对6 0~6 9岁年龄段老年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0~79岁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采取普查的方法;对30~59岁中青年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
(2)访谈法。由调查者拿着问卷入户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询问记录。调查问卷记录完整,没有无效问卷,并对问卷问题外的特殊情况也做了记录。
(3)统计法。采用Excel 2003对问卷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老年人经济状况与子女的供给
(1)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子女供给,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和村集体补贴补助的人数明显增多。从老年人养老经费主要来源来看,由子女供给的占87.66%,仍然靠自己劳动的约占1/3(33.12%),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的约占1/3,依靠村集体补贴补助(但补贴的金额较少,每月一般10元或几十元)的占近三成(29.87%)。依靠亲友馈赠与配偶收入的占了小部分。在被调查的1 5 4位老年人中,有3人明确表示为养老储蓄了足够的养老金,有5人表示有一些储蓄,但不够养老用,没有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占94.81%。农村一般家庭中子女多,条件艰苦,仅依靠土地有时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加之儿子娶亲建房花费大,农村老年人操劳一生基本上没能为养老积蓄。
(2)老年人月收入普遍较低,多处于贫困状态。在老年人月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超过3/4(75.97%),月收入在100~200元之间的占一成多(13.64%),月收入在200~300元之间的占7.79%,月收入超过300元的占3%。与月收入相比,老年人明显感到入不敷出。在老年人支出方面,支出约在1 0 0元以下的占六成多(61.04%),月支出在100~200元之间的占27.92%,月支出在200~300元之间的比例(5.19%)虽没有同收入层次的比例(7.79%)高,月支出在300元以上的占6%。当问到“要使生活感到较满意,每月大约需要多少生活费”时,154人中只有7人表示100元就够了,超过六成的人(63.64%)表示需要100~200元之间,两成多的人(20.13%)表示需要200~300元,一成多的人(11.69%)表示需要500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所调查的多数老年人处在贫困状态,除了最基本的消费支出,基本处在“零消费”状态。不管从月收入还是从月支出来看,虽然他们的物质愿望普遍较低,但都与自己所满意的生活需求差距较大。可是,在多数老年人看来,他们感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多不少基本够花”的占调查人数的78.57%,4人感到“困难”,3人感到自己“富裕或比较宽裕”。
(3)老年人的养老状况与子女的经济状况成正比例关系,而与子女数无关。据统计分析,被调查的154位老年人中,有儿子的4 2 5人,每位老年人平均有2.76个儿子;有女儿的405人,每位老年人平均有2.6 3个女儿。多数老年人认为子女的经济状况“一般”,占子女总数的89.84%,8.10%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家庭“困难”,较少的老年人(2.06%)认为子女经济状况“很好”。由于本村近几年经济才开始发展,各家庭经济条件差距相对较小。对2008年度子女供给父母钱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子女每月给父母100元左右,绝大多数不超过300元,甚至还有5%左右的子女不给任何钱物,个别的子女给米粮不给钱,也有几位老年人感到经济较宽裕而不收子女给的钱。通过2008年度儿子与女儿供给父母的钱物对比分析发现,女儿在供给父母钱物方面基本不逊色于儿子(见表1)。子女供给父母钱多选择在春节拜年期间,平常看望父母多是捎带补品等;单独居住老年人的儿子或女儿多是定期供给米粮,一般不给钱。
表1 2008年度子女供给父母钱物比较
2.老年人医疗状况与子女的照料
被调查的154位老年人中,男性89人(57.79%),女性65人(42.21%)。有23人(14.94%)认为身体健康,过半的(53.90%)老年人认为身体“一般”,超过1/4(25.32%)的老年人患有一般慢性疾病,9人患有严重疾病。134人(87.01%)享有农村合作医疗,被调查的中青年有超过半数的人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是疾病的多发期,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的在于保大病。那么,农村老年人在缺乏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平时看病的费用是如何解决的?在农村医疗资源欠缺的情况下,他们看病就医是否方便,生病时由谁照料?78.57%的老年人表示看病“全部由子女支出”,超过一成半(16.23%)的老年人表示“主要是个人支出,医疗保险报销一部份”。90.91%的老年人平时看病大多数是在个人门诊,大病或较严重时才到乡镇医院或县(市)医院。96.10%的老年人认为看病“很方便或比较方便”,其中,认为“很方便”的占近三成(29.87%),个别老年人认为“不方便”。在生病需要他人照料或护理时,多数老年人是由子女照料(64.29%),其次是由老伴(24.03%)照料,个别是由儿媳照料,当然还有几位老年人没人照料。近八成(7 9.8 0%)的子女知道父母的病痛,一成多(10.61%)能做到尽量陪送父母去看病。
3.子女与父母的居住选择、沟通情况和父母的感受
(1)子女与父母的居住选择。在居住方面,受传统父系社会文化与宗法思想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倾向与儿子同住,没有儿子才被迫选择与女儿同住,这种观念在农村还普遍存在。被调查的1 5 4位老年人中近六成(57.79%)是与儿子儿媳同住,其次是老俩口同住(28.57%)和个人单独住(5.84%),后两者即是人们常说的“空巢”老人,合计超过三成(34.41%)。7人(4.55%)与女儿女婿同住,5人(3.25%)与孙辈同住。该村没有一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也没有一位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作为子女的中青年人表示基本上不愿意让父母入住养老机构,自己年老后也不倾向于入住养老机构,更希望与子女同住。
表2 儿子儿媳对父母/公婆养老居住方式的意向
(2)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情况。除了与父母同住的每天必然要接触父母外,那些“与自己分开居住”的能经常看望父母的子女中,儿子超过一半(53.62%),女儿有一成多点(10.33%);绝大多数女儿(83.12%)和43.42%的儿子“偶尔”看望父母。个别子女,一年到头父母“看不到他们的影子”。10%左右的子女能经常与父母交流沟通,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各占1/4基本上没有与父母沟通交流过。近3/4(73.23%)的子女不知道父母平时较多参与哪些活动。
(3)老年人的幸福感状况。当问及老年人“生活幸福吗?”时,感到“非常幸福”的有9人,过半表示“比较幸福”,两者合计占60.49%,三成多(32.47%)感到“一般”,个别人感到“不太幸福”。在评价“儿女是否孝顺”时,老年人认为67.14%的儿子和73.63%的女儿“孝顺”,有11个儿子和6个女儿被认为“不孝顺”,其他的老年人说不清儿女是否孝顺。九成多(9 0.26%)的老年人表示本村年轻人对老年人是尊敬的。当问及“更好的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主要靠谁”时,超过八成(80.52%)的老年人认为靠子女。
三、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养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子女,而子女经济收入状况普遍较低,使老年人生活得不到保障;二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不能得到好的医疗条件和照料;三是儿媳与公婆矛盾较深,一般不愿与公婆一起生活,使老年人的照料问题较为突出。
