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设生态园林问题的探讨

2010-01-01孟叶萍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园林群落园林

孟叶萍

(诸暨市五泄风景管理处,浙江 诸暨 311800)

1 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二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二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 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趋势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3 生态园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3.1 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

21世纪环境保护的主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首先,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含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这些地带在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其次,坚持使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乡土植物,有节制的引种外来树种,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园林。营造出能反映区域性自然生态特征的植物群落景观。第三,在适当地发展人工草坪的同时,尽量使用本土草种,保护野生草花和杂草。过去由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以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加速了土地退化,生态土地的破坏日益严重。

3.2 自然环境恢复原则

伴随着城市开发、土地开发、高速公路建设、修筑大坝等工程,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植物群落会遭到破坏,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物群落也会消失。恢复区域性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园林建设的一个目标,也由此推动了园林绿化技术的发展。

3.3 城乡一体化原则

为了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别是热岛效应,发挥城乡园林绿化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生态功能,通过建设绿色廊道,把城乡区域内的“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型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有效地连接起来,构建区域性绿色生态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以维持生物生息地的连接性和生物群落种的多样性。同时,为现代城市区域内外的野生生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和迁移廊道,减少野生生物生存分布、迁移的不利因素。

4.建设生态园林的途径

4.1 采用“自然配植”技术

“自然配植”是指在很好地发挥大自然具有的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能力的同时,创造和保护绿色的一种园林绿化技术。其具体内容是:第一,以苗木为中心。在自然配植技术中,要求使用幼小的苗木,在考虑美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同时,通过进行密植或疏植以创造绿色,提供绿量。栽植幼苗,除了可以缩减成本外,还可作为温室气体CO2的吸收源,同时由于幼苗比成年树木有较高的吸收CO2的能力,因而更能对改善环境做出贡献。第二,作为“树林化”的“自然配植”,是志向于植物群落的培育。这种技术将那些“异龄树”的各种规格尺寸的“共生树木”所形成的具有多相性与镶嵌性的植物群落进行优美的配置。但其重点并不在于千遍一律地使栽植的树木快速树林化,而是畅想百年后的“森林姿态”的一种绿化技术。

4.2 搞好植物配置,建立复合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优美的景观。

4.2.1 构建乡土天然植物群落

每个地区的植物种类因长期进化生存已经很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这些乡土植物种,本身就发挥了乡土优势。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突出与地域相适应的生态,形成乔木大树,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园林绿地。相对于纯草地而言,立体绿地省工,便于管理,经济效果好;立体植被,常绿美化,改善城市小气候,有荫蔽、减尘、降噪声、净化空气等效果,能够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4.2.2 构建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时空结构

互惠共生的原理要求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构成各种合理的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突出体现生态园林的形态特征。其中,时间结构要求各种植物特殊发育节律有关的时间成层现象;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无机生境镶嵌为基础,形成园林的五彩缤纷的图案。空间结构指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植株高矮不同、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增加视觉美学效果。在构建过程中,需从自然植被提取信息,加以模拟,建立仿气候顶极的人工植物群落。

4.3 构建“天人合一”的绿色和谐环境

4.3.1 人与建筑的和谐

建筑及其他城市设施是城市景观的特点,雕塑、园林小品等人工设施也是园林的重要组分。生态园林绿化技术力求使这些人工设施与园林绿地融为一体,一方面要保持绿色环境的自然特点,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应考虑借助人工设施的建设,完善园林空间的功能属性,使城市的绿色环境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4.3.2 人文与环境的和谐

生态城市建设既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要满足城市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如何结合城市的历史背景及民俗文化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城市绿色环境,实现两者间的和谐,也是生态园林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生态城市中,若有碑文、摩崖石刻、小型古建筑、文人骚客的墨宝丹青、微缩人文景观和古代将相高僧手植的名花古树,则更能体现“天人合一”之美,也可充分发挥生态园林的综合生态功能。

5 结语

生态园林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体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实现园林、城市、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总之,生态园林是以丰富的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形成区域性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改善城市区域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1]王淑芬.中国园林的发展趋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6):29-32

[2]严玲璋等.城市绿化生态学问题的思考(上)[J].上海建设科技,1999年05期:24-25.

[3]吴人韦.支持城市生态建设[J].城市规划,2000,(4):31-33.).

猜你喜欢

生态园林群落园林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清代园林初探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微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浅议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