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0-01-01柳林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人格

柳林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1 传统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1 心理教育目标片面化

一些学校把心理教育的任务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定位于心理老师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性心理的教育,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一方面是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似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者的工作,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导致学校心理教育途径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似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治疗心理问题,也就认为“我没有心理问题,不需要接受心理辅导”,致使一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教育的育人功能受到限制。

1.2 心理教育课程学科化

近年来,心理教育课程陆续在一些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的学习模式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先摆出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探讨、阐述如何克服问题,并提出克服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此外,课程内容还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诸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课程内容的简单化操作,严重偏离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极易带来不利影响。

2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积极心理学升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未能紧跟时代步伐,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因此,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用积极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使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2.2 积极心理学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全新价值定位,倡导积极人性,要求关注研究人的优点和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正面、积极的解读,从而挖掘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来帮助人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这种价值取向从新的视角丰富了高校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培养其利用积极的思维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2.3 积极心理学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常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各种咨询、开设讲座等。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重视教师的发展和运用其积极心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融合,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充分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等。

积极心理学纠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让我们对心理学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即心理学不应是静态的、封闭的研究体系,它应当且必须肩负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担。由此我们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心理科学对人性的理解将更科学,以及将会产生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3.1 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

健全人格是一种极为理想的人格类型。我国学者陈旭、张大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积极人格作为我们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我们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我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达到第一个基本目标。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应是我国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积极人格的塑造应该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3.2 应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个人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等积极心理品质。

3.3 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在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在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来访者的积极反应,并鼓励其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起其潜能,最终“问题”被解决了,人也会变得更有力量。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能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增进交往能力并保持心理健康。

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国外在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方面已有成功先例。最受哈佛学子欢迎的课程就是积极心理学。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健康身心、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旨在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

重视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所谓的“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例如让学生选择与自身心理发展相关的专题进行自助式心理探究,在研究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如何集中注意力、培养自信心、培养意志力、培养积极心态、受人欢迎的心理品质、如何调控情绪、如何处理异性情感、积极应对压力等。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一方面是对传统心理健康观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拓展了心理健康研究的领域,有利于从更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的积极、健康的理念。从而秉承积极健康的理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成长中的大学生。

[1]Sheldon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2]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3]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59-66.

[4]徐凤.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5).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