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减少一些发展软肋
2010-01-01
沈丁立
2020年,新疆喀什,我武警正围剿一个恐怖组织据点。敌方采取了更新的通讯和武器装备,一度对我方行动进行阻遏。我政府迅速对当地通讯实施电磁干扰,隔绝与外界联系,并调来新成立的武警空骑,从空中对据点进行定点精准打击,地面力量则快速推进,以非致命性装备瓦解恐怖分子的抵抗,从而较快地恢复了当地社会秩序。如此地面、空中和电磁的立体、多维打击方式,在2020年已成境内反恐的主要模式。
到2020年,中国已赶日超美成为GDP总量第一大国。不仅绝大多数国民已脱贫,全民社保和医保也在深化。同时,长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副作用愈益明显。
与此相应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亚洲水塔的冰川消融更快。不仅下游国家分水出现紧张,我国不少省份因为水资源分配问题出现更多摩擦,因水安全而使民众生活和国家经济面临更严峻考验。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5亿辆,上海因烟霾而见不到太阳的日子,已从2008年的全年1/3上升到2020年的2/3,其他大城市也大体如此。空气和水体中存在的有毒化学物质,已成为中国的严重公害。
以上在非传统领域的情景多属虚拟,但如果我们处置不当,也并非异想天开。未来10年,那些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思潮及其引发的社会动荡尚难消除。经济以中高速度持续发展,对资源的渴求成为发展的软肋。保障资源获得既是重大的国家安全利益,又在形成我们的对外依赖,反过来在海上交通安全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牵制我国的安全选择。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而应对能力也是同步发展的。对于打击三股势力,还需标本兼治,通过法制教育、经济发展和民族平等等综合措施,并辅以强大的国家执法意志和能力。对维稳和平乱的强力措施,需要发展开篇所提的多元、立体的技术手段,包括强大的非致命遏制能力。对维护统一和稳定的法制举措,要善于向世界展示,用公共和民间外交的多种方式,提升外宣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尤其是善于借重外媒来实事求是地报道中国。
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环保生态课题。工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越来越多,迫使我们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采取官民并举,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未来10年中国的环保法制、国家意志、公民参与需要大力增强。同时,技术进步是可持续进步的核心保障,我国的科技和教育需要培养人力和技术,为清洁发展提高效率,走出新路,为世界提供和谐成长的经验。▲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