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竞争压力在港引热议
2010-01-11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孟屿●本报驻外特约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本报记者 夏颖
“海南打免税牌,香港紧张”、“今天的澳门,明天的香港?”“上海2020年建自由港,香港难免受打击”。几个月前还为欧洲最大银行汇丰将总裁办公室搬回香港的消息感到震动的国际媒体,如今却为香港表现出的莫名担忧感到惊讶。1月8日,香港立法会财委会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烈争论后,再次延后表决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拨款。海内外许多网友不禁疑问丛生:现在连美国都想方设法和中国搭关系,香港为何反对兴建高铁,难道要甘于成为“孤岛”?一边是基建发展一再蹉跎,一边是担忧内地群雄并起带来的挑战,香港似乎陷入一种悖论和困境。对此,汇丰银行顾问梁兆基日前忧心忡忡地表示,“过去十年香港与内地接轨较慢,上海及深圳已可与香港正面竞争,香港若不提升竞争力,会落后为二线城市。”其实,港岛内部类似的质疑这些年一直没有停过:香港,真的会沦为二线城市吗?
香港急需寻找新定位
1月8日,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再次无法就“高铁”拨款申请进行表决,不得不延后一周。立法会外,反对兴建高铁的大批示威者发出阵阵欢呼,而次日出版的许多香港报纸却对两地融合受阻和事件背后揭示的社会矛盾忧心忡忡。
香港满城热议的“高铁”,指的是广深港高速铁路的香港段,它将连接已经开通的武广高铁,并最终成为京港高铁的一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的武广线,1000多公里只需3个小时,成为全球最快的高速铁路,而短短26公里路程的香港段却迟迟未能动工。对比如此鲜明,不仅港人关注,也吸引着海外媒体的眼球。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对于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工程,香港存在很大争议。一些人担心价格不合理,也有人担心香港不加入中国高铁网络将最终导致其经济被“边缘化”。香港特区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明言,不建高铁香港会成为“孤岛”,将被完全排除在中国1.6万公里高速铁路网络以外。
就在香港为建造“高铁”争论不休之时,中国内地规划把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构想,却引发香港的担忧。韩国《朝鲜日报》网站8日报道称,海南试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将整个海南岛打造成大型国际购物中心,使邻近海南的香港感觉其“购物天堂”的地位将受威胁。在中国海南省官员7日出席国务院新闻办记者会时,香港记者高喊,“请给香港记者一个机会”。尽管海南官员特意表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会对香港构成强烈竞争”,但香港记者提出的“海南是否会对香港造成冲击”的问题让韩国媒体定下了“海南打免税牌,香港紧张”的题目。仅两年前,美国《时代》周刊创造出的新词“纽伦港”言犹在耳,香港能与纽约、伦敦并列为全球化时代三大新中心的提法,一度令香港燃起“纽伦港之梦”,如今怎么连海南的发展计划也让香港忧心忡忡?
1月2日,汇丰银行亚太区经济顾问梁兆基在接受香港电台采访时表示,香港过去十年跟内地接轨的进度较慢,上海及深圳已可跟香港正面竞争,香港急需寻找定位,尽量利用中国发展提升层次。他说,香港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内地,应清楚考虑在内地经济扮演的角色,在基建及金融方面加快跟内地联系。梁兆基警告说,港府提出六大优势产业都没有强大基础,香港应考虑如何长远提升竞争力,否则将沦为二线城市。
上海并非香港唯一担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视新加坡为唯一的对手,两个城市暗战金融中心,比较货柜吞吐量,斗得难解难分。但进入21世纪,香港先前与狮城的故事,变换成与上海的争夺。在作为航运中心标志的货柜吞吐量方面,不仅世界第一、第二的位置被新加坡和上海“抢”去,香港码头吞吐量甚至很快就要被深圳超越。几年前,工商银行同时在香港和上海上市,香港著名财经专栏作家蔡东豪曾在港媒上写道,这一方面表明香港仍是中国唯一的海外集资地,代表着对香港市场投下信心一票,但另一方面,也揭示“香港晋身全球金融中心的隐忧——因为它同时在上海上市”。有分析称,一方面,香港的高昂成本,面对着深圳和广州竞争,无论是盐田还是南沙,都在分流香港的货源。另一方面,两个城市面对着不同的经济腹地,香港与珠三角的合作受到各种瓶颈的制约,上海与长江三角紧密无间的联系,优势不言而喻。
2009年有关上海的两个决定,更牵动着香港媒体的目光。一个在年初,国务院宣布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在年末,迪斯尼乐园正式落户上海。这两个决定被解读成,从金融服务业到旅游服务业,香港正受到上海的全面挑战。一些香港媒体发出“香港难免受打击”的议论, “狼来了”的惊呼一再响起。悲观者认为,上海拥有庞大的内地经济腹地,又有中央支持,胜利已经写在墙上。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以中国之大,自然能够容纳两个金融中心,可以拥有两个迪斯尼乐园,而香港的优势还能领先上海若干年。
实际上,近来香港各种担忧一直没有停止。许多细心的国际媒体发现,上海并非是香港唯一的担忧。一水之隔的澳门,一直被香港视若小弟,但是当人均GDP被其超越,港人才恍然从梦中醒来,不得不重新打量这位富起来的小弟。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日前后,港岛舆论大喊应该在经济上“学澳门”。BBC也称,“今天的澳门,明天的香港?”广东从2003年起GDP普超过香港,已经不再视香港为龙头。2008年,广东讨论解放思想,放眼国际,提出学习新加坡先进经验,港人听在耳中,忧在心中。
