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个百亿强化工业支撑奋力推进夹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学习“拓宽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路径、强化发展新动力”的思考
2010-01-09陈林
陈林
(中共夹江县委 四川 夹江 614100)
夹江要“拓宽新空间、增添新路径、强化新动力”,必须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抓住工业产业发展这个基础和关键,坚定不移地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产能消耗,做大经济总量和效益。
一、审势,把握产业发展新挑战
近年来,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得到了很大提升。打造了“中国西部瓷都”,创建成“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县”。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0%。实现了农业县到工业县的转变发展。但夹江工业发展仍然存在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1.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强力拉动,全县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GDP增速2007年是15.2%、2008年是13.1%、2009年是15.3%,每年都保持2位数的增长速度;GDP总量从2007年的4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亿元;但夹江的增速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低基数上的快增长,与市内外各兄弟区县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注:简阳市、威远县、绵竹市在全省扩权县中三项指标分别排第一。
2.产业特色鲜明,但急需升级转型。从目前看,陶瓷产业是夹江工业的重要支柱和特色所在,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鲜明,但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亟待升级转型。一是节能减排任务重。陶瓷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呈现出能耗较高、污染较重、附加值较低“两高一低”的特点。全县224条陶瓷生产线中,有燃煤生产线81条。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756吨标煤,高出乐山市3.833吨标煤24.08%,高出全省1倍多,在低碳发展的新形势下节能减排压力大。二是创新发展能力弱。虽然夹江陶瓷生产能力占国内18%,但主要针对农村市场,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不高。随着人民生活品味的提升、各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产区的快速崛起,陶瓷品质的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县一些陶瓷企业也十分注重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部分陶瓷产品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广东砖”,全县共打造2个全国驰名商标、8个省级著名商标和8个四川省名牌产品,但“跟风生产”、“贴牌销售”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一些企业在广东注册“空壳”公司,采用合作、贴牌生产等方式,傍广东佛山牌子销售,“夹江砖”也一度在市场上成为“大路货”的代名词。三是市场竞争力不强。近年来,随着东陶西进、南陶北上、挺进中原步伐的加快,全国逐步形成了含夹江在内的“四大基地、八大产区”的格局,市场分化不断加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夹江陶瓷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经济,80%以上生产原料在周边采购,受人工、运输等制约,夹江以中低档陶瓷产品为主的市场销售半径逐渐萎缩。据统计,2003年,我县陶瓷产品50%销往川外,而现在陶瓷产品仅30%销往川外,销量逐年萎缩,年递减近4%。
3.结构有所优化,但层次不近合理。全县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从2007年的51%到2009年的60%,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拉开和一、三产业的差距,三次产业的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但工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支柱单一,抗风险能力低。目前,全县陶瓷及配套企业共4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共87家,2009年陶瓷及配套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已超过85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的65%,陶瓷“一支独大”,工业发展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通过近几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冶金机械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步履艰难,整体实力较弱。目前,全县有冶金机械规模以上企业6家,总产值仅11.37亿元;有新材料产业企业4家,总产值2.37亿元,两个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不足1%。
二、应势,谋划产业发展新构想
推进夹江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应因势而谋,顺势而为,突出主业、重点提升,在现有产能上升华,着力打造百亿陶瓷、百亿冶金机械和百亿新材料三个百亿产业,拓宽新空间、增添新路径、强化新动力。力争年内实现陶瓷及配套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到2015年实现新材料产业和冶金机械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这个目标,夹江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
