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意识调查与分析
2010-01-10张玉琴郭建国邱玉冰
张玉琴,郭建国,邱玉冰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数量直线上升,跃居世界首位。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表述,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在高等教育升学率仅为20%强之际,大学生就业形势为何如此严峻值得思考。原因涉及方方面面,有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以及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等等。其中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供需脱节,固然是造成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关键之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反映在职业生涯中的就业意识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意识决定行为,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社会,调整学生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更理性地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基于这一考虑,课题组成员以某地方院校三年级师范生为对象,就其就业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师范生的就业意识及其价值取向,进而探讨地方院校师范特色的定位是否准确、合理。本次调查范围涉及到政法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有效回收286份,回收率达到95.3%。在调查对象总数中,男生占42.7%,女生占57.3%,其中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女生比例远远大于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这是由于学科特性所致。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最理想的就业区域和月薪
为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流向,本调查首先对在校师范生的就业区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广东省内大中城市”作为理想就业区域的学生高达67%,说明大部分学生志愿于省内就业,选择“广东省内小城市、县镇和区域不限”的人数基本持平,而志向于“广东省外的大城市”的学生只占3%(见图1),由此可见,地方院校的学生就业跨区域性趋势甚微。其原因:一是学校定位于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二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突出;三是广东省内的就业形势好于其它省份;四是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相对客观、务实。同时,对学生就业收入期望值的调查结果显示,期望月薪在“2 000元以上”的达到近七成(69%),“1 000元以上”的占23%(见图2),二者之和达到九成强。据2010年6月9日腾讯网报道,我国已有14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广州、深圳上调至1 100元。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会随之上调,2 000元以上的期望值应该说适中,较为现实。
图1 最理想的就业区域
二、未来就业的方向
了解掌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是本次调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因为师范生毕业后是否致力于教育事业、有多少人打算从事教育事业等是直接影响学校师范定位是否准确、合理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选择未来就业方向为教育事业的学生共139人,占总人数的近半数(48.6%),另外的147人(51.4%)没有选择教育事业。这说明在该校师范生中虽有接近半数的人有意向从事教育事业,但也有过半数的师范生到高年级时仍未有从事教育事业的愿望,值得深思。
图2 最理想的月薪
如果从学科特征分析被调查者对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可发现政法学院选择教育事业的学生占50%,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占54.4%,文学院高达78.9%,均超过半数,尤其是文学院极大地突出了师范特色。相比之下,外国语学院和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则分别为41.1%和19%,这说明了学科差异对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就外国语学院而言,选择教育事业作为未来就业方向的学生占41.1%,选择外资企业的占44.6%,师范特色弱于其他学院。根据外国语学院2005至2009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英语专业毕业的师范生共502人,其中239名从事了中小学教育事业,占47.6%;就业于企业和政府机关的有210人,占41.9%,与本次调查结果吻合。但是,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选择教育事业的有11人(19%),选择国家、事业单位有14人(24%),选择其余方向的人也很多,就业方向分散成为其显著特征,说明该专业的适用性广,师范特色不明显。总体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地方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排名依次为“教育事业”、“国家、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其他”、“民办企业”、“国有企业”和“个体经营”这样一个顺序。
再从性别属性分析师范生未来就业方向的话,如图4所示,选择教育事业的男生共34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27.9%;选择教育事业的女生共105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64%,女生远远高于男生。显而易见,这种性别与职业极高的相关性或许反映了我国传统的社会分工问题。
图3 所在学院与未来就业方向
图4 性别与未来就业方向
三、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大学生择业行为实际是社会不同时期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它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基于这一考虑,调查组主要就被调查人员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首选为“教育事业”,其次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学生,其父母职业为教师、工人、农民和个体户的占大多数。如父亲职业为教师、农民、个体户的学生选择教育事业作为未来就业方向的分别占63.6%、60.2%、50%,父亲是销售、服务人员的孩子把首选国家、事业单位作为自己未来就业方向的有66.7%。母亲职业对学生的影响与父亲的影响基本一致,说明了选择教育事业或国家、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已成为普通家庭孩子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继之,就大学生选择教育事业作为就业方向的理由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选择“教师工作稳定、能照顾家庭”为理由的有88人,占选择“教育事业”总人数的63.3%,选择“为发挥专业性”为理由的有56人,占40.3%,选择“父母希望自己当教师”为理由的有48人,占34.5%。可见,“工作稳定、能照顾家庭”、“发挥专业特性”以及“父母希望自己当教师”是大学生选择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少大学生的择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更多地考虑稳定和家庭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在校专业技能的训练、社团活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实习等都有助于学生增强选择 “教育方向”的信心,在选择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就业方向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可以”或“基本可以”胜任教师工作的有102人,占73.4%。
表1 父亲职业对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
表2 选择教育事业的理由(选择3项回答)
四、最理想的职业发展途径和择业考虑
为了了解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就此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选择“从一开始就自己单独创业起家”的大学生不到百分之一,更多的学生选择“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逐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初作为雇员工作,然后自己创业”、或“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逐渐提升为管理人员”作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途径的学生,分别占24.8%、22.0%、19.2%,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然后稳步发展,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这一方面是因为被调查者的学科方向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整体偏弱所造成。
表3 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职业发展途径
另外,对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最重视什么的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有一半以上(158人)的学生首选“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占55.2%,其次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有141人,占49.3%,再次是“有自身发展的可能性”,129人,占45.1%。相比之下,选择“工作的稳定性”、“企业的发展性”、“能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学生不到三成,与选择“教育事业”的调查结果有些差异,这是由是选择其它就业方向的被调查者的选项所造成。另外,选择其他因素的如“有在海外工作的可能性”、“无男女差别”、“能够体验各种工作”、“单位的规模、知名度”等则更少,由此看出大学生择业首先看待遇,其次是兴趣。
表4 你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最重视什么?
最后,关于何时开始考虑就业以及就业标准等问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计划在扎扎实实地进行中”(53.9%),“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53.8%),大部分的学生相信能“根据自己考虑的结果,最终选择一个工作”(71.6%),不担心“在自己所知道的工作中,找不到自己想做的工作”(63.2%)。至于就业标准,有57.8%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不知以什么标准考虑为好”,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同意“如果有单位录用的话,什么工作都可以”(82.9%)、“如果能提供稳定的生活,什么工作都可以”(73.4%)的想法,只“担心不能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68.8%),想“尽可能去知名的企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9.8%。大部分的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已经很关注就业的形势了,有68.2%的学生不同意“准备慢慢去找,直到找到理想的工作为止”这种想法,认为“对自己来说,就业并非那么重要”的只占16.0%,也就是说,有84%的学生认为就业很重要。显然,“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已经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教育事业的意向,特别在部分学科专业中高达80%强的师范生未来不打算从事教育事业,使培养方向与学生的就业意识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再有,通过调查还了解到大学生择业时,虽然重视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是否有自身发展的可能等因素,这需要我们在学校教育活动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使学校教育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他们普遍认为,在校专业技能的训练、社团活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实习等都非常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充分说明了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以外,实习、实践等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应进一步加强,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