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菏高速十一标段互通1号立交桥的施工
2010-01-09刘振奎
刘振奎
中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河北邯郸 056000
曲菏高速十一标段互通1号立交桥的施工
刘振奎
中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河北邯郸 056000
互通立交桥连续梁的施工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以曲菏高速十一合同段K115+639互通1号立交桥为例,谈谈连续板的施工技术和方法。
施工技术;方法;立交桥;连续板
1 概述
互通立交桥连续梁的设计施工,从支架的搭设、连续板底模的铺装到钢筋的绑扎,芯模的选用,砼的浇筑、以及连续梁底模的预压等工序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以曲菏高速公路十一合同段K115+639互通1号立交桥为例,介绍连续板的施工技术。
互通1号立交桥,桥型设计为20+22+20m三孔空心板连续梁,左幅位于圆曲线上,右幅的外侧呈直线型,与下穿道路斜交25°。连续板砼浇筑量1 405m3,钢筋320t。
2 连续梁支架垫层施工
支架垫层施工是一道重要的工序。一旦支架垫层发生下沉,将造成重大工程事故。一般来说,垫层的处理因地理情况和地质情况以及工程本身情况而定。桥址下方排水较好,土质好的情况下可采用原土碾压密实即可。本桥考虑到连续梁施工工期比较长,掺加7%左右的白灰。垫层面做成双面排水,排水,坡度不大于1%即可,硬化面层不小于30cm。30t压路机辗压分两层施工。辗压完成后进行了地基承载力实验。结果承载力达到400kPa,符合设计应力335kPa的要求。
3 支架的搭设布置
连续板施工的全部荷载都是由支架来承受,采用轮扣式可调支架。支架立杆间距过疏定会造成连续板变形大,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塌方,酿成工程事故;支架过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支架如何布置是提高施工效益的关键环节。通过计算采用90×120cm的布置最为合理,在中横梁部位应按60×60cm布置布置图如下:
4 连续梁底模下大龙木、小龙木的横断面尺寸的选择
连续板的全部荷载是通过模板下的大方木、小方木传递给支架。如何确定其断面尺寸,是施工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使用的木材数量大,会造成浪费、数量少造成变形,甚至不安全。施工中采用小楞木间距60cm,跨度90cm,断面为10×10cm。大楞木间距90cm,跨度120cm,断面为10×15cm。
5 芯模安装与钢筋的绑扎
芯模的安装要与钢筋骨架的绑扎穿插进行,骨架绑扎从左到右或从右及左按顺序进行,每绑扎一榀骨架后,安装一跨芯模,以便芯模能固定到底层分布钢筋上。固定芯模钢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在砼浇筑时具有极大的作用。因为浇筑砼对芯模的浮力很大,按半径为40cm芯模计算,当砼灌满芯模一半时,其浮力为F=2×3.12/1=1.88T/m可见浮力之大。芯模一般为2~3m为根,所以一般每跨有几个接头,接头处必须扎好,以勉振捣砼时串浆,影响施工质量。
6 连续梁浇筑砼
1)连续梁厚度一般大于1.2m,所以属大型体积砼施工,水泥的水化热是很大的,为防止芯模内的气体膨胀涨裂砼,需在浇筑砼前留好排气孔,以便芯模内的气体自由流动,一方面不使内部温度过高,另一方面防止温度的升高,使仍然强度不高的砼涨裂。
2)连续梁浇筑砼量很大,工作量很大,如用吊车吊装,势必效率很低,由于砼施工的先后顺序,往往一侧还没完成,另一侧则进入初凝期,从而影响砼的质量强度,用砼输送泵是个好办法,曲菏高速公路唐庙互通Ⅰ号、Ⅱ号立交桥均采用砼输送泵施工,无论从经济效益上,还是从工程质量上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7 新型材料实验
科学实验是重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验成功后再进行推广,使我们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芯模使用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它主要是以石膏为主要原料,另配少量的氯化钙和玻璃丝来增加强度和刚度,从经济上、制作方法上、工艺上是完全能使用的,但能否保证在浇注砼时,抵抗砼的压力和振捣时的震动力,不是凭感觉和经验能解决的了的问题,唯有通过实验才能够证明能否合格,为此我们取一米长为一个实验单元。按两骨架筋的中心距离为实验的宽度(这个尺寸能代表芯模的受力状况)。模仿施工中的一些外界因素如:芯模上受压、震动棒振捣、浮力影响、砼配比要求等,总之是一次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得知芯模变形量很小,抗破坏力很强,没有裂纹现象。实验证明可以应用到施工上,模拟实验如下图:
图6 芯模
说明:图注单位为cm 代表长度为1m
由于石膏、氯化钙和玻璃纤维均属大众机料,价格便宜,在制作工艺上很简单。制作起来很灵活,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完全可按设计尺寸进行预制,石膏芯模在连续板空心梁施工中有广泛的前景。并且其自重又较轻,实验证明,用这种材料制作的芯模价格比木材价格便宜50%。
[1]《目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2005年版.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3]曾昭豪主编.新编混土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4]建筑结构常用数据手册(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9.
U44
A
1674-6708(2010)23-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