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型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1-01廖志新
廖志新
(江西省赣西土木工程勘测设计院,江西 宜春 336000)
1 生态河道建设的类型
在生态河道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原生态类河道。主要是农村的小河小浜。对这类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做好清淤、水毁修复。二是防洪类河道。主要是全市防洪的骨干河道。对这类河道按照防洪标准进行建设,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三是景观休闲类河道。主要是城镇、农村内部河道。对这类河道,我们在建设中突出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
同时,在护岸建设上,要摒弃单一的浆砌块石护岸形式,更注重河道的自然形态,建设“季节性河道”护岸、削坡底护岸、生态型砌体护岸等。将复式断面引用到中小河道,把河道岸线内移30米左右平台马道,形成“季节性河道断面”。
2 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的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2.1 河道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2.2 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2.3 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3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对策
3.1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河道认为非常必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也有两种不同想法:一是感到现在各项建设任务重,建设生态河道还没有精力,得慢慢来;二是认为生态河道建设要求高、投入大,河道开挖还要涉及农户承包土地的政策处理,感到难度大、负担重,单靠镇、街道的财力难以胜任等。说明建设生态河道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同时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特别要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对建设生态河道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同时完善生态河道建设的办法与措施,才能加大生态河道建设的工作力度、政策力度、投入力度,促进生态河道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3.2 增加投入,保障实施
一要建立生态河道的投入机制。以政府的名义颁发出台《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与渠道,建立生态河道更有力、更灵活的政策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筹措:①根据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路,财政水利投入应向生态河道建设倾斜和集聚,以大幅度地增加对生态河道建设的投入。②实行受益区企业单位、工商户等生态河道建设社会集资。③生态河道涉及市政、开发工业园区,具有土地升值、房产开发、企业落户等经济带动效应的,在同等享受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金返哺政策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河道建设市场化综合运作。④土地综合整理涉及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的享受优先安排生态河道建设任务,纳入土地综合整理计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⑤纳入财政管理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及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入,应大部分安排于生态河道建设等。二要制订生态河道建设资金安排政策,明确市与镇、街道的投入比例与责职分担。因生态河道建设主要属社会公益性工程,安排总原则应是:在直接资金的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基层配套为辅。沿河涉及土地、作物赔偿等相关政策的处理,应以镇、街道为主。三是市政府应制订镇、街道生态河道建设有关指导性政策。配套资金的筹措,土地征用、作物赔偿等处理政策,能够统一的尽量统一,为基层提供和创造投入政策环境,把财力资源、政策资源配置到生态河道建设上来,以确保生态河道建设顺利实施,快速发展。
3.3 形成合力,确保成效
生态河道建设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场变革和新生事物,须从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一是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合作。凡生态河道涉及部门管理范围的由相关部门制订管理办法,承担管理职能。重点是:水利技术部门要制订下达每年的建设计划,分河道制订建设标准,提供设计断面、平台高程、坡比和堤顶高程的技术规范,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土管部门要制订完善生态河道建设涉及土地开损、土地出让收益等政策。经济贸易部门要加强砖瓦厂淤泥制砖的指导与管理,同时不断扩大增加利用淤泥制砖企业单位,发挥淤泥制砖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农经部门要制订绿化种植规范,提出选择树木种类意见,加强植树技术指导与管理。二是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要积极探索生态河道建设市场机制管理新经验,特别要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承包与养护办法,深化河道与防洪堤、防洪堤与土地、防洪堤与植树林木等问题上的所有权、经营权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改革,进行河道与防洪堤建设、圩堤管理、种植收益分配与处分办法等方面的探索,把建设管理与收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河道建设与管理改革同步发展。三是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建设工作本身。要坚持建管并重,注重规范管理。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的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模式。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和考核奖励办法,加强生态河道保洁工作的规范管理。
3.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态河道建设社会氛围。宣传是做好生态河道建设工作的先导。通过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关心、支持生态河道建设,为河道生态河道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3]陈雪,徐海波,马继侠,等.生态型河道建设概述[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