1.有条件。一个是政策环境优越。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必将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另一个是区位优势凸显。夹江处于成都都市圈增长极、是乐山北大门,成乐高速公路、省道103线大件路、省道305线穿境而过,成昆铁路在县境内设有乐山火车站等三个火车站,正在建设的乐雅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的成昆铁路复线贯连夹江,随着乐山港升级和乐夹快速通道的规划建设,夹江区位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快捷通道,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带来最核心的区域竞争力。
2.有基础。一是项目建设夯实了产业基础。在陶瓷产业上,去年已有85亿的产值规模,今年建辉、建翔等12个重大陶瓷项目纷纷上马,产业技改扩张势头正在进一步增强,成为拉动产业做大做强的新引擎。在冶金机械产业上,以祥丰机械生产线、大江机械扩建为核心的冶金机械产业,正在加紧推进,迈出了冶金机械产业集聚的坚实一步。在新材料产业上,以新万兴碳纤维等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正在强力推进,产业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二是园区建设搭建了产业平台。以陶瓷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夹江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完成A区规划,正在规划B区,一纵两横三条园区主道路、电气管网、安置区建设等正加快推进,成为推动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吴场工业集中区建设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S103线至吴场公路的开工建设,把集中区与省道103线和吴场火车站连接起来,很多企业纷纷看好吴场工业集中区的资源、地理优势,逐步成为夹江省级经济开发区后的又一主要工业承载地。三是资金吸附聚集了产业动能。一方面,民间资金很活,全县金融机构7月底存款余款达到73.76亿元,尤其是陶瓷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自身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投融资平台的搭建也为民间资金集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夹江投资吸附能力很强,优越的政策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让客商看到了商机,投资信心倍增。2009年以来,24个外来企业已与夹江签订45.75亿元的投资协议。
3.有能力。一方面,政府凝聚了强大推力。随着陶瓷产业发展壮大,夹江形成了“开放开明、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创业创新”的瓷都精神,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提出“三多三少”服务理念,强调“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全县上下人心思齐、人心思干,形成了干事创业好的机制和氛围,一些发展中的难点得以化解。经过多方努力,媒体反映强烈、群众怨声载道的省道103线夹江段整治问题,得以启动改造并竣工;装机10.2万KW毛滩电站等一批搁置几年的项目得以开工建设。另一方面,企业激发了强大动力。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全县企业投资积极性空前高涨。陶瓷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调方向、上项目,推动本土企业掀起新一轮的投资发展热潮。去年,陶瓷企业加快二次创业步伐,新上技改项目20个;部分陶瓷企业多元化发展,有10个陶瓷企业新上非陶项目10个。许多客商也看好夹江,投资夹江,截止2010年7月有29个外来企业在夹江落户,有力推进了我县的产业化发展。
三、驱势,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坚持以政府引导为主,与企业合力而为,不断强化发展的新动力,打造陶瓷、冶金机械、新材料三个百亿产业。
1.在规划布局上下功夫,解决好发展方向的问题。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提高园区集聚能力。一是遵循三个原则,即“统筹安排、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立足我县经济发展特征,统筹考虑县域产业布局,将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的地点,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行集约节约发展,推进园区资源优化配置、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集群组团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建好两大园区。以园区建设承载发展,集聚要素。按照“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的思路,着力建好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标准打造陶瓷和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年内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完成成乐高速公路新连接线园区段4.2公里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内“一纵两横”三条园区主干道建设。抓好吴场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冶金和机械产业园,年内完成S103线至吴场公路沥青砼路面铺筑,做好园区规划编制及项目包装等相关工作,以优势产业凝聚园区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三是确立一个总体路径。陶瓷产业发展要坚持“打造区域品牌、调整内部结构、促进上档升级”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及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扶持与引导作用,引导企业规范地理标志使用,共同打造和提升中国西部瓷都品牌。冶金机械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要坚持“做大规模、做强配套”的原则,实施大项目带动,抓好现有主体项目,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
