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基于中国SCI期刊群学术影响力年间变动的统计学分析*

2010-01-02贾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影响力资助

贾志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科技界广为关注的问题,人们经常用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或“降低”来说明某个期刊变“好”了,或变“差”了。通过对比2000年和2004年接受NSFC资助的14种期刊和未受资助的24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被引频次的年增长率,任胜利发现,就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被引频次的年增长率而言,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期刊(13%,32%)明显低于未得到资助的期刊(32%,79%),并认为接受经费资助的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没有得到提升[1]。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析了2004—2008年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期刊在JCR中的期刊数量以及影响因子,认为这些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2]。然而,在说明期刊学术质量变化的时候,不应忽略期刊所在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的整体变化趋势。例如,与前一年相比,某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了0.3,而该期刊所在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却平均提升了0.6,尽管该期刊影响因子绝对值增加了,但是该期刊在该领域中的相对排位并不会提前。因此,如果某期刊影响因子的增幅小于所在领域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增幅,那么这种提升不能说明该期刊的学术质量或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提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时,使用影响因子的绝对值不合理,使用其相对值更为客观。此外,对较大时间尺度和较大取样范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更有助于了解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过程。

2009年,笔者曾提出,如果使用影响因子进行绩效考核,建议将期刊影响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数值代表了期刊在特定领域内的相对位置[3],即学术影响力(本文将此标准化后的数值称为“学术影响力指数”)。与影响因子相比,学术影响力指数能够更客观地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本文将使用此指数来分析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

1 研究方法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美两国的数据库发布期刊的影响因子,中国数据库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来源于美国ISI且与SCI数据库计算方法完全相同。笔者认为,SCI数据库的学科分类原则是 “同类相聚”、“同质相比”,其结构更科学,即该数据库发布的影响因子更为可信。因此,本文采用SCI数据库的数据。该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国(大陆)期刊足以代表中国期刊的学术水平,因此,本文的取样范围为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 (大陆)期刊。

被SCI收录的中国期刊目录 (表1)来源于任胜利博客1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579,ISSN号查自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R)2http://admin-apps.isiknowledge.com/JCR/JCR?SID=V2IlMjomDPl61L41O8l。其中 J Syst Evol,Chinese Phys B,Chinese Phys C以及Particuology在JCR 2008中有名称无数据,J Zhejiang Univ-SC A,J Zhejiang Univ-SC B在JCR中既无名称,同时用ISSN号检索也无显示,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括这6种期刊。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期刊影响因子的绝对值、期刊所属领域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用于计算该领域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值)取自Journal Citation Reports(R),时间跨度为2002—2008年,这是该数据库网页上提供的全部数据。

2008年和2007年JCR中还提供了5年影响因子的绝对值,由于中国SCI期刊群2年影响因子与5年影响因子无差异(2008年数据,数据非正态分布,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Z=-0.04,P=0.968), 故本文只研究基于2年影响因子的学术影响力指数的变动情况。

学术影响力指数是将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除以该领域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值[3]所得数据,该数据代表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数据处理使用了SPSS Ver.15.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One-Way ANOVA分析2002—2008年间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的年间差异(数据进行了对数转换以确保数据的正态分布)。差异显著性标准为P=0.05,文中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期刊数量)。

2 结果

中国SCI期刊所属领域名称等见表1。

2002—2008年期间,中国SCI期刊群影响因子有显著的年间差异(One-Way ANOVA;F6,468=4.426,P < 0.001);各期刊所属研究领域的平均影响因子也存在年间差异 (One-Way ANOVA;F6,466=3.246, P=0.004);二者皆呈现递增的态势,且中国SCI期刊群影响因子与所属研究领域的平均影响因子呈正相关的关系 (Spearman's rho,r=0.438,n=477,P < 0.001)。

学术影响力指数无年间差异(自然对数转换数据,One-Way ANOVA,F6,470=0.701,P=0.649),见表 2。

3 讨论

本研究系统、清楚地展示了中国科技期刊在2002—2008年间学术水平的变化过程。虽然影响因子呈现递增的态势,但是由于这种增加与所属领域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正相关,因此属于“水涨船高”式的增加,这类增加不能说明自身学术影响力的变化。不过,学术影响力指数没有年间变化,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圈内的地位没有变化,即学术影响力没有变化。相比而言,Faculty of 1000(该数据库仅收录生物医学领域排名前2%的文献,2001—2008年间收录了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的530篇论文)中,2004年仅收录27篇中国作者的论文,而2008年所收录的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增加了4倍[4],表明自2001年以后,中国科学家高质量论文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此外,在过去10年中,中国科学家在主要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已经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3Nature调查公布中国科学家论文数量.ttp://www.biotechworld.cn/news/display/article/17241。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科学家的科研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水平不能代表中国的科研水平,即科技期刊的发展落后于学科发展。