BBC网站曾经评论称,当整个中国正在快速与世界结合时,香港作为外界进入中国的大门和桥梁的功能,正在同样快速地消失。前些年,香港总喜欢同新加坡作比较,现在香港经常与上海做比较。但“问题是,香港已越来越不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究竟是谁,而上海和新加坡也越来越没兴趣同香港作比较。这才是香港真正的危机”。对此,一个名为ABEL的网友留言说,“如果经常要同别人做比较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将永远没自信。”
香港人用脚作出最终选择
这几天,进入香港媒体的网站,最热门的关键词里肯定少不了“高铁”。支持和反对建高铁的团体争论激烈。实际上,据香港媒体民调显示,七成以上的香港市民支持兴建高铁,与内地接轨,只不过是关注兴建费用是否过高,目前选址是否合理。香港早在2000年前后即开始着手研究与内地接轨的铁路发展规划,但直到现在,对这一建设的拨款仍陷入僵局。
高铁建设这类问题并不是个案。回首近二三十年香港与内地融合进程,人们经常为其时间蹉跎而感慨。就在一个月前,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港澳珠大桥正式动工兴建。而从最初的提议到动工,这座大桥也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香港与内地接轨的工程基建方面一再蹉跎,一方面是由于香港政制的特点,港府在立法会内必须争取到足够的票数,才能保证基建拨款获得通过。另一方面也由于香港人微妙的心态变化。回归之初,香港沉浸在自我辉煌之中,对两地融合欲迎还拒。有香港演艺圈的朋友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在香港演艺圈混不下去的人才跑到内地去发展,而如今香港演艺圈一线精英哪个能够不进内地?!出版界也是如此。回首2009年,有多少香港作家因为在内地出书而迅速走红,梁文道、马家辉、林夕……梁文道早在2008年初给《潮爆中国》一书作序时就指出,“终于到了我们这一代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走,还是不走?”有分析称,香港人用脚作出最终选择。
“一线城市”竞争没多大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在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为过去十年作总结时,称之为“全球力量格局向东倾斜的十年”。这十年,更是内地迅速崛起的十年。恰恰是在全球都盯着中国看的今天,香港精英们无疑有种挥之不去的边缘化焦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9-2010施政报告《群策创新天》中写道:“香港与珠三角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有人担心这种发展会令香港不再独特,亦有人担心内地城市高速发展带来新的竞争,香港会被边缘化。只有认清香港的优越所在,才能释除这些忧虑。”
有分析,在全世界争搭中国高速列车之际,香港加快与内地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同时致力保持香港的独特优势,保持香港“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崛起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也许是香港避免沦为二流城市的取胜之道。创造“纽伦港”一词的《时代》周刊编辑艾略特谈到香港优势时说:“伟大的城市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点滴的累积、地理的优势和历史的意外。这是个有机的过程,我不相信可以复制。”
伦敦大学经济学者提姆·佩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香港和上海等城市角逐“一线城市”的竞争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相反并存共荣才会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佩吉称,中国如此庞大的国家,仅靠一个金融中心、一个航运中心城市来支撑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中国“一国两制”正好平衡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偏好,既可以选择上海、深圳等进入内地市场,也可以立足香港建立发散性的国际投资。
对于香港近来的一些担忧和争论,香港《信报》发表社论称,一方面香港应该与全国一盘棋,兴建高铁连接全国高速铁路网,真正融入内地,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应在立法会多介绍高铁,解释民众的疑惑,避免滥用权力以牺牲民众权益换取发展。评论称,“香港搞基建的速度无法与内地相比,但是在尊重私有产权和对工程开支的监察等方面,香港的制度优势和所拥有的管治经验无疑值得内地学习。”
香港应相信自己的独特优势
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当年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解放前上海的繁荣程度远高于香港,而在香港崛起的时候,上海等内地城市由于历史原因还没有从低迷中恢复过来。现在从长远发展看,上海的经济地位超过香港将是必然,这也是一种回归,是无须回避的客观现实。至于海南的商业水平,目前和香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即便建设免税港等项目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周世俭称,一些香港人的担忧是过早、过重了。
周世俭认为,目前香港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没有丧失。香港人应当把自己的心态放好,相信自己的独特优势地位。将来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建立的第一个离岸中心必然是香港。香港还是亚洲最大的转口中心,它在西方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是中国其他城市很难替代的。香港人应当树立一种观念,就是“祖国好,香港一定好”。只有看清这个形势,适应这个形势才有未来。当年香港是背靠祖国大陆才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香港竞争潜力也比其他亚洲城市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