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原因分析与建议

2010-01-01陈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院校

陈义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2)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有别于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与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1 制约高职课程改革的问题分析

自1999年召开全国第一届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会议以来,各高职院校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新举措,并取得辉煌的成果。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要真正从根本上扭转课程设置滞后,课程改革进展缓慢的局面,使其完全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仍然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

1.1 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改革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

无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议或建议,还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新的内容在我国高职课程中还基本没有体现,如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仍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学科本位课程名称;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直接面对学生的科目课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

1.2 校企结合不能为工学结合提供制度化保证

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不断减弱,通过行业或政府行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各高职院校为完成教学培养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实训机会,积极寻求合作企业。目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基地的校企结合是建立在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基础上的合作,不同程度上带有换工式合作方式。正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尚缺乏企业与学校间的责、权、利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就停留在以人情和互赢关系的基础上,企方欢迎学生长时间的顶岗实践安排,但他们认为接受学生实践实训是在为学校提供帮忙,没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1.3 教育经费不足影响了学生全员足时的实践实训

许多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大大改观,实训的硬件设施建设不仅服务于专业教学,同时不同程度地对外进行生产经营加工,对高职实践实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学校的管理者及一线教师不可能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认为如果把实训的硬件设施都用到学生实训教学不划算,机器原材料和损耗又不能从学生身上弥补,反而是对外经营生产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于是,学校试图通过实训基地企业化、市场化手段作为经费的弥补。基于此,不同程度地挤掉了实践实训教学,失去了基地投入的本意,不仅没有为课改创造条件,反而制约和阻碍着课改的进程,实践实训仅成了学生的见习。

1.4 评估教学质量和效果指标未起到动力作用

在评估过程中对实践实训的硬件评估突出了量化标准,仅停留在有无鉴别阶段,而疏忽了实践实训的使用,实训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使用的效率、企业技术工人参与实训实践的指导等都缺乏显性规定。由于评估指标在确定硬件量化指标后,没有确定使用指标和学生技能获得标准,使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没能真正成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基地,而成了形式上的技能服务于知识的实验室。再加上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较大,导致他们就业追踪的难度过大,职业教育真正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连续追踪难度就可想而知。基于评估缺乏有力的指标,导致评估的导向明确而质量意识不足。

2 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把学生就业生存放在首位是根本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完善,持证上岗是从业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要趋向与职业资格的融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还必须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专业技术课程的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与产业现实需求(企业认可、企业标准)结合,真正实现毕业持证“零”距离上岗。所以把学生就业生存放在首位,为了学生的切实利益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根本。

2.2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及生源素质紧密结合是基本原则

在课程改革推进中,办学条件、生源素质、师资队伍现状等一系列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课程改革具体操作时,教师更多的是在埋怨和指责学生素质的情绪中开展工作的,时常埋怨学生的素质差,接受能力不理想,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3年向2年过渡,不少教师又以教学时间不足为借口,使课程改革推进缓慢,效果不突出。一定意义上,教学内容是课改中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的存舍去留应与职业岗位、学生素质基础、接受能力及教学时间等多方面现实的紧密结合,切实为学生着想,制订实实在在能够实现的目标是基本原则。

2.3 教师队伍结构改变和职业岗位实践感受的提高是关键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是由教师和技师两支队伍构成,两支队伍分工不同,各尽所能,为实现共同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职责,高职教育“双师”的核心是结构问题。而在目前的师资队伍培养中,企图通过在教师个人身上具备“教师+技师”双师的能力,从而缓解职业教育缺乏实践实训指导老师的现状,尽管个别教师可能会达到要求,但他们不具有普遍意义。如若朝这个方向实践是一种误导,既分散了教师个人的注意力,又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良好的愿望,却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从目前这种通过改善现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做法中解脱出来,改变方向,由技师队伍负责学生实训指导更有利于职业技能的掌握。

2.4 有效的实质性校企结合制度的构建是保障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道路,有效的实质性校企结合制度的构建是落实的保障。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种职业教育集团迅速形成,虽然在舆论上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目前这种集团基本上是一种地方性“自由、松散、无约束力”的合作,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无力实现学生全员足时在校本部完成实践实训,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证实,应由校企结合来共同完成,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的共荣,它也是社会、学校、企业共同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统一目标,为此,国家应尽快试行出台有关实质性校企结合的保障措施,以扎实地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总之,高职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以上内容,其中还有课程评价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学校制度层面的保障问题等,它们都会影响改革的结果。所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面都要齐抓共管,共同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献计献策。

[1]邱友成.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本[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院校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