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2010-01-01张征远刘维佳陈宝志
张征远 刘维佳 陈宝志
(丹东诚达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辽宁 丹东 118000)
1 路基质量通病类型
公路路基常见质量通病有路基沉陷、路基边坡滑塌、路堤失稳、路堤与构筑物错台、路基填土压实度达不到标准等。
2 路基质量通病对公路造成的影响
填方路堤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路面纵横坡变碎、行车颠簸。路面出现纵向裂缝,严重时裂缝变宽,裂缝向土路肩边缘伸展,裂缝处呈现错台,形成滑裂面。路面出现横向通裂,裂缝处出现错台。
3 路基质量通病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3.1 路基沉陷
现象:路基局部路段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形成坑塘和裂纹或因地基沉降路基整体下沉。
形成原因。填筑前对基底没有处理,如:对基底表面的杂草、有机土、种植土及垃圾等没有清理,对耕地和土质松散的基底在填筑前没有压实。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如采用粉质土或含水过高的粘土等填料,不易压实。不同土质的材质没有分层填筑,而采用混合填筑。压实机械选择不当或压实方法不对,压实遍数不足等形成压实度不够或压实不均匀。路基下部存在软基,路基填筑前没有对软基进行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下,软基压缩沉降或因承载力不足向两侧挤出,引起路基沉陷。软基虽经处理,但因工期较紧沉陷时间不足,引起工后沉降过大。
预防措施。填筑前应对基底进行彻底清理,挖除杂草、树根,清除表面有机土、种植土和垃圾,对耕地和土质量松散的基底应进行压实处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基底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
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筑材料,当采用细粒土时,如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以上时,应采取晾晒或渗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治理方法。在路面铺筑前产生路基下沉应查明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采用超载预压,待路基下沉稳定后(按设计要求)再铺筑路面.如工期较紧,可以适当换填轻质材料,如粉煤灰,石灰混合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砌块(E.P.S)等。
路面铺筑后发生沉陷时,一般路堤的整体下沉可不做处理。
3.2 路堤与构筑物错台现象
由于路堤与构筑物的纵向不均匀沉降,造成构筑物连接出在公路运行先期产生沉降差,引起错台,车辆行驶过程中跳车。
形成原因。构筑物与路堤之间的纵向不均匀沉降,一般以桥梁多为桩基础,桩尖落到持力层,设计控制工后的沉降量一般为2~3cm,而桥台后路堤,往往由于预压荷载或固结时间不足,路堤压缩及软基沉降没有全部完成,致使路堤竣工后沉降偏大,引起错台。
构筑物后的填土,特别是开挖后的回填土,施工时分层填筑不严格,碾压效果差,压实度偏低。
预防措施。路堤填筑超前,待桥头路堤沉降固结后(一般需预压半年)再开挖进行桥台施工。路堤采用轻质材料如粉煤灰、聚苯乙烯(EPS)砌块。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桥台后设一定长度的搭板,起缓冲作用。小桥、涵洞允许有自身适量的、均匀的沉降,使之与路堤沉降相协调,例如采用箱形结构、联合基础,加筋土桥台等。
治理方法
对错台引起的桥头跳车,需加强经常性的养护,对沥青混凝土路面,需局部(桥头部分)罩面,对桥头混凝土砌块装配式面层需进行适当加补基层,抬高面层砌块;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采用加罩沥青面层,以消除错台影响。
3.3 路基填土压实度达不到标准现象
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规定的压实度。
形成原因
填土含水量偏大或偏小,达不到最佳含水量。填土颗粒过大(>10mm),颗粒之间空隙过大,或者不符合要求,如:粉质土,有机土及高塑指的粘土等。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度不够。
预防措施。应使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2.2%)时进行压实。优先选择级配良好的粗粒土等作为路堤填料,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要求,土路堤压实度也应达到规范要求。填土应水平分层填筑,分层压实,通常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度不小于8cm。应通过试验来确定压实机具和压实遍数。
治理方法。填料不符合要求应挖出换土。对含水量过大的土,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石灰粉来降低含水量;对含水量过小的土,则洒水湿润后再进行压实。如压实厚度过大或压实机具压实度不够时,则应翻挖厚层重新减薄厚度后再进行压实,或用增大压实度的机具来压实
4 结论
本文对路基施工中比较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举例,并对质量通病所产生的现象、成因、预防措施、治理方法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路基质量通病对公路造成的后果,接着详细介绍了各种路基质量通病.通过对病害成因的分析,总结了各种防治措施及治理方法,只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注意路基中病害的成因,并对各种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积极主动的预防,发生问题时能及时认真的处理,路基施工一定能够达到施工规范要求,从而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
[1]张铭,浅析路基工程质量通病的成因及处治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