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书》、《周礼》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

2010-01-10王其亨

关键词:周礼尚书风水

王其亨,张 慧,2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2.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132)

从世界建筑文化背景来比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所谓风水的深刻影响。“风水”之义,盖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的学术,故国家机关中,也有钦天监专设官员职守风水事宜,如《大清会典》载:“凡相度风水,遇大工营建,钦天监委官,相阴阳,定方向,诹吉兴工,典至重也。”[1]

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规划等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如历代都城建设中注重“择中观”,即选址时探求其适中的地理位置,通常为一个区域的地理文化中心。同时,聚落、城市等的基址皆背山面水,一般位于水曲处或河流交汇处,周围众山环抱。此外,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模式化,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2]

这套具有现代城市选址、规划、生态、景观、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内涵的风水体系,发端于商周时期。被中国及周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曾授命吕才整理风水术书,吕才指出:“逮乎殷周之际,乃有卜宅之文,故《诗》称‘相其阴阳’,《书》云‘卜惟洛食’。”[1]20其中“卜宅之文”就是风水。现代研究表明,除了《诗经》里面史诗性、传述性的记载,最早严谨地记载了历史真实的就是《尚书》。《尚书》中关于城市选址、规划、经营等活动的具体记载及根据这些实践活动最后形成的理论总结《周礼》,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一、《尚书》中的古代城市规划实践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又是儒家所推崇的经典之一。它集结了商周政府的重要文件,例如其中的“盘庚迁殷”就是商代迁都到安阳的官方文告。对于这次迁都,《尚书·盘庚》记载:“盘庚既迁(于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3]同时,盘庚向众人讲述了先王成汤迁都亳邑的嘉绩(见图 1)和这次迁都的理由: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3]96

为了说服臣民搬迁,盘庚还借所谓的“(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3]82-96为由,实际上却是对殷邑地质、地形的考察,从而得出结论,即殷地比原来所居的“耿地”优越,“耿地”地质舄卤,不利稼穑,民不能务本;而殷地地质好,民则知力稼穑,安心务本,从而养成良好德性。可见,表面上是卜宅主宰建筑能否兴土动工,实则是以相宅为重。

图1 适山兴王图

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新王朝,重新进行了国土规划,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周武王认为洛阳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对于这里的形势,他曾赞美道:“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4]即他认为洛阳南有陆浑嵩岳,北有太行黄河,境内水源充足,洛伊一带居天下之中,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其所指“天室”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室”嵩山①,意即天神居住的地方。周成王继承其父遗愿,派召公和周公相宅,营建东都洛邑。对于这次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尚书》里留下了更系统、更完整的从选址到经营的全过程的官方文件。今天已出土的金文 (即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相应的文字与之对应(见图 2)。

周公营洛时虽有“既得卜,则经营”[3]183的记载,其实却是派召公作初步的考察,继而又是周公本人的勘踏及占卜,下面是《尚书》中所记载的洛邑营建过程: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图 2 西周(约公元前 11世纪)青铜器尊铭文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3]183

这里详细描述了太保召公和周公相地、占卜和营建洛邑的经过。接着,周公向成王详细汇报了自己占卜的情形并献上了新邑的图纸: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3]193

对《尚书》这部典籍,历代学者都作了整理和研究。清代经学家更进行了延续 100多年的深入研究,还特别推出了《钦定书经图说》,为《尚书》全文配绘插图,其中西周洛邑的经营过程和相应的理念也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详见图 3—11)。

洛阳城池山川整体形势如图 12所示。

这次都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古代所有建筑和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并形成了后来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见图 13)。同时,城市选址的“择中”观念更为明确。如《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3]186《逸周书·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5]此外,除了《尚书》以外,作为周代国土规划和风水理论的第二部典籍——《周礼》也形成了。

图3 卜都涧瀍图

图4 太保相宅图

图 5 达观新邑图

图 6 伻来献图图

图 7 洛汭成位图

图8 作邑东国图

图9 庶殷丕作图

图 11 土中毖祀图

图 12 洛阳城池山川全图

图 13 风水观念中城、村、宅的最佳选址

二、《周礼》中的城市规划理论

《周礼》②是在对前人,特别是洛阳选址、规划、经营等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给中国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其思想核心就是建国制度。所谓建国制度,简单来讲,就是指国土规划,它包括对资源的调查、评估及环境容量的考察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地产量和人口容量,并建立三级城市,即“王城”,诸侯、公、卿等的“都”以及“聚落”。

在《周礼》中,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首先要对自然地理各方面条件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环境容量、土地改良、资源 (包括可利用的土地、水源、物产以及植物、动物等)、工程地质等,进而作出选址规划,其中涉及“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土化之法”、“土均之法”、“任土之法”及“形体之法”等很多方法,从而形成了综合的评价系统,详见表 1。

表 1 《周礼》城市选址规划所涉及的方法

在对资源考察、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并产生了环境容量的概念,这可以说是指导国土规划的核心思想,即《周礼·土方氏》所谓“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6],把人口规模、都邑大小和土地面积作为国土规划的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三者保持适宜的比例关系。与此相关,先秦诸多典籍都有论述,如《尉缭子》:“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栗。”[1]46《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7]

在城市规划中从环境容量出发,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相协调,对城内、城外进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层层扩展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式。如《周礼·载师》“任土之法”所云:“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6]131也就是说城中为居宅;城外郭内场圃可种植瓜果蔬菜等;远郊牛田牧田可以供给肉类及奶类;近郊及以外地区大部分为农田,可以生产粮食;郊的外围还有林区,除供应木材外,还可以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更远范围内则是矿区,提供金属制品等。《尔雅·释地》③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垧。”即是对此的概括(见图 14),这与现代的城市结构模式是完全相通的(见图 15)。

图 14 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图式

图 15 现代城市文化生态结构图式

在《周礼》中,人们对于都城选址中的“择中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周礼·地官司徒》云:“……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6]98也就是说,“地中”是一个“山水相交、阴阳融凝”[1]248的环境,人与自然处于理想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与天地自然节律的共振,促进万物的生长繁育,求得人与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大和谐。

此外,对于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有了更详细规定,即《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6]471(见图 16)

所有这些在《周礼》中系统化为中国理想的都城模式。我国自东汉以来的城市,从东都洛阳到北魏洛阳、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是以《周礼》里所表述的城市模式为最高理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来规划经营的。

三、结 语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及城市选址规划思想均以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其宗旨与基本追求即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臻向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作为记述先民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尚书》和《周礼》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注 释:

①又《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毋远天室。”又曰:“定天保,依天室……。”所说的“天室”皆指“嵩山”。详见蒋若是“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 184页。

②对于《周礼》,此书历有争议,然而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由此可见其历史价值,东汉马融、郑玄为其作注称《周官礼》,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③《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最早的名物百科辞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1]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12.

[2] 张玉春.吕氏春秋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512.

[3] 王世舜.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95.

[4] 萧 枫.史记全注全译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55.

[5]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88.

[6] 林 尹.周礼今注今译 [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352.

[7] 杨天宇.礼记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6.

猜你喜欢

周礼尚书风水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风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