为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农村低保范围,能保尽保。农村老年人一生操劳,受经济社会等多种环境因素限制与影响,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背景下,长期处于低收入状态,大多数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基本不可能自己积蓄养老经费。在当今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子女经济状况本身就不好,每年供给老年父母的钱物有限,多数老年人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目前,农村享受“五保”或低保的条件非常严格,如“五保”规定,只有无子女真正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才能享受其待遇。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建议把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首先纳入国家低保受助对象范围,省级统筹,中央下拨转移资金,使农村老年人摆脱过于依赖子女的状况。“腰包里有了钱,媳妇孙子嘴也甜”。事实证明,在一些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的地区,或者老年人有积蓄或财产,老年人的地位会大为改善。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功能。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应考虑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因素。农村老年人不同于城市退休老年人,他们既没有退休金、积蓄又没有房产,养老唯一依靠的对象是自己的子女,加之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所依托的根基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农民普遍结婚年龄较早,当农村老年人年事已高逐渐不能劳作的时候,自己的子女也渐次进入老年人行列,已无法在精力和经济上保证高龄老年人的生活。农民所依托的是土地,年轻时通过劳作从土地收益中获得生活资本;农村老年人体力衰退,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依靠土地养老的实质仍然是依靠子女供养。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衰落,土地保障、家庭供养都使农村老年人养老受到负面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农村老年人把自己的份地通过租赁、转让,入股农村养老基金等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就可以继续发挥土地保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功能[4]。
(3)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公共事业的发展。作为子女的多数中青年农民表达出共同吁求或愿望:一是希望国家能给予一些补助;二是看病费用高,报销少,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三是与年老父母分开住,减少家庭纠纷。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方式直接关系到养老质量。农村有老伴的老年人更倾向与子女分开居住,他们也认为这样更“省事”,可以避免一些家庭纠纷、婆媳矛盾。即使能够自我照料,老俩口一起住在村外临时搭建的低矮房子里或居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实属无奈,孤独老年人一人独住更显凄凉。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与儿子儿媳甚至孙辈同住更是无奈之中的无奈。农村婆媳矛盾从根本上可以归因为经济困境。多数农村家庭存在儿媳娶进家后父母落下一笔债务的现象。有了孙辈,照看孙辈更是老年人的义务。中青年农民自身不能享受国家福利,而把父母或公婆作为“福利”的提供者,当老年人不能提供“福利”时自然成为“累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关键在于使农村老年人经济独立。因此,需要政府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长期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公共事业的发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较好的养老环境[5]。
[1]王述智,张仕平.关于当前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1(1):41-44.
[2]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OO1(6):64-69.
[3]于长永.农村养老问题的若干研究进展[J].乡镇经济,2008(6):66-69.
[4]陈彩霞,陈功.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对农村养老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71-176.
[5]涂平荣,周素琴.江西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机制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5-48,49.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upporting the Aged in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S Village in Qianshan County, Shangrao City, Jiangxi Province
WANG Shibin1, SHEN Qunxi2, XU Yun2
(1.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510510, China;2.Schoo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528402, China)
Supporting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is an issue which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and should be solved immediately. A survey made on present condition of supporting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to people at the age of over 60 and 30-59 in S village of Qianshan County, Shangrao City, Jiangxi Province present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aged have a low income; they are mainly supported by their children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see a docto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xpand the low-income families, implemen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much as possible, increase old people's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explore the new retirement security model of land in rural areas.
The rural aged; Supporting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913.6
A
1671-4326(2010)03-0066-04
2010-04-15
王世斌(1970—),男,河南驻马店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申群喜(1965—),男,湖南衡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博士;
徐昀(1990—),男,江西上饶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本科生.
饶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