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稳坐“GDP老二”宝座42年
2010-01-08
本报特约记者 陈 言
随着中国国家统计局对2008年GDP数据进行修正,关于中国GDP超越日本的猜测再次升温。新年前后,日本国内充满了“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宝座上掉落下来”的悲观情绪。毕竟,日本在这个座位上已经坐了整整42年。
1968年,东京奥运会之后的第四年,距1970年大阪世博会还有两年。当时国际上还主要使用GNP(国民生产总值)来统计经济规模,1968年日本GNP达到1428亿美元,超越当时的西德,跃居世界第二。这一年日本经济夺下世界第二把交椅时,没有人想到这个地位能维持42年。日本戴着这个光环一路挺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崩溃、连续失落20年之后,直到2010年才有可能让位于中国。这次淡出让日本媒体感叹,日本恐怕要永远地告别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在国力衰减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企业开始技术革新
1968年,此时自1960年开始推进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已经接近尾声,生产过剩现象日益明显。能否持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时的日本争论很大。从当时西德、英国、法国的经济实力看,这些国家再度夺回世界第二的交椅并不是不可能,日本的地位很不稳定。是大量企业进行了技术革新,为后来日本长期维持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打下了基础。
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产品基本上来自欧美。钢铁的转炉技术来自奥地利,化纤技术来自英国,电子产业中最重要的真空管技术来自美国。到了1968年,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技术。索尼公司在这一年开发出的特丽珑显像管让以后的索尼电视席卷了全球市场。集成电路开始在日本大量生产,早川电机(后来改称夏普)在1965年开发出的使用集成电路的计算器,到了1968年一年的产量能够达到数万台,价格也从几十万日元下降到了不到十万日元(现在在日本百元商店,一个计算器只卖105日元,约7元人民币)。最重要的是,当时世界上只有索尼具有特丽珑技术,而能够生产计算器的企业在全世界也只有早川电机等几家日本企业。这以后日本企业的技术革新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末。从集成电路开始,延续到后来的电脑、数码家电等。只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开始崩溃后,日本企业的技术革新才逐步停滞,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渐渐地失去了工业生产方面的支撑。
企业联合与国家保护
在日本荣登世界经济第二的时候,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调整。索尼、早川电机(夏普)等企业的技术革新成功以后,日本出口的大宗产品开始从纺织品、钢铁向电子产品过渡,一个新的日本出口产业在这时已见雏形。
1968年一开年,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两家公司的领导人就开始讨论企业合并问题。当时两家企业在日本属于最大的钢铁企业,他们的合并受到日本反垄断法的制约,需要政府同意。到了1970年两公司正式合并为“新日本制铁”。新日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如今依旧是技术水平最高的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钢铁厂、中国宝山钢铁厂的技术主要来自这里。
日本的汽车企业也在1968年活动频繁。奥运会之后,汽车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普通市民积蓄几年的收入,能买下一部国产车。汽车企业看到了日本市场的前途,这年三菱重工开始与五十铃汽车签订业务合作书;日产与富士重工签署了合作协定。在市场出现井喷以前,这些协定并没有让对方企业完全并入自己麾下,彼此维持着各自的技术开发特点及生产能力,但同时也让竞争对手看到自己通过联合实现了强大。到了1970年,丰田已经成为世界车企十强之一。
在日本企业通过合并、结盟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力后,日本政府才逐步开放市场。在法律层面上,1973年以后,外资汽车企业才可以到日本设厂。而计算机的制造、信息处理业的自由化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日本在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时,并没有忘记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
依赖出口的经济大国
日本在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时,“依赖出口”的特点十分显著。重化学工业企业成为日本的出口主力。1969年日本最重头的5家出口企业分别为丰田汽车、日产汽车、八幡制铁、松下电器及住友金属。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子产业的比重开始加大,以后逐步成为出口大宗。
大量的出口需要有大量的原材料进口。在1968年前后,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铜精矿、镍矿石、煤炭、原油、原木进口国。这种大出大进的贸易体制,相当程度地维持了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在国际贸易总额上不能超越日本,把日本挤下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交椅就不可能。
企业深化技术革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大进大出的贸易政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保障了一个人口、土地面积不能和美国、欧洲相比的小国,能在长达42年的时间内保有世界经济规模第二的地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日本,技术革新停滞、产业结构调整迟迟不能推进、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销售体系使日本企业贸易与日本国家贸易脱钩……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日本从GDP第二的经济大国上摔落下来。今天的日本尚没有摆脱这些原因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