2.在项目落地上下功夫,解决好发展支撑的问题。一是在打造百亿陶瓷产业上,要实施“四个一批”:要做强一批,实施“强龙带动”,打造陶瓷“龙头”舰队,力争在2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达5家。要提升一批,实施技改扩建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今年新上明珠、汇丰等12个技改扩建项目,力争完成总投资14亿元。要转产、淘汰一批,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促进陶瓷企业向陶瓷包装、色釉料等配套产品转移,3年内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工业企业实施关闭或环保搬迁。二是在培育百亿冶金机械产业上,要突出抓好核心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铭帝铝业、水工机械厂等现有优势产业,力争两家企业分别实现年销售收入4.5亿元和7亿元;抓好投资7800万元的德阳重工机械等产业链项目。三是在打造百亿新材料产业上,重点抓好碳纤维、金属碲、硅材料等项目建设,确保总投资12亿元的1000吨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明年3月底前一期竣工投产,实现年产值50亿元;加快推进总投资6亿元的年产500吨高纯度金属碲生产线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投产,实现年产值15亿元;积极对接乐山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配套发展锂电池、动力电池项目。
3.在要素供给上下功夫,解决好发展保障的问题。一是抓好水煤气补充能源。全县天然气缺口100万方/日,今年新竣工投产项目约需新增用气40万方/日,供需矛盾更显突出,加之今年7月天然气涨价,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为此,要一手抓天然气优化配置,将有限的天然气资源配置到产出高、能耗低、效益好的优势陶瓷企业。一手抓水煤气补充能源,推行标准两段式风冷型煤气发生炉,改建现有45座两段式煤气炉,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含酚废水利用水煤浆焚烧处理;年内再新上标准煤气炉20座,实现煤气炉累计折合天然气140万方,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二是优化土地配置。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2010年到2020年土地指标仅6345.21亩,而仅2009年开发区引进的企业征地就达1250亩,全县土地供应存在较大缺口。一方面要加强土地治理,盘活土地存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双挂钩试点,争取更多土地指标;另一方面,对项目土地投资密度进行严格审核,低于投资密度的必须削减用地指标。对产能低的燃煤企业采取淘汰、关闭或转产等形式,将有限存量土地资源及环境容量配置到新兴产业和优势企业。三是做好资金筹集。充分运用财政投资、贴息、补助等财政政策,对一些利大税大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进银企合作,抓好夹江县担保公司运作,创新中小企业担保模式,力争工业贷款达10亿元以上。拓宽融资渠道,组织召开银企联席会和项目推介会,积极引导和帮助业绩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借“外力”促发展;广泛激活民间资金,将民间闲置资金集中,投入到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企业。
4.在协调联动上下功夫,解决好发展服务的问题。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经济发展,集强力推进、合力推进、巧力推进之势,建立优越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优越的审批环境。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确保今年全县行政审批项目总数控制在170项以内。实施项目代办、限时办结、并联审批、特别通行、阳光作业等制度,尤其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落实挂联领导、实行“保姆式”服务,建立高效、廉洁、公开、便民的“一站式”行政审批新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的服务环境。坚持无障碍、零距离、亲情式服务理念,建立集中会商制,每周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共同研究,提出对策举措,确保企业的问题尽快研究、尽快解决。推行县级领导挂联,对招商引资重要线索、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分别落实1名县级领导牵头抓,定目标任务、定工作内容、定完成时限、定责任主体,将责任捆绑落实到位,促进投资线索能转化、项目赶进度、企业快发展。同时,关心企业的生产、生活、经营等方面,以情促事,推进企业投资发展。三是建立督查落实机制。开展定岗定责活动,把管理职能、工作权责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张贴到墙。实行“倒查追究”,对服务企业上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一次、两次批评教育,三次就严肃处理,确保企业的事有人办、企业的难题有人解、企业的事办得好。
5.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解决好发展激励的问题。用好用活政策扶持,建立健全企业发展机制,推动项目快速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工业发展基金,落实减免缓补资金扶持企业新上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县财政每年投入1500万元重点用于优势企业技改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企业上项目、快发展。二是加强奖励促进。建立健全企业考核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夹江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对新建成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标准检测中心的企业和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重奖激励,兑现政府承诺,激励企业真干事、干成事、创一流。二是强化部门帮扶。鼓励生产要素部门加强要素保障,对企业发展贡献突出的要素部门给予表彰奖励。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金融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引导存款向对地方支持力度大的金融机构集中,鼓励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借势借力,完善奖惩激励机制,重奖对招商引资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