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战略不能再制造泡沫
2010-01-01
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城市化与产能过剩 每个人都乐得将2009年抛诸脑后。但对中国而言,2010年将是一个更加艰难的经济年份。
为摆脱全球经济紧缩,北京催生出房地产泡沫,其苦果将在新的一年里尝到。为吸收和调整这一过剩状况,中国试图通过加速业已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并通过减少移民和城市登记限制来刺激需求。领导层也将赌注押在城市化加速与消费之间的联系上。2008年中国有43%居民被视为城市人口。而在拉美、欧元区和美国,该比例分别为79%、73%和82%。
中国的城市化扩张进程提前后,钢铁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短期内将上涨,建筑公司将业务繁忙。许多人都担心,中国的工厂几乎所有行业早已产能过剩,推动城市移民将进一步加剧问题,并将之蔓延至世界市场。但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许多经济活动和就业根本就没在中国市场上出现。如能推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未来一年将创造出数以千万计的新就业机会,并令中国避免驶向与贸易伙伴产生冲突的航道。
以下三个领域值得思考:医疗、制造业白领和教育。
医疗: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1.6名医生,而美国是23名。中国并不想复制美国医疗制度的一切,但随着婴儿潮一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环境污染导致疾病和死亡率上升,医生数量的补足显得至关重要。若要达到美国水平,则意味着(中国)需要增加近3000万名医生,而当前数量偏少的护士、护工和其他辅助人员也需成倍增加。
制造业白领:中国创造出令世界惊讶的制造业传奇,但中国的制造商们却吝于研发、品牌管理、金融规划、环境健康以及其他可将制造产品转变为品牌产品并为公司创造无形资产的白领职位。这些无形资产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1/3。中国或许存在流水线过剩,但在能将一台10美元烤面包机转变为在欧美零售市场卖到75美元品牌产品的商业领域,却存在严重产能不足。若要达到美国水平,中国至少还需要6000万白领。鉴于两国发展不同,可将这一数量减半,但3000万已是庞大的就业市场了。
教育:教育行业损失的就业数量相当巨大。中国每千人拥有10名教师,美国则拥有22名。如果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为创造更大的繁荣而非加剧收入不平等、社会紧张等问题,城市移民工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目前还需增加1600万名教师才能达到美国水平。还需要培训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当然,这些工作机会的缺失是有原因的。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北京选择节省资源或将其转移到国企,而未给予足够的公共支出。中国有一些廉价私人医院和诊所,但其资源和市场份额有限。在制造业领域,私企和中小企业雇用白领成员的成本是国企的2至5倍。当他们有能力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时,法规执行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又使他们无力收回投资。
以上三个领域仅仅撕开了新就业潜力的表层。中国远未达到“所有领域均产能过剩”的地步。问题是,已过剩的领域已不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钢铁、铝、水泥及石化行业等仅创造1400万就业机会,还不足广东一省服务业所创造的。
中国的消费城市化政策是正确的。但中国要把城市化战略当作出路,而非不可持续的泡沫制造机器。▲(作者丹尼尔·H·罗森,王晓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