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堂模式的嬗变与审视

2010-01-05王敏武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体质生命体育

王敏武 吕 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堂模式的嬗变与审视

王敏武 吕 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运动是重要的生命现象,是生命进化的原动力。按照生命规律发展体育教育,使体育课堂教学直面生命,通过人体运动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改造,从而最终为提升人的生命意义提供身体可能。高校体育为适应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必将伴随“科技兴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进入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按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要求,系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经验,从体育课堂模式的视角对 “技能课堂”、“体质课堂”、“健康课堂”模式进行阐述和审视,从 “生命课堂”角度展望 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前景。

体育课堂;技能课堂;体质课堂;健康课堂

1.前言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 (体育课)作为高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但在完成其任务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为适应社会变革而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却始终影响着它的发展方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继承和改革中求发展,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有必要阐明 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堂模式的发展概况,并以此作为我们展望未来的基础。[1]

2.新中国大学体育课堂模式的嬗变

2.1 “技能课堂”(建国初期—1966年)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在为学校体育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同时,通过借鉴前苏联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终于创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体育,并明确了它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所起的作用。最初以学习前苏联教学经验和推行《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体育,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放羊式”或所谓“单元一贯制”的教学方式,并使以《劳卫制》为中心的群体活动及运动训练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1]

由于受“全盘苏化”的影响,根据前苏联体育专家凯里舍夫《体育教育理论》提出的“特殊认识过程的体育教学理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沿袭 20世纪 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把体育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法定的指导思想。[2]从总体上看,这段时期虽然受到“左”的思潮影响,但学校体育在曲折中仍在向前发展。

2.2 “体质课堂”(20世纪 70年代末—90年代)

1977年 10月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经拨乱反正,学校体育才重新恢复。1978年国家重新颁布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育部等三单位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党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开始重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恢复《两课、两操、两活动》及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因势利导,于 1979年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及颁布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恢复调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1]

针对“文革”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历史教训,20世纪 80年代初,学校体育开始进入改革开放阶段。此时,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始实施,并进行了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改革的试验。为了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在高校重点抓了检查验收,并根据两部、两委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质、健康卡片”,进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普遍建立了“体质、健康卡片”。1983年 5月再次召开研究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西安会议”,就认真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并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观点,在强调“三基”的同时,明显地把“增强体质”放在了主导地位上,确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指导思想。[3]

2.3 “健康课堂”(90年代—)

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社会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增长。但仍存在如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呈停滞和下降趋势,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增长较快,近视率居高不下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4]

1999年 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强调“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明确要求“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健康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主体地位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该理念的提出突出了新课程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整体发展的健康目标;强调了新体育课程要满足学生的要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确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5]

新中国大学体育课堂模式对照表

3.新中国大学体育课堂模式的审视

3.1 “技能课堂”

“技能课堂”突出以教师为中心,有机械模仿、课堂纪律、集体行动等规范约束学生,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的条件与机会。这种“传习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虽然在组织教学规范化、传授知识技能系统化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效能的发挥。

3.2 “体质课堂”

所谓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构成体质不可分割的五个重要因素,五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身体形态结构是物质基础,生理功能、体能和心理条件是体质的综合反映。

在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很多体育教师片面强调体育的生物性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这种功效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是忽略了体育活动的心理学、社会学功效;其二是学校体育是一种义务性兼强制性的体育活动,学生只要参与就能够获得现实功效,但长远功效无法预测。分析体质与健康的辨证关系,阐释了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由“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的转变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6]

3.3 “健康课堂”

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演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完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上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伴随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宽。从单纯的躯体健康,逐步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道德健康,即理想的健康状况不仅仅是免于疾病的困扰,还要充满活力,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之处于健全、美好的状态。1990年,WH 0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健康第一”的思想,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健身与健康的和谐统一,更加关注学生在健身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了身体、心理、能力和品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了生活、自然、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和价值观。[4]

4.大学体育课堂模式新视角—“生命课堂”

21世纪是人类又一部千年史册的发轫,在这一时代的转折点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教育不断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教育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如何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灵活性,这是我们在教改中一直探寻的问题。[7]

4.1 “生命课堂”课堂模式的内涵

“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8]是一种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师生以及生生之间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的对话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它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培养了健康人格。

4.2 “生命课堂”课堂模式的特性[8]

4.2.1 人文性:“生命课堂”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运动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运动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自由的空间,因此,“生命课堂”教学洋溢着浓郁的体育人文精神。

4.2.2 开放性:“生命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教学评价等元素,都是开放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4.2.3 合作性:“生命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是生生之间的合作,是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4.2.4 实践性:“生命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参与,是一种经历和参与之后的研究和思考,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实践过程。

4.2.5 主体性:“生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学生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自主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结束语

“技能课堂”、“体质课堂”、“健康课堂”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 90年代以来“健康课堂”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流的课堂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学生对于学校体育课堂的要求越来越广,体育课堂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与锻炼,还包括情感上、态度上等方面的体验,随着“文化管理”、“以人为本”等理念的提出,“生命课堂”就逐渐浮出水面,并倍受关注。

[1]韩冬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3).

[2]卢才夫等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浅论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6,(2).

[3]曲宗池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景 [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9).

[4]项立敏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演变的社会学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5]周丽红 .新课标下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J].湖北体育科技,2006,(11).

[6]王静,张立 .从体质与健康的关系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

[7]管文洁 .生命对话—课堂模式教学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8]夏晋祥 .论“生命课堂”及其教学模式的构建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3).

[9]赵立 .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J].体育科学,1998,(5).

G71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136(2010)01-0092-03

2010-01-25

王敏武 (1976-),男,湖南衡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讲师。

猜你喜欢

体质生命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