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年对政府说几句话

2010-01-01

环球时报 2010-01-01
关键词:承受力民意被动

在新10年第一篇社评中说点什么,环球时报编辑部曾在多种选择中一度犹豫,直到00年代最后几小时,我们达成一致意见:过去一年,中国民众与政府的互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新年伊始,我们愿就这个话题与政府说几句我们的心里话。

中国政府在与民众的互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环球网网友将最多票数投给了“被”,用以描述他们对过去10年中国的感受;而在另一项对今年政府工作的调查中,民众最满意的是应对甲流。诸多事实清晰表明,民众参与意识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对政府有满意,有不满意,更有很多期待。

我们最想说的话就是,让民众更多了解政府的政策,给民众议政参政提供更多渠道,政府要增加对民众批评的承受力。

过去的10年,中国政府是世界上犯错误最少的政府之一。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府,毛泽东说过:“我们要错误少一些是可能的。但否认我们会有错误,那是不现实的,那就不是世界,不是地球,而是火星了。”各级官员都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让老百姓更多了解和参与政府决策,就能使错误越来越少。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历练的中国民众已相当成熟,过去两三年中出现的一些事件就表明,他们的承受力很强。很多事情通过辩论或讨论,可以形成主流意见。有些事情因人多口杂,达不成共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继续磨合。

磨合这个词听起来可能老套,但它却是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磨合不是有人在上,有人在下;也不是一个只说,一个只听。磨合是相互适应,是寻找沟通与理解的最佳点。

让老百姓更充分地表达看法,是政府识别民意的机会。通过去伪存真,政府就不会被网络上的一些极端声音所绑架,也无须拘束于一些利益集团的声音。辨别主流民意,恰恰是政府大胆果断执行政策的基础。

有的时候,让民众知道得更多,会对政府的运作带来麻烦,引发更多的批评,甚至造成被动,但这对一个现代社会来说,却是十分正常的。

政府要学会适应这种被动,学会承受批评,善于从批评中发现、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在监督下工作,并且有能力在被动与批评中把事情办好。如果遇到事情,总是捂着、藏着、掖着,即便会少一点麻烦,少一点批评,但长久下去,民众就会越来越猜疑政府。

一个受民众猜疑的政府最终很难有效行使权力。而更多的时候,只要讲清楚,政府尽了力,实在办不成、做得不够,民众多半都会理解的。

社会上会有一些人总是不满意,或者总会有稚嫩想法,但不必因此把老百姓都想象成捣蛋鬼,要相信中国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不会弱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富起来时,谁又愿意社会发生动乱呢?一位旅居中国多年的知名日本作家说得好:“否认体制根本不是中国主流民意。”

民众与政府携起手来,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10年代。▲

猜你喜欢

承受力民意被动
蔓延
骆驼之死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