表1 我国SCI期刊名录及所属领域

42 CHINESE SCI BULL 1001-6538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43COMMUN COMPUT PHYS 1815-2406 PHYSICS,MATHEMATICAL 44 EPISODES 0705-3797 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 45 FUNGAL DIVERS 1560-2745 MYCOLOGY 46 HIGH ENERG PHYS NUC 0254-3052 PHYSICS,NUCLEAR 47 INSECT SCI 1672-9609 ENTOMOLOGY 48 J CENT SOUTH UNIV T 1005-9784 METALLURGY&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49 J CHINA UNIV GEOSCI 1002-0705 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 50 J COMPUT MATH 0254-9409 MATHEMATICS,APPLIED 51 J COMPUT SCI TECHNOL 1000-9000 COMPUTER SCIENCE,HARDWARE&ARCHITECTURE 52 J ENVIRON SCI-CHINA 1001-0742 ENVIRONMENTAL SCIENCES 53J GENET GENOMICS 1673-8527 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 54 J INORG MATER 1000-324X MATERIALS SCIENCE,CERAMICS 55 J INTEGR PLANT BIOL 1672-9072 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2005-2003:Acta Bot Sin)56 J IRON STEEL RES INT 1006-706X METALLURGY&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57 J MATER SCI TECHNOL 1005-0302 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 58 J RARE EARTH 1002-0721 CHEMISTRY,APPLIED 59 J UNIV SCI TECHNOL B 1005-8850 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 60 J WUHAN UNIV TECHNOL 1000-2413 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 61 PEDOSPHERE 1002-0160 SOIL SCIENCE 62 PLASMA SCI TECHNOL 1009-0630 PHYSICS,FLUIDS&PLASMAS 63PROG BIOCHEM BIOPHYS 1000-3282 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 64 PROG CHEM 1005-281X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65 PROG NAT SCI 1002-0071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66 RARE METAL MAT ENG 1002-185X 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 67 RARE METALS 1001-0521 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 68 SCI CHINA SER A 1006-9283 MATHEMATICS,APPLIED 69 SCI CHINA SER B 1006-9291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70 SCI CHINA SER C 1006-9305 BIOLOGY 71 SCI CHINA SER D 1006-9313 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 72 SCI CHINA SER E 1006-9321 ENGINEERING,MULTIDISCIPLINARY 73 SCI CHINA SER F 1009-2757 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SYSTEMS 74 SCI CHINA SER G 1672-1799 PHYSICS,MULTIDISCIPLINARY 75T NONFERR METAL SOC 1003-6326 METALLURGY&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76TRANSPORTMETRICA 1812-8602 TRANSPORTATION SCIENCE&TECHNOLOGY 77WORLD J GASTROENTERO 1007-9327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表2 中国SCI期刊群学术影响力及其所属领域期刊影响因子的年间差异

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4路甬祥:加快科技期刊改革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21/content_7834655.htm,而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滞后于科研水平,与该衡量标志相悖,折射出中国有关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1)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科研人员投稿给中国期刊。目前,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依赖于在JCR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科学家高端论文流向国际期刊。然而,由于科研经费来源于国内纳税人,因此,在使用这些科研经费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有义务发展中国的期刊事业,从而使中国科技期刊展示出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因此,建议在划拨科研经费和课题验收时,可仿照对《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倾斜政策5路甬祥:科技期刊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软肋”。http://www.dangjiancn.com/lunwen/lunwen.do?method=tocontent&fileId=63016&fileType=726,积极鼓励科学家将一定比例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

(2)建议采取措施,鼓励学科代表性期刊加大国际化力度,通过刊登国际优质稿件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待晋升为国际重要期刊时,自然能吸引中国科学家的高端研究成果,从而展示中国的科研水平;

(3)建议进行期刊改造。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最大的问题是重复出版6清华大学新闻网.国内科技期刊为何拿不到优秀论文.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21477,并且有些期刊所覆盖的领域泛而不专,而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是期刊专门化,越专的期刊,越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稿件。建议对学科老化而又有替代性期刊的刊物在高起点上进行改造,凝练办刊方向,从而在迎合科学发展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4)建议重新审视中科院期刊编辑的定位。编辑的素质以及学术水平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影响很大,根据编辑的工作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从理念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中科院期刊学术编辑队伍的建设;

(5)建议用学科导向替代资助期刊时的SCI导向,确定资助对象时应考虑到中国科学发展的学科布局。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科院在资助期刊时,都很强调SCI(收录与否和影响因子的高低),那些未被SCI收录的学科代表性期刊被边缘化了。本研究提示,接受经费资助的期刊,其学术影响力并没有提升。如果基金资助的导向调整为学科导向,目前受资助的SCI期刊(很多SCI期刊为学科代表性期刊)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又可惠及更大范围的学科代表性期刊,为改善这些期刊的办刊条件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目前,科技期刊的“低谷”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软肋”之一,也影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际影响力5*。要走出低谷,迫切需要改善有关管理政策。

1 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编辑学报,2005,17(6):393-395.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学术期刊质量建设.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

3 贾志云.期刊影响因子学科差异、领域差异以及绩效考核.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5):525-529.

4 Franklin B.China rapidly catching up in research impact.Science,2009,12(18).http://thomsonreuters.com/content/scientific/articles/china_rapidly_catchingup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影响